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穩(wěn)功
最近電影市場有一喜一憂。
喜的是截至5月底,中國電影銀幕已達4.5萬張,超過北美,已成全球銀幕總量最大的市場。并且,增長并未止步,雖然一線城市已趨于飽和,但二三線及更小的城市,還處在上升期。市場的冷暖可以通過展會感知,今年的上海展從以往的一層擴容到兩層,整個二樓被電影周邊衍生品和小賣占據(jù),中國的電影市場蘊含無限商機,在衍生品開發(fā)和小賣多樣化兩方面還處在起步階段,參展商和觀眾的熱情,就是行業(yè)發(fā)展的希望。而這些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影院的經營者,相信隨著行業(yè)發(fā)展、競爭加劇,電影院將從傳統(tǒng)的經營模式走出來,影院的管理者也需要盡快扭轉思維,開拓多元化經營,擺脫靠票房求生存的桎梏,這樣才能在競爭中活下來、活的更輕松。
憂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271.7億,有望超過2016年的457億,說明有回暖跡象,但國產片僅占104.56億,落后于進口片票房,從宏觀角度來說,今年上半年的國產片整體質量不如進口片。縱觀進口片,主打視覺特效的有《異形:契約》、《變形金剛5》,都是席卷全球的大片;主打思想性、藝術性的有《降臨》、《摔跤吧!爸爸》等作品,得到了觀眾的廣泛好評。但反觀國產電影,很難說出那么一兩部讓人特別愿意稱贊的作品。電商票補降溫之后,觀眾看電影也逐漸回歸理性,口碑對一部電影賣的好不好、能走多遠影響越來越大,郭德綱炮制的《歡樂喜劇人》和劉鎮(zhèn)偉導演的《仙球大戰(zhàn)》,在某電影網站評分都不到3分,票房和評分也成正比,先后“撲街”,這對電影創(chuàng)作者能起到警醒作用,蹭熱點、啟用流量明星沒用,爛片是不會得到認可的。
那么好萊塢電影的特效為什么能做的那么好?從無到有經過哪些創(chuàng)作的過程?本期雜志不吝篇幅,為大家?guī)硪黄议_《異形:契約》特效細節(jié)的文章,從中能夠體會到除了大家口中經常說的“電影工業(yè)”外,其實從創(chuàng)意構思、細節(jié)打磨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功課要做。說到特效,國產電影這些年的進步有目共睹,《鬼吹燈》、《盜墓筆記》,以及《西游記》等文學IP的開發(fā)和影視呈現(xiàn)上都呈百花齊放之勢,中國導演在講故事和做特效兩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7、8月份也有一部“另類西游”登上大銀幕,那就是今何在小說改編的《悟空傳》,影片除了塑造特別的孫悟空、楊戩等角色外,更是大面積運用特效,以至于在電影中見不到幾處實景。特效等于花錢,但《悟空傳》的特別之處正在于雖然全片充斥特效鏡頭,但整個制片成本僅一億出頭,是如何完成的、電影又經歷了怎樣的創(chuàng)作過程?讀者們可以通過今何在和導演郭子健的采訪深入了解。
時光飛逝,即將迎來一年一度的BIRTV展會,作為觀察者,我們依舊會在第一時間對展會進行報道,讀者們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網站關注,我們會奉上新鮮的資訊和產品信息;作為參與者,我們也有展位,歡迎讀者們到現(xiàn)場與我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