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琴,崔彩麗,林繼升,吳詔周
(廣東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茂名石化醫(yī)院影像科CT室,廣東茂名525011)
MSCT診斷食管異物的臨床分析
邱小琴,崔彩麗,林繼升,吳詔周
(廣東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茂名石化醫(yī)院影像科CT室,廣東茂名525011)
目的:探討MSCT診斷食管異物的優(yōu)勢。方法:回顧性分析79例食管異物患者MSCT平掃及后處理圖像,并將CT診斷與內(nèi)鏡結果比較。低密度棉枝異物取同款棉枝行CT比照。結果:79例中食管異物為高密度魚骨等骨類74例,棗核3例,牙套1例,棉枝1例。MSCT及后處理技術均清楚顯示高密度異物、異物與食道及周圍結構關系;而低密度棉枝異物MIP及VR不能顯示。CT發(fā)現(xiàn)食管穿孔并發(fā)癥優(yōu)于內(nèi)鏡,尖銳異物致食管小穿孔內(nèi)鏡難以發(fā)現(xiàn)。合并腦干病變者更易發(fā)生誤吞,致食管穿孔和(或)吸入性肺炎。結論:MSCT診治食管異物及其并發(fā)癥敏感、準確,實用價值高,在診斷或疑診高密度異物檢查中應作為首選。
食管;異物;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食管異物為臨床急癥,確診后多需緊急處理。及早明確異物性質、大小、位置,評估異物對機體損傷程度,是治療及避免并發(fā)癥的關鍵[1-3]。MSCT及后處理技術具有無創(chuàng)、便捷,能顯示、直觀、立體的食管異物等優(yōu)勢,得到臨床廣泛認可?,F(xiàn)回顧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臨床診斷或疑診79例食管異物的MSCT平掃及后處理圖像,并與內(nèi)鏡手術結果對照,探討MSCT及后處理對食管異物診治的指導價值。
1.1 一般資料79例中,男39例,女40例;年齡16~88歲;<45歲13例,45~65歲37例,65以上29例(其中>75歲11例),中位年齡58.4歲。合并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22例,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15例,腦血管意外23例;植物狀態(tài)2例;需喂食者8例。起病至CT檢查時間為0.5 h~23 d。
1.2 儀器與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 128層螺旋CT,在梗阻、疼痛感相關位置行喉頸部和(或)胸部MSCT平掃,喉頸部掃描范圍從口咽部至T3椎體水平,胸部掃描范圍為C6椎體至胃底水平。掃描參數(shù):120 kV,200mA,層厚5mm,螺距1.2,重建層厚0.625 mm,層距0.625 mm。將原始圖像傳輸至ADW 4.4或4.5工作站,行MPR、MIP和VR。窗寬200~450 HU,窗位32~80 HU,以異物及食管周圍組織同時最佳顯示為宜。
2.1 MSCT平掃及MPR檢出食管異物79例,檢出率100%。78例高密度異物中魚骨(刺)49例,最大長徑6~31mm(圖1);雞鴨骨21例(圖2);其他動物骨4例;棗核3例;牙套1例(圖3)。1例低密度異物為中空棉枝+棉團,MIP及VR無法顯示,經(jīng)取同款棉枝置于充滿液體的輸液軟瓶于CT掃描比對后確診(圖4)。本組60例(75.9%)異物滯留于頸段食管,形態(tài)、大小不同,其中40例嵌頓于第一狹窄食管入口及下方區(qū)域;17例位于胸段食管(第二狹窄及上方);2例在腹部食管(第三狹窄區(qū))??紤]食管穿孔及可疑穿孔16例,內(nèi)鏡診斷食管穿孔9例;食管膿腫2例,食管-縱隔瘺1例;合并吸入性肺炎4例,合并食管周圍炎60例。
2.2 治療結果79例中,71例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均成功夾取(食管鏡取62例;胃鏡取9例),7例滑落胃內(nèi)排出,1例夾取失敗。食管穿孔患者術后置胃管鼻飼,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后,應用泛影葡胺食管造影排除對比劑穿孔外漏后經(jīng)口進食。78例治療1~10 d痊愈出院。
圖1女,57歲,誤吞魚骨6d。MPR示粗大魚骨刺鋒利,呈雙“T”狀,縱、橫徑分別約35、25mm,刺入食管入口下食管壁內(nèi)圖2女,88歲,心功能較差,誤吞雞骨2 d。MPR示食管入口斜置分叉雞骨異物(35mm),雞骨穿透食管右壁達右側頸動脈內(nèi)緣;食管旁肌間隙見氣體影。食管鏡下見食管局部腫脹、糜爛滲血,異物嵌頓緊,夾取過程中因心率突升至130次/min,血壓及血氧下降而放棄,轉上級醫(yī)院治療圖3男,78歲,腦梗死病史,突發(fā)劇咳、嘔吐,繼之呼吸困難、意識不清、二便失禁圖3a~3c分別為VR、冠狀位MPR及軸位MPR像,見頸段牙套-食管縱隔瘺,牙套異物位于T1~3椎體水平,穿破食管右壁,部分突出縱隔內(nèi)并周圍積氣,合并吸入性肺炎圖4男,79歲,腦梗死后植物狀態(tài),取長棉枝清潔患者口腔時被其咬斷吞入圖4a,4b VR及MIP像均未見異物圖4c,4d MPR冠狀及軸位圖像,發(fā)現(xiàn)胃管右旁細管狀中空低密度異物及末端小團狀等、低混雜密度灶圖4e經(jīng)用同款棉枝插入輸液軟瓶CT比照后確診,緊急胃鏡下成功夾取食管內(nèi)縱向約65mm長半截棉枝及棉團(圖1~4中符號標示:↑,異物;♂,食管穿孔,腔外積氣;A,頸動脈;▽,胃管)
食管異物多數(shù)為魚、雞、鴨等動物骨片,MSCT表現(xiàn)為高密度而易顯示[4]。飲食分心、過急或不當喂食是造成本組食管異物的主要原因。MSCT檢查食管異物后處理主要采用MPR、MIP和VR技術。薄層MPR對細微組織密度差別分辨力高,圖像細膩真實,能清晰顯示異物大小、形態(tài)及內(nèi)部結構,影像醫(yī)師可任意軸向和角度旋轉,利用窗口技術多方位觀察異物、局部食管及周圍組織,及時發(fā)現(xiàn)食管周圍炎、食管穿孔、頸部皮下氣腫等并發(fā)癥,為臨床提供可靠診斷依據(jù)。MIP反映組織密度差異,對比度較高[5];可粗略顯示較高密度異物輪廓、異物與食管及周圍組織相互關系,為臨床醫(yī)師提供異物影像以選擇最佳治療方案。VR可簡單快捷、直觀顯示高密度異物形態(tài)及與掃描區(qū)骨組織的位置關系。值得注意的是:MIP及VR像雖直觀便利,但對低密度異物不能顯示,與文獻[5]報道一致:密度差異較小的組織結構難以顯示,即使是MinIP及氣道VR;本組1例低密度異物中空棉枝+棉團MIP及VR不能顯示,MSCT薄層仔細觀察懷疑主動脈弓上緣~氣管隆突水平低密度管條狀異物,經(jīng)取同款棉枝置于充滿液體的輸液軟瓶于CT掃描比對后確診,與胃鏡結果一致。筆者認為低密度異物或密度差異較小的組織結構異物,須依靠薄層MPR及窗口技術仔細觀察,僅依賴MIP及VR極易漏診。
79例中,65例異物橫或斜置于食管內(nèi),部分刺入、穿破食道壁。以自食誤吞尖銳異物居多,喂食者以肉團混雜骨塊居多。食管穿孔5例,以合并腦中風、腦干梗死的喂食患者比例較高(3/8)。老年人食管肌肉松弛,常合并腦血管疾病,尤其是腦干病變,腦干梗死患者吞咽障礙,自食和(或)喂食不當尤易發(fā)生誤吞肉骨塊導致梗阻,誘發(fā)嘔吐易致吸入性肺炎(4例)、窒息等。而老年人感覺減退,癥狀出現(xiàn)晚,異物較大且梗阻時間長,更易致食管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CT診斷有無食管穿孔具有極高價值[5-6];且判斷破口細小的食管穿孔可信度高,明顯優(yōu)于內(nèi)鏡。CT判斷穿孔主要以異物部位食管壁不連續(xù)及腔外積氣、脂肪組織渾濁為依據(jù)[4,7]。本組CT診斷和(或)疑診食管穿孔、破裂16例(其中尖銳異物致小穿孔10例);內(nèi)鏡診斷食管穿孔9例(小穿孔4例)。MSCT與內(nèi)鏡下所見食管穿孔有較大出入。內(nèi)鏡下多見骨刺、棗核等尖銳部分刺入食管壁(圖2),而難以判斷細小食管破口;原因主要為食管破口小、異物取出后易被遮蔽,外加異物嵌頓時間短、感染較輕,食管造影復查小破口被遮蔽導致檢查陰性等。
食管為肌性收縮器官,睡眠時或放松狀態(tài)肌肉松弛,異物位置可能改變。文獻[1]報道24%頸段食管異物(魚骨),12 h左右CT復查為陰性。本組異物落入胃內(nèi)排出7例(8.9%):其中3例食管鏡檢查時間:8~12 h 2例、24 h后1例(頸段入口下方,異物長度均>20mm),結果均未見異物,僅見局部食管黏膜破潰、水腫。1例5 d后復查CT,余3例2~4 d食管鋇棉復查未見異物;追蹤4周7例均無并發(fā)癥發(fā)生。故誤吞異物后12 h內(nèi)就診者,詳細了解病情,明確異物特點、位置后,部分簡單異物誤吞者可觀察病情變化,并選擇安全、高效、經(jīng)濟便捷的治療方案。對CT顯示異物復雜、病情嚴重者,則應盡早取出異物。術前無三維成像支持,內(nèi)鏡下取異物有一定風險,主要為異物大、嵌頓緊、形態(tài)復雜導致二次損傷,以及穿孔位置鄰近大血管導致出血難控等。本組患者術前均行MSCT檢查,準確判斷異物,充分評估病情及風險,均無取異物并發(fā)癥發(fā)生。因此,食管異物檢查時,MSCT及后處理技術非常必要,且應及早應用。
[1]李永團,修海波,王寧寧,等.食管薄層CT掃描診斷頸段食管異物及不同治療方法的選擇[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5,29(6):45-48.
[2]馬晶晶,楊樹平,施瑞華,等.內(nèi)鏡治療食管尖銳異物臨床分析(附358例報告)[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11):1563-1565.
[3]郭志強,賈明輝,楊運俊,等.多層螺旋CT三維重建對復雜食管異物手術的指導價值[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0,22(1):23-26.
[4]胡祥華,紀建松,周利民,等.食管異物的多層螺旋CT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4):541-543.
[5]董科,應明亮,周紹斌,等.螺旋CT后處理技術對診療食管異物的臨床增益價值[J].放射學實踐,2012,27(12):1328-1330.
[6]陳浩,孫敬武.容積CT掃描在食管異物診療中的價值[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3,20(3):153-155.
[7]張竹花,李爍,蘇佰燕,等.下咽及食管異物多排螺旋計算機斷層攝影診斷[J].協(xié)和醫(yī)學雜志,2011,2(3):217-221.
2016-11-29)
10.3969/j.issn.1672-0512.2017.04.034
邱小琴,E-mail:qxqsl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