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紅
摘要:《我不是潘金蓮》講述了一個河南農村婦女李雪蓮為維護自己的名譽不斷上訪的故事,通過對她性格中體現(xiàn)出來的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的細致剖析,我們能夠從側面窺探到作者劉震云表現(xiàn)平民生存狀況的創(chuàng)作動機;小說采用反諷、對照的手法體現(xiàn)了劉震云對社會人生的關照,讓讀者從生活的荒誕中感受到一種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我不是潘金蓮》;李雪蓮;反諷;劉震云;人文情懷
《我不是潘金蓮》講述的是河南一個農村婦女李雪蓮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而告狀的故事。農婦李雪蓮為了順利的生下二胎,提出了與丈夫秦玉河假離婚的主意。誰知丈夫假戲真做,離婚后又與縣城開發(fā)廊的小米再婚,并且在李雪蓮找到他要一個說法的時候,侮辱李雪蓮是潘金蓮,李雪蓮為了證明離婚是假的,更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開始了二十年的上訪歷程。
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潘金蓮”與李雪蓮
小說中所提到的“潘金蓮”是一個有著特定內涵的文化符號,多指道德敗壞的女性。在《水滸傳》第二十三回中,潘金蓮嫌棄自己的丈夫武大郎樣貌丑陋、木訥少言,便勾引自己的小叔子武松以尋歡作樂,遭到武松拒絕后風流成性的她又與西門慶通奸,最后聯(lián)合西門慶殺死了武大郎。此后,潘金蓮這一文學形象就被抽離固化成了一種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指涉女性風流成性、道德敗壞的特定文化符號。
小說主人公李雪蓮就是在告狀的過程中,被前夫秦玉河誣蔑為潘金蓮的。她無法接受前夫秦玉河口不擇言的詆毀。即便是她在結婚前就已經與兩個前男友發(fā)生過關系,但那也是男女朋友交往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就發(fā)生的事情,并不能夠代表她的行為作風就是“潘金蓮”式的荒淫。“潘金蓮”這三個字所代表的內涵足以讓她今后的生活陷入不堪的境地,因此,她選擇了走上告狀這條路,不僅為了證明離婚是假的,更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而是李雪蓮,是一個良家婦女。
李雪蓮告狀是一個來自農村基層的婦女采用現(xiàn)代解決問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根植于封建傳統(tǒng)訴求的事件。在小說中,李雪蓮上訪告狀這一解決問題的方式被作者塑造成了一種具有現(xiàn)代性的反抗行為,是現(xiàn)代法制體系給予每一個公民的正當權利,是公民維護自身權益的有效而合法的途徑。李雪蓮告狀的目的是要還原真相,證明她不是“潘金蓮”,維護自身的名譽權。二十多年的上訪經歷沒有讓她的名譽得到承認與維護,她無法收回和糾正原本就是無中生有的那句錯話,陷入了生存的怪圈當中,做困獸之斗。這其實是作者劉震云向我們展示的中原農村婦女生活本真的一面,她們被現(xiàn)代性的價值體系影響,而行為的動機卻是傳統(tǒng)的價值使然,以致只能活在一個精致的所謂現(xiàn)代的“套子”中。
二、否定的藝術——于無聲中的戲謔
這部小說為什么要叫做《我不是潘金蓮》?為什么不是《我是李雪蓮》?為什么不直接表達李雪蓮的真實心聲,而要通過否定的形式來間接表達訴求?事實上,作者正是通過這樣有意的安排來更加強烈地表達李雪蓮內心的掙扎,同時也能夠更深刻的表現(xiàn)出作家對現(xiàn)代基層官僚體系的嚴肅審視,讓我們感受到他內心深處對平民的悲憫的情懷。
前文提到“潘金蓮”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存在著的,是不守婦道的體現(xiàn),這個稱謂是他的前夫秦玉河強加給她的,是對她名譽的詆毀?!拔也皇桥私鹕彙笔菍Α芭私鹕彙彼淼奈幕瘍群囊环N反叛,更是對李雪蓮不服輸個性的無限張揚。“不是”兩個字否認了李雪蓮是潘金蓮這一觀點的成立,它代表了李雪蓮不輕易屈服、反抗到底的精神勢頭,表現(xiàn)了李雪蓮追求真相的堅定與果敢,她要把束縛在她身上的道德枷鎖打破打爛,要把不公正的名聲甩脫丟棄,從而獲得精神上的真正勝訴。
否定的表達方式除了突出李雪蓮的個性之外,還有利于作者對基層官僚體系的行為模式進行深入刻畫。李雪蓮在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的二十年中,遭遇了各級官員的不作為甚至是阻攔的行為。法官王公道置李雪蓮的訴求于不顧,僅用了二十分鐘就草率的結了案;接下來,她又被法院專委董憲法、法院院長荀正義呵斥;縣長史為民也不愿承認自己的真實身份;市長蔡富邦讓秘書長趕緊把她弄走,最后她在拘留所被關了七天;省長儲清廉矯枉過正的把涉及李雪蓮告狀案的所有官員一撤到底,但并沒有為李雪蓮解決實際問題。李雪蓮本來是要伸冤的,經過一層層官員的處理之后,她反而成了一個擾亂社會秩序的不和諧分子,這是劉震云對各級官員及其背后官僚體制“為官而不為”行為的深刻反諷。
就如劉震云在早期的《單位》、《一地雞毛》、《我叫劉躍進》等小說中流露出的人文關懷一樣,《我不是潘金蓮》同樣表達了他內心深處對平民生活的關照。“李雪蓮”們無法擺脫他們自身的生活困境與精神困境,加之來自權力勢力的傾軋,更是讓他們的生存難上加難。這是劉震云為我們展示的最真實的平民的生存現(xiàn)狀,他們苦悶、掙扎而又不自知身處何處,這深刻體現(xiàn)出了劉震云對平民人生的人文關懷。
三、對照的意義——悲憫的情懷
對照,在《我不是潘金蓮》中隨處可見,無論是李雪蓮連續(xù)二十年告狀的堅守與各級官員懈怠態(tài)度的截然相反,還是官場的冷漠與史為民后來流露出來的兄弟情深的對比,以及小說序言和正文之間嚴肅與荒誕的差異,都能夠讓讀者通過這一手法看到劉震云對社會世相、對人生存在的深刻觀察。
李雪蓮的官司一打就是二十年,這二十年間李雪蓮飽受折磨,一個人過著無處傾訴的苦日子。為了告狀,她放棄了一切可以獲得新生的可能,繼續(xù)生活在被各級官員追堵、被當?shù)鼐鞌r截的混亂境況中,變成一個沒有生活情趣的蒼老的女人。但為了心中堅守的真相與公道,她選擇承受與堅持??墒牵c她的堅持截然不同的是各級官員的消極怠工。他們沒有了解李雪蓮的真正需求,只抓著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放,一味地躲閃、逃避。這樣兩種情況的鮮明對比,表現(xiàn)出了一個想要追求真相、尋求事實的農村婦女,在面對一個強大的官僚體系時,她無處找尋的困境,也同時能看到官場不關心民生疾苦、只求虛假和諧的丑陋面。作者的有意對比實際上是一種諷刺,平民百姓利益與為官者的政治行為出現(xiàn)了抵觸,前者尊重公道,后者只懂得息事寧人。
與官僚體系的冷漠形成對比的還有原本也是其中一員的史為民在正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兄弟情深。史為民原本是該縣的縣長,因為李雪蓮告狀的事被牽連撤職。有一次他因為買不到票而滯留在北京,而他的麻友老解恰巧檢查出得了腦瘤,歸心似箭的他在火車站高舉著“我要申冤”四個字,很快就被當成上訪者遣送回老家。他的行為用劉震云的話來說就是“他用不嚴肅對付嚴肅,結果把嚴肅擊得粉碎?!痹谶@里,史為名為什么非要趕時間回去?因為這次打麻將有可能是病重的老友人生當中的最后一次,那它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史為民采用了告狀的方式來完成他和老友的約定,讓老友能夠不留遺憾的坦然離開。這就表現(xiàn)了劉震云對現(xiàn)今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善念、溫情的一種獨特的關照,從而為戲謔的文本醞釀出了一種無形的感人的力量。
在前兩章的序言中,李雪蓮希望通過上訪,把真的當成真的,或者說把假的當成假的,是對真實和信仰的一種執(zhí)著追求,但最后卻陷入無法解脫的困境。而在正文部分,史為名則是抱著“玩呢”的態(tài)度利用上訪擺脫了現(xiàn)實給他造成的困擾,這種嚴肅與玩味的對照深深地激蕩著讀者的內心。劉震云在接受劉颋采訪時說到:“這就是結構的力量,這個結構力量特別考驗作家的胸懷,這個胸懷就是你能看多長看多寬,你對生活的認識、對人性的認識、對文學的認識以及對自己的認識?!币虼耍段也皇桥私鹕彙愤@部小說不僅僅是展現(xiàn)了普通百姓生存的困境以及官場的混亂,更多的是一種對人生和社會的整體思考。
我們處在一個冷漠消解善良,欺騙壓榨信任的時代,如何對生存其中的個體給予一份關注與尊重?《我不是潘金蓮》也許并沒有指出明確的方向,但作者劉震云卻通過對混沌生活的深刻敘寫,流露出對人生社會的深切關懷,留給讀者更多思索的空間和審視的余地。
參考文獻:
[1]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2]劉颋.一個作家身后的 “蓄水池”——劉震云訪談[J].朔方,2013(2).
[3]沈昕苒.荒誕·諷刺·幽默——淺析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J].大眾文藝,2014(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