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華
在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漳州民間,冬季里有一個獨特又隆重的民俗節(jié)“家安節(jié)”(有的地方叫“謝平安”)。“家安節(jié)”與當?shù)剞r(nóng)歷二月的“祈平安”相呼應(yīng)。“祈平安”是漳州民間一種傳統(tǒng)的祈禱和許愿活動,平平安安是人們最大的愿望。年初,他們把這一心愿向“天公”祈求,到了年尾再高高興興地還愿?!凹野补?jié)”,顧名思義就是家庭平安的意思,因此“家安節(jié)”的內(nèi)容就是慶祝平安。每年一進入農(nóng)歷十一月,許多鄉(xiāng)村就開始接二連三地操辦以慶豐收和酬謝天地為內(nèi)容的“家安節(jié)”。
各村每年過節(jié)的具體日期,均由村里輩分高、有威望者擇定。每當節(jié)日來臨,大街小巷就熱鬧起來。為了酬謝“天公”(傳說中的玉皇大帝)佑護,慶賀全家平安,家家戶戶忙著蒸發(fā)粿、紅龜粿等多種多樣的節(jié)日粿品,同時還要殺雞宰鴨,炸肉管、魚蝦……每家的廚房里都彌漫著粿味油香,令人垂涎欲滴。商販聞訊蜂擁而至,在戲臺周圍擺攤設(shè)點,各種商品琳瑯滿目,簡直是商品展銷會。
“家安節(jié)”當天,每個家庭照例要在庭院擺好供桌,供品葷素相兼,非常豐盛。凌晨,全家人聚在一起,燃高香點紅燭“答謝天公”。有的人家用全豬全羊“拜天公”,宰好的豬羊嘴里要塞一個大吉(大柑橘),寓意“要(咬)大吉”,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
是日,村里村外張燈結(jié)彩、車水馬龍,歡慶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有的鄉(xiāng)村還會請來戲班連唱三四個晚上,華燈初上,戲臺前人頭攢動,水泄不通,比過年還熱鬧。聽老一輩人說,在農(nóng)村請戲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改革開放前,農(nóng)家人文化生活貧乏,最吸引人的就是社戲。為了過足戲癮,十里八鄉(xiāng)的客人甚至自帶被子留宿。凌晨劇終,熱情的主人煮好熱騰騰、香噴噴的糖粥、面條、牡蠣粥之類的夜宵招待客人。
“家安節(jié)”的節(jié)宴在全年最為隆重,所有人都樂于被邀赴宴,意為“吃平安”。一撥又一撥的來客,馬拉松式的宴席,從中午開始,邊吃邊聊,直到演戲結(jié)束。賓主敘誼話舊,談天說地,其樂融融,親情友情盡在輪番把盞中。節(jié)日前夕,在外地工作的親人大都會回鄉(xiāng)過“家安節(jié)”,原因是“家安節(jié)”期間氣候不像春節(jié)期間那么寒冷,尤適攜家?guī)Э诨剜l(xiāng),再者不愁買不到車票、機票,路途也不會遇到堵車。因而,熱鬧非凡的“家安節(jié)”堪稱“會親節(jié)”。
有的鄉(xiāng)村每隔12年舉行一次盛大節(jié)慶,俗稱“做醮”、“做大好事”。醮年一到,多數(shù)人家會增養(yǎng)家禽家畜?!凹野补?jié)”贈送親戚朋友祭品是一大風(fēng)俗,被視為平安粿的“紅龜”必不可少。這種包餡的粿品呈圓狀,如月餅厚薄,似碗面大小,因形狀頗像隆起的龜背,又因粿皮加入少許紅色食用染料故而得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年一到“家安節(jié)”,家里都要做幾百個紅龜分送親戚,家長累得挺不起腰。經(jīng)濟拮據(jù)的人家,勉強用炒熟的大麥磨粉,或用蒸熟的地瓜加點面粉為餡料敷衍了事。那時候憑票限量供應(yīng)的食糖不夠用,就加點糖精。更有不少人家用海里的虎棲(羊棲菜)充當餡料,故有“紅龜皮,虎棲餡”的諺語流傳至今,成為“金玉在外,敗絮其中”的代詞。
紅龜粿做好后,先要送親戚,按當時的習(xí)俗,每戶不少于20個。在缺脂少油的年代,人們一口氣吃六七個紅龜不在話下。記得有一年,妹妹被派往鄉(xiāng)下親戚家送紅龜,途中肚餓難忍,不管冷熱偷吃了一個,20個紅龜剩下了19個。在漳州民間,送禮講究數(shù)量為雙,“9”更令人忌諱。收到禮物后,親戚忍不住向祖母傳話,尋問何意。幸虧妹妹及時認錯,解除了誤會,只被痛罵一頓,否則就要嘗一嘗“竹魚”(用竹片打)的滋味了。
如今,漳州人的生活美滿富足,無論是守護家園的親人,還是羈旅異域的游子,傳統(tǒng)的家安節(jié)民俗過得更加有滋有味,它像美妙的音符,跳躍在每一個漳州人的心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