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
明明是局長大人,為什么要推說是“局外人”——陜西的旬陽,位于漢江、旬河交匯處,曲水環(huán)流,狀如太極,這座“中華天然太極城”,近日卻上演了現(xiàn)代版的“太極拳”。旬陽飽受洪澇之害,群眾反映有公司汛期非法采挖河砂,記者前往調(diào)查,從縣水利局防汛辦,到河務(wù)局法制辦,一路吃了閉門羹,直至找到縣河務(wù)局局長,該局長竟聲稱“我不是河務(wù)局的”,賴得一干二凈……
局長大人“不是局里的人”,說它是奇聞,卻也不“奇”——就在一年多前,不是也有一位局長,推說“我不是局長”嗎?那一回,因為國家審計署公布了某市投資八十五億建造的三萬余套保障房竟然多年閑置,一邊是有房無人入住,一邊是百姓無房可以棲身。于是央視記者來到該市住建局局長辦公室,想問一個明白。誰料局長大人,一聽是采訪,連呼你們搞錯啦,“我不是局長”,只是“過來看圖紙的”!其實這位自稱“不是局長”的人,正是局長劉某呢!
“局長”大人,本來堂堂正正的烏紗戴在頭上,為什么忽然“我不是局長”甚至“不是局里的人”,變成打醬油、“看圖紙”甚至一點也不沾邊的“無關(guān)之人”了呢?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如交通違法了,面對交警的追究,不是常有跳將下來高吼一句“我是局長”的嗎?怎么到了記者跟前,就“不是局長”了呢?無非是起了一點風(fēng)波,要追究,要問責(zé)了,于是推得一干二凈,賴個赤條精光,連“局里的人”也“不是”啦!
“局長”這個官位,按理是趨之若鶩的,有的地方,為了爭一個“局長”,不但是面紅耳赤,幾乎是刀光劍影。可是到了要擔(dān)當(dāng)、要負(fù)責(zé)、要面對“麻煩”時,他就“不是局長”了,就避之不及、逃之夭夭了。就像有的地方,企業(yè)要出生、基層要辦事,“有關(guān)部門”九龍治水,個個伸出手來卡你一把;到了出現(xiàn)問題要他解決時,九條龍皆作壁上觀,“有關(guān)部門”都變“無關(guān)”、誰也“不是局長”啦!就拿文首那個河道非法采砂來說,老百姓天天上訪日日反映,可是不要說“局長”,連科股長們都退避三舍,人人都“不是菖長”!
這種不擔(dān)當(dāng)?shù)摹巴剖隆?,其實就是卸肩胛的“猾吏”,在生活中并不少見。但是靠一個“推”字甚至一個“賴”字,真能躲過初一又能躲過十五嗎?那個“不是河務(wù)局”的河務(wù)局長,盡管說法是“身體不適”,但畢竟已被“調(diào)查”;而一年多前貴陽那個“我不是局長”的局長,事發(fā)幾日便被免職,就真的不是局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