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琴
關(guān)于皮影的傳統(tǒng)雕刻技法和過程,藝人們歸納為順口溜說:“先刻頭帽后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發(fā)須一身全,最后整裝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個制作就算完”。又厚又硬的牛皮在皮影藝人的刀下變得神彩奕奕、姿態(tài)萬千。
扯一塊白布便是舞臺,尺把長的小人演繹著生活。皮影這種圖案式的平面皮雕,平時是精美的工藝品,只有在表演時才成為劇中的角色而存在,體現(xiàn)出“雕皮作影,以影作戲”的特征。一場皮影表演除配以唱腔和伴奏樂隊外,最重要的是二至三個掌桿藝人(當?shù)厝朔Q耍把子)自唱自演,以熟練精湛的技藝操縱影人表演,活靈活現(xiàn),生氣盎然。正所謂:“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lián)]舞鼓樂聲”,皮影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一張牛皮居然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
建國后,騰沖皮影戲以固東劉家寨的劉定中戲班為代表,足跡幾乎遍及滇西一帶的村寨。在騰沖,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表演皮影戲。不久前我們專程前往固東鎮(zhèn)順利鄉(xiāng)探訪劉家寨皮影戲班時,見到了劉家皮影的第五代傳人——村里人公認的皮影戲班主劉永周老人。劉師傅的祖父是騰沖著名的皮影藝人, 父親劉定忠曾使劉家寨的拿手戲皮影戲——西腔皮影藝術(shù)發(fā)展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劉永周自小就喜歡美術(shù)課,看一本書他能把情節(jié)熟記于心,再用雕技把它們造型成神態(tài)生動的影人,沒想到這個愛好成了他日后吃飯的手藝。
然而,當皮影演員可不容易,除了唱、念,還得會操作影人,皮人的動作、神態(tài)、一招一式最能看出演員的功夫。雖說皮影戲耍把子的功夫出在手上,可心里和眼里的功夫卻不是三兩天能夠練出來的。觀眾透過幕布看那虛實相間的影人,一個個仿佛被賦予了靈魂,舉手投足間充滿了動感,劉永周和他的藝人老伙伴們用鄉(xiāng)音濃重的滇戲唱腔為手中的皮人伴唱,影人便有了愛恨情愁。
騰沖皮影在唱腔上分作西腔(節(jié)奏明快、情緒昂揚)、東腔(旋律優(yōu)美、氣氛莊重)兩種。手上耍著“靠子”,嘴里還要合著唱腔,劉永周和伙伴們卻樂此不疲。皮影技藝不僅在村里村外、遠親近鄰中吃香,就是省內(nèi)省外的媒體也時常造訪,皮影戲班還被請到省城、縣里為中外來賓表演。有人曾向劉永周購買他那制作精美、造型古樸的皮影,卻被他開出的價嚇了一跳。也難怪,皮影的制作過程極為繁瑣,要經(jīng)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fā)汗熨平、綴結(jié)合成等等步驟,且樣樣都出自他的一雙手。劉永周并不是要開什么天價,他實在是舍不得把自己玩慣了的,有靈性的“靠子”給了別人。
劉家寨的劉氏宗祠堂是皮影演出的場所,每逢演出前,村中的皮影藝人就會集中到一起來,一遍曬太陽,一遍切磋技藝。皮影戲表演時,一般在夜晚設(shè)帳幕,隔帳點燈燭,帳后表演人員操縱皮影進出動作,并伴以唱曲道白和樂器。白布前的這盞非常亮的燈泡,是皮影戲演出時不可缺少的,只要這盞燈一亮起,全村老少都會聚攏而來。
沒有演出的時候,劉永周也會在自家的院子里操練一番,免得耍把子的技藝荒疏了。眼下,最讓劉永周感嘆的是皮影技藝后繼無人,他把希望寄托在小孫孫身上,孩子雖小,卻很有靈氣,對皮影也感興趣,這讓劉永周頗感欣慰,手把手地教孫子耍弄皮影,也成了劉永周與孫子最甜蜜的親子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