■ 劉淑妮
楊嘉墀:一位鮮為人知的功勛科學家
■ 劉淑妮
崇尚科學 求真務實寬廣胸懷 拼搏奉獻
——楊嘉墀
西安交通大學楊嘉墀院士,一個普羅大眾很不熟悉的名字,但卻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863計劃”倡導者之一、自動化與控制技術開創(chuàng)者之一……這位淡泊名利、低調(diào)做人的楊先生,一生胸懷祖國,情系九天,為我國空間事業(yè)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和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交通大學誕生于民族危難之際,是由當時的清末洋務派官員盛宣懷于1896年創(chuàng)建的,從此開啟了中國師范、外院、中院、上院包括編印出版在內(nèi)的新式辦學體系,也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拓荒蒙昧的新學先聲,1921年定名為交通大學,它代表了當時國家最高水平的工科性大學,一貫堅持“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辦學傳統(tǒng),電機、土木、航海、鐵道等是由其率先辦起來的工科專業(yè),被譽為“東方MIT”,如今已發(fā)展為一所研究型綜合性大學。交通大學一直是楊嘉墀心中夢寐以求的大學,一向不甘人后的他把報考這所名牌學府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盧溝橋事變”,全國抗戰(zhàn)的序幕就此拉開,恰巧這一天,也是楊嘉墀駛向徐家匯校區(qū)參加交通大學考試的時間,考后當?shù)弥致詰?zhàn)爭的消息,他心中頓起憤恨之情。同年8月12日,他也參加了同濟大學的考試,以備交大沒被錄取時還有退路,考試還沒完全結(jié)束就因戰(zhàn)火來襲而被迫中止,考場外面槍聲、口號聲、集令聲響成一片。最終聰明好學的他以第三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入交通大學電機系,如愿以償實現(xiàn)了他的交大夢,四年不同尋常的大學生活,開啟了他人生重要的篇章。
1939年楊嘉墀在電機工程系二年級第一學期成績單
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院楊嘉墀操行統(tǒng)計
開學是在隆隆炮聲中進行的,由于日寇橫行,上海很快淪為烏云壓城、風雨飄搖的孤島,交大徐家匯校區(qū)也被日軍侵占,然而學校依然矢志不渝,堅持辦學,當時學生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較之前相差甚遠,老師們依然發(fā)揚交大傳統(tǒng)認真執(zhí)教,嚴格要求學生,克服很多困難,想方設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辦了些簡易實驗室,還借用了震旦大學的實驗室,這樣實驗課只能見縫插針或安排在放學后延時進行,常常做到很晚。每逢做實驗時,老師總是要學生先去吃晚飯,自己在實驗室啃干面包等學生;還有鐘兆林、胡敦復、裘維裕等名師們行云流水、引人入勝的啟發(fā)式教育方式,以及在艱苦環(huán)境下他們依然嚴謹治學、獻身教育事業(yè)的精神和風范,給楊嘉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從此在他心中播下了精勤求學、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的治學思想。這四年,在交通大學優(yōu)良的辦學傳統(tǒng)和治學風氣的熏陶下,才智過人的楊嘉墀始終懷著學好知識、抗日救國的崇高理想,勤勉學習,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擔任班長,并多次獲得獎學金,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贊賞。積極參加各種能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各種活動,那時他就是一個純粹的無線電愛好者,并形成了一個小團隊,其中就有他的好友朱琪瑤,他們一起參與裝配無線電活動,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同時收音機也成為了他們學習的又一工具——交響樂、京劇、抗日新聞等,樂在其中。他與同學們一起成立了電機工程學會,主辦科普雜志——《科學大眾》,并擔任編輯。這四年,他目睹了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肆意欺辱為所欲為的丑陋行徑、日本飛機在上??罩兴烈廪Z炸的場景,以及洋貨充斥傾銷中國商品市場的情形,這些深深刺痛了血氣方剛的楊嘉墀,硝煙化成了他的強國夢。他深而感觸到:只有擁有先進的自主的工業(yè)技術,中國才會擁有自己的軍艦、飛機、火車,才能改變中國人不被欺負、被瞧不起的狀況①。炮聲中的高考,孤島中的大學生活,楊嘉墀在這樣特殊的艱苦環(huán)境下,完成了自己不同尋常的四年。1941年夏,楊嘉墀從交通大學電機系畢業(yè),這四年讓他收獲了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樹立了立志報國的信心和決心。
歲月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走到哪里,無論走過多少歲月,在楊嘉墀心中,時時惦記著自己的母?!煌窃亲约簩W習知識、追求理想、確定人生目標的地方。正是因為在母校求學期間打下了堅實的專業(yè)基礎才成就了今天的輝煌,那份情,那份意,讓他永生不忘。1996年5月13日,楊嘉墀攜夫人徐斐和同學朱琪瑤夫婦一起回母校訪問,漫步校園,感受母校的變化,一草一木,一花一葉,追憶曾經(jīng)的奮斗與美好,與校領導親切交談,為學校的發(fā)展建言獻策,雖已年過古稀,但仍精神矍鑠,言談舉止中無不散發(fā)著睿智,洋溢著對母校的無限熱愛,并走進我校(西安交通大學)檔案館,尋根問祖,見先父筆跡,喜不自溢。
尋根座談中,左三為楊嘉墀,左四為朱琪瑤
交大畢業(yè)后的楊嘉墀穿越封鎖線來到西南聯(lián)大任助教,后來被中央電工器材廠調(diào)走,協(xié)助研究無線電載波電話??箲?zhàn)時期,楊嘉墀時時關注國家民族命運的發(fā)展,并把“科教興國,科教強國”的思想身體力行到實際工作中,并一以貫之。1945年,勤于鉆研的他研制出中國第一臺載波電話樣機,在昆明工業(yè)展覽會上展出。1947年,他跨洋求索,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攀登著,先后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了工程科學與應用物理系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扎實的理工基礎、極強的動手能力、善于融會貫通,又虛心好學的他,科技創(chuàng)新碩果累累。1950年發(fā)明了“楊氏儀器”(即高速電子模擬機和自動快速記錄吸收光譜儀),并在美國申請了專利,投入生產(chǎn),后來他把相關辦專利、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費用問題全部委托他的好友——“電腦大王”王安負責。時隔二十年后,因為正值文化大革命特殊時期,王安最后將專利投產(chǎn)所獲收入折算成自己生產(chǎn)的“王安電腦”回贈楊嘉墀本人,當時這臺電腦對楊嘉墀工作幫助很大,這也成為了他和好友王安之間深厚情誼的一種佳話。1956年,當他聽到新中國“向科學進軍”的號角時,胸懷赤子之心的他和家人義無反顧回國,國外優(yōu)厚的待遇絲毫動搖不了他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回國時他還帶了一些示波器、電壓表、真空管等國內(nèi)緊缺的一些科研設備?!白鎳呀?jīng)解放了,我們該回去了。你現(xiàn)在正懷孕,行動不便,等孩子生下來,我接下來的模擬機研制剛好搞完,那時就回祖國去”,這是回國前楊老對妻子徐斐所說,質(zhì)樸語言中飽含著濃濃的愛國情懷?;貒笏c航天結(jié)緣,從此開啟了用自己所學獻身于祖國科學技術和航天事業(yè)的夢想,具有強烈危機感和使命感的他組織研制火箭發(fā)動機測量儀表,并多次帶隊參與核潛艇、原子彈、導彈等秘密試驗任務,參與創(chuàng)建了自動化學科,是我國自動化與控制技術專家,參與研制了東方紅衛(wèi)星、中國返回式衛(wèi)星、科學試驗衛(wèi)星,大膽提出了月球探測、北斗導航應用建議,積極推動衛(wèi)星的應用,不斷提升我國航天事業(yè)在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科技實力……,成為了“兩彈一星”事業(yè)的開拓者和見證者之一,是當之無愧的功勛科學家。1979年擔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時,他自覺地將自己變成了中外科學交流的一種高效催化劑,曾多次代表國家學術團體出國訪問,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接待來訪的各國科技專家,廣泛了解國際空間技術的發(fā)展動向,使中國空間技術走向世界。每個時期,他總能靈活應對外事工作中的各種難題,被譽為“科技外交明星”。1983-1987年,他連任兩屆國際宇航聯(lián)合會副主席,促進衛(wèi)星通信走向國際合作與應用。在幾十年如一日的航天生涯中,他甘之如飴,始終以滿腔的熱情站在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的前沿,把每一次的任務不單看作是一次任務,而是站在國家戰(zhàn)略高度的層面上去思考和完成,站得高,看得遠,所以他的遠見卓識常常出現(xiàn)在國家重大決策中,被譽為戰(zhàn)略科學家。
1953年,楊嘉墀與他在美國研制的自動快速記錄吸收光譜儀的合影
提起楊嘉墀院士,不得不提的當然是著名的“863計劃”,他的名字已經(jīng)和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1986年3月3日,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fā)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挑戰(zhàn),楊嘉墀、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四位科學家聯(lián)名提出《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zhàn)略性高技術發(fā)展的建議》。3月5日,鄧小平做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經(jīng)過充分論證,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綱要》,提出了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先進防御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中的十五個主題項目,作為我國今后發(fā)展高技術的重點,項目以“軍民結(jié)合,以民為主”為主導。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因在1986年3月提出,“863”計劃因此應運而生。此計劃意義深遠,把中國一下子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競爭的起跑線上,國家對這項戰(zhàn)略高技術的投入也遠遠超乎了四位科學家的想象,計劃所囊括的重點學科等都開出了累累碩果,大大推動了高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當今回頭再看,“863計劃”的重要性更加日益凸顯,為我國建立創(chuàng)新型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1年2月19日,楊嘉墀獲“863計劃”特殊貢獻先進個人稱號。面對此榮譽,他卻謙遜地認為:“這個計劃不是某幾個人的計劃,是集中了廣大科技人員智慧的計劃,更重要的是有鄧小平這樣高瞻遠矚的政治家?!?/p>
1996年3月3日,右起為王大珩、楊嘉墀、王淦昌、陳芳允在“863計劃”十周年紀念會議上合影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家主席江澤民親手將金光閃閃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戴在楊嘉墀胸前,從此,他為中國“兩彈一星”做出的突出貢獻,被永遠載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皟蓮椧恍恰钡某晒?,絕非個人或少數(shù)人的功勞,它是一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群策群力、前赴后繼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皼]什么,沒什么,事是大家干的,我趕上了好的時候……”;“爭名爭當國家名,計利當計人民利。”這是他面對最高榮譽時的超脫和淡然,不會沉浸和陶醉,每次榮譽都是他重新起飛的起點,善于把握機遇,直面挑戰(zhàn),一步步把國家的航天事業(yè)推向新階段。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家主席江澤民為楊嘉墀佩戴“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因為國家的需要,他經(jīng)歷了多次的“轉(zhuǎn)行”,從電機到應用物理、哲學再到自動化技術和航天領域,每次涉入,他都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做到了干一行,愛一行。他一生精儀表,掌自動,通信息,做人做事皆楷模,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就連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審、寫交代的情況從未向家人提起,深處逆境期間也不忘學習研究。進入耄耋之年還依然心系航天,活躍在各種學習場所中,一如既往爭分奪秒地閱讀、思考。他處事十分低調(diào),不善言辭,但思想的宇宙非常豐富,他的愛人徐斐說:“楊老師永遠是三句話合一句話的人,三步并做兩步走的人。很少在媒體面前露面,他的名言是“少說多做”。他一生甘為人梯,視科技為生命,無怨無悔,不僅把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奉獻給了航天事業(yè)的今天,也為未來的發(fā)展運籌帷幄,制定了發(fā)展方向。以他名字所命名的“楊嘉墀星”將永遠閃耀在宇宙中,與天地共存,當我們盡享航天技術帶給國家及人民生活的便利時,一定不會忘記這位民族大英雄,我們堅信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將在像楊老等這些仁者先賢締造的精神引領下,勇攀高峰。
楊照德、熊延嶺.楊嘉墀院士傳記[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4:35-41.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