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杰
可能很多人不愿意看我不厭其煩地把我們自己的孩子拿出來,與某某國的孩子去比照,而且往往越說越激動,把咱的孩子批得體無完膚,說得一無是處,基本就廢了。中國有句俗語,叫“孩子是看著自己的好”,到你筆下怎么就凈是惡作劇、惡心、甚或惡行了呢。其實,我也可以妙筆生花,在我的眼里也有很多懂事乖巧、活潑可愛的孩子。他們的表現(xiàn)無論在家里還是公共場合,都足夠好。從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孩子實際是不分什么好壞的,孩子的所謂好與壞也不是哪個民族、種族、國家、地區(qū)的專享。重要的是家長如何看待這件事,如何引導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在有序、有禮、有理、有力、有知的正確道路上行走長大。
本期的專題是討論公共場所孩子大吵大鬧的事。我歷來反對而且是強烈反對在公共場合做私人之事,包括唱歌、跳舞之類所謂高雅的娛樂康體活動。一直以來我們對“公共場合”四個字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先望文生義、撲風捉影,然后就是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我行我素。
“公共場合”應該是個舶來詞,英語單詞的拼法是public,一般解釋為公眾的、公用的。應該源自西方國家的廣場,一般指由政府提供人群經(jīng)常聚集、供公眾使用或服務于公眾的活動場所。有的是永久性的固定公共場所,有的則是臨時征用做公共活動而形成的場所,三人以上的活動場所就可以認定為公共場所。
針對本期專題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孩子調(diào)皮,家長真的管不了嗎,問題的另一面是家長不管,還是管不了。
我兒子從小屬于那種不怎么調(diào)皮搗蛋,基本愿意聽從他人意愿的老實孩子,在他身上我沒體會到家長就是管不了。但是,我身邊就有一位讓我們一大家人都頭疼的“熊孩子”。那時讀小學一年級,為保護未成年人,在此隱去孩子的具體身份和我們的關系。說實在的,用熊孩子來形容這個“熊孩子”都有點不解氣,可以說是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不得安生。像風一樣,呼地這邊呼地那邊,大吆小喝、指三點四,而且喜歡跟別的小孩動手,毫無丁點規(guī)矩。據(jù)我觀察,在孩子嬉戲打鬧,嚴重擾亂公共秩序的時候,與這孩子最親近的家人從來沒有一個站出來制止,包括他年輕的父母和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孩子的至親不言語,不出手制止,其他人也就只能忍氣吞聲,任其狂作。
正當我們其樂融融坐在一起的時候,這孩子出去跑了一圈回來,突然就沖向我的座位,推我一把,他自己一屁股坐在了我的座位上。當然,他還小,還沒有這么大的力氣能把一個大人推開,他也只是半個屁股坐在了椅子上,立馬伸手去抓飯桌上的東西。
我是一直在忍著,對孩子的這種無規(guī)無矩反感至極,早就按耐不住了,幾次想站出來,都被家人暗自攔住。這回不能再忍了,他連你吃飯的地盤都搶走了,再進一步欺負下去,很難料想下一步他會做出什么樣的舉動。我站起來,眼中噴著怒火,抓起他的兩個小細胳膊,剎那間就將他放到了門外的一個長條凳上,照著屁股一陣猛抽,并給予嚴厲警告。
這招真管用,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闖進我們用餐的那個房間,而且見了我扭頭就跑。聽家人說,這小子還給我留了一個惡名,叫“壞某某”,這事過去好幾年之后,他看見我依然大老遠就躲開,嘴里嘟囔著:“壞某某”。雖然,他的鬧騰勁兒不減,而且花樣越來越多,家里人對他下的定論就是:沒辦法了,樹大自直,等他長大了或許會好。但在他的心里,自從我那一陣狂揍之后,實際是有了一點忌憚,至少對我有一份心理上的膽怯。我把這事告訴孩子的爺爺奶奶,以此例證明孩子不是沒法治,而是沒人治。
孩子的一切,無論是成長過程中,還是長大成人,他的所作所為,除了不可排除的社會因素之外,家長的教育、引導、榜樣,甚至強制性管制,是起決定性關鍵作用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老師的作用是解疑答惑,是為人師表,當然,老師的手里還有一把令學生心驚膽顫的戒尺?,F(xiàn)在不少家長感嘆,孩子不聽話了,唯獨把老師的話當成金科玉律,盡管老師讓家長干這干那,家長心有不愿,卻又不得不打著老師的旗號以令孩子。
然而,不論是我這種實在看不下去,忍無可忍,不得不出手的“親戚”,還是被家長給予希望的老師,都是以一個“強者”的身份“強勢”出現(xiàn)的“狠”角色。假如沒有這個“狠”角色,假如大家都不管,那么后果將是什么呢?
必須承認孩子的天性和個性是不一樣的,有的靜些,有的鬧些,有的聽招呼,有的不聽招呼。但是,如果把這些孩子放到一個平臺,以同樣的管理辦法去約束他們、引導他們,其實最后的結果是一樣。
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都是好孩子,西方文化講“人之初,性本惡”,孩子都是壞孩子。字義不同,理解異樣,其行為方式當然就會迥然有別。但是,無論“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其教化的目的都是為孩子提供一條健康正確的成長路徑。
歐美國家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出現(xiàn)一些問題時,喜歡說這樣一句話:請你選擇正確方式,或說請你選擇正確的方法。聽了這話我們會感到疑惑,什么是正確的方式或正確方法,到哪里選擇。但是,人家的孩子就會停下腳步,就會去想什么才是正確的方式方法。這就要說到在公共場合為什么只有中國的孩子鬧得不亦樂乎,而很少見到其他國家的孩子像我們的孩子那樣去鬧。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從小缺少遵守公共場合秩序的習慣。放眼望去,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吸煙、嬉戲打鬧、亂刻亂畫、亂拍亂照的成年人,比比皆是。大人如此,孩子情何以堪。
我的理解是,這里大人們要求孩子選擇正確的方式方法,就是來自平日里孩子得到的教化,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看到的大人們是怎么做的,從而形成兩個方面的良好而正確的教育引導方式。現(xiàn)在有人把“壞人老了”這樣的話掛在嘴邊,要真的是“壞人老了”甚至“壞人死了”,剩下的都是好人,那也行啊。問題是,“壞人老了”或是“壞人死了”,后來者并未與這個“壞”字一刀兩斷,而是出現(xiàn)“壞壞相傳”的悲劇。
對于那些“熊孩子”,假如就是一味遷就,任其自由成長,期待“樹大自直”,那么,他的未來決無可期,只能失望,甚至釀成悲劇。所謂“壞人變老”,變老之前他們也曾經(jīng)年輕過,他們是怎么在年輕時變壞的。無非兩條路子,一是大人的教化不夠,二是大人榜樣做得太差,與現(xiàn)在正茁壯成長的“熊孩子”路數(shù)是一致的,只是因年齡差異而先來后到。
真的不是有意詆毀咱們的孩子,相反,我始終認為“有其父必有其子”,有“熊孩子”就有“熊父母”。子不教父之過,老祖宗的話說了多少年了,卻總是被我們當作耳旁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一樣被當作行為語錄念了又念,卻依然有那么多父母我行我素。
寫此文章時,適值中國最隆重的儀式——高考,全社會重視,全社會為之讓路,一切為了高考,已經(jīng)成為社會共識。但是,“有一群變老的壞人”,當他們跳廣場舞被制止時,說出的那些話,著實令人吃驚。一位老人說,高考,不是明天才高考嗎?我們是今天晚上跳舞,不會影響到明天的;另一位老人說,你們只知道關心孩子的高考,怎么沒人關心老人的健康,老人不活動會死的。
真的不是有意詆毀咱們老人,但是,當我們的那些一個又一個的“熊孩子”出現(xiàn)在眼前時,大人們真要認真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了。
詩書繼世長,忠厚傳家遠,祖宗留下的句句警世之言,我們還記得幾句。針對本期專題,拉拉雜雜說了不少,歸根結底三句話,一是約束好自己,做合格父母,做孩子最好的榜樣;二是約束好孩子,做懂規(guī)矩的孩子;三是交給孩子正確的行為方式方法,讓孩子知道在哪里就該守哪里的規(guī)矩,比如我們說的公共場合,就應該以不影響他人為行為準則……
“熊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親手締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