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莎
在教育實踐中,經(jīng)常見到一些老師板著面孔訓斥學生,學生站在那兒羞愧交加,無地自容,而教師卻自以為這是對學生的愛護,把自己尖刻的語言當成苦口的良藥、逆耳的忠言,認為這樣才能真正觸動學生,使學生進步??蓪W生不僅聽不進去,有的甚至產(chǎn)生對立情緒,致使批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批評的藝術性問題,古人雖有“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說,但我們卻認為,既然是良藥,卻不苦口,而又利于病,既然是忠言,卻不逆耳,而又利于行,不是更好嗎?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怎樣去體現(xiàn)教育批評的藝術性呢?
一、批評應該給人以鼓勵,而不是打擊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深有體會地告誡教育工作者:“我越是深入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體驗他們的思想感情,我們教育中一條非常重要的真理便越顯得清楚:在影響兒童內(nèi)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钡拇_如此,有些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往往從語言、表情、態(tài)度上表露出對被批評學生的不信任和失望,而這種不信任和失望會直接感染學生,使學生喪失改正自己錯誤的信心和力量,從而帶來心靈上巨大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影響到這個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如果教師在批評中帶有鼓勵,從語言、表情、神態(tài)中流露出完全相信學生能夠改正錯誤,并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抱有期望,那么,學生不但樂于接受老師的批評,而且會產(chǎn)生改正錯誤的勇氣和力量。例如,一個學生總不做家庭作業(yè),班主任利用他平時表現(xiàn)的閃光點,進行了一番鼓勵性的批評。他對這個學生說:“你是班上很有發(fā)展?jié)摿Φ膶W生,不是嗎?有好幾次你在課堂上的發(fā)言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上次學校詩歌朗誦賽中,你代表咱們班獲得級部第一的好成績……你的上進心很強,我不相信在做家庭作業(yè)方面你趕不上其他同學,我敢肯定,憑你的能力和意志一定能超過他們,給同學們和老師一個驚喜,好嗎?”這個學生聽了老師的鼓勵,信心百倍,暗自努力,后來,他的家庭作業(yè)成為全班同學學習的榜樣。由此可見,忠言也未必逆耳,鼓勵性批評更能使學生獲得動力,從而成為一劑催人奮發(fā)向上的良藥。
二、批評要注意場合,時刻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人人都有自尊心,如果教師在批評學生時不分場合,不分青紅皂白,不僅不會被學生接受,而且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抗衡心理。所以,教師在批評學生時,要時刻考慮到學生所處的場合,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能個別批評的,盡量不要在班中同學面前公開批評。那些不注意尊重學生情感的教師,最終只會引起學生對其的討厭和反感,甚至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抗衡的心理,到時候,教師這劑良藥和忠言只能苦了自己的口,而逆了學生的耳,使教育批評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三、批評要允許學生申辯,避免單方的訓斥
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切忌偏聽、偏信、想當然的訓斥。如果教師只一味單方訓斥,不由學生分說,不許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迫使學生接受批評,常常會導致學生口服心不服。因為不讓學生申辯、參與討論,教師容易錯誤地分析情況,致使一些學生內(nèi)心不服,進而在心理上拒絕被批評。事實上,讓被批評的學生有申辯的機會,既能讓學生自然地接受批評,也可使學生受到自我批評。從實質(zhì)上來說,教師的批評只有轉化為學生的自我反省,才能產(chǎn)生預期的批評效果。因此,給被批評學生申辯和討論錯誤的機會,調(diào)動他們認識錯誤的積極性,這才是一劑既不苦口的良藥,又是一句不逆耳的忠言。
四、批評時要以情動人,切忌傷害式批評
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有些教師在批評學生時習慣于采用諷刺、挖苦等有損學生人格和自尊心的方式,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深刻地認識、改正錯誤,才能解決問題。實際上正好相反,這樣做的后果只能把學生推向對立的一面,甚至激怒學生,從而造成不可收拾甚至兩敗俱傷的場面。如果教師從關心、愛護的角度出發(fā),真誠地幫助學生打開心結,幫助他們分析錯誤和改正錯誤,學生定會敞開心扉,誠懇地接受老師的批評和幫助。古人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即使是不犯錯誤的學生,也需要教師的關愛和尊重,更何況是犯錯誤的學生呢?教師在對癥下藥時,何不給良藥裹上一層糖衣,使之不再苦口,而且更利于病,給忠言加上一層溫馨,使之不再逆耳,以便更利于學生實際的行動。
教育是一門藝術,批評更是一門藝術,做人的思想工作,并不是我說你就服,我打你就通,不能強迫對方去接受,學生的知識輸入不是“逼”出來的,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不是“訓”出來的。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應該認真考慮自己的每一句話,自己對學生的每一個意見,因為學生的心是敏感的,他們是為接受一切美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古人云:“看書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與人說理,須令人家胸中點頭?!倍龅健傲钊思倚刂悬c頭”,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提供既利于病又不苦口的良藥,既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循循善誘不逆耳的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