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中
《過客》是魯迅的經(jīng)典作品,教學難度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遵循“深文淺教”的理念,采用“切進去、散開來、蕩開去”教學三部曲,切開學生的疑難結(jié)節(jié),品味文章的語言形式,才能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過客》是蘇教版選修教材《魯迅作品選讀》“閱讀魯迅(七)——生命的路”專題中收錄的一篇經(jīng)典之作。此文文字奇特,對話含蓄隱晦。對于人物形象和文中表現(xiàn)的生命哲學,學生較難把握。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確立文本、生本觀念,采用“切進去、散開來、蕩開去”的方法,努力找準切入點、聚焦疑難點、品味語言點、拓展閱讀面,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寫作能力。
一、切進去,切開學生的疑難結(jié)節(jié)
王家倫教授曾說過,在進行魯迅作品教學時,只要遵循“因文而異”“深文淺教”的教學理念,便可化解魯迅作品難教、難學的困境。《過客》無疑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深文”。這樣的文章要在一節(jié)課內(nèi)完成,必須抓住文章的“穴位”切進去。文章的矛盾點、疑難點恰似文章的“穴位”,這個“穴位”就是教學文章的切入點、疑難的聚焦點。沒有聚焦就沒有力量,閱讀教學必須聚焦,只有聚焦到某一個點上,語文課堂才是高效的。
1.找到教學的切入點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問題應該是教師教學最好的起點。筆者從學生的“疑點反饋”處入手,把學生的“真問題”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符合“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學生預習課文后,提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過客表現(xiàn)矛盾、有悖常理的語言上,這些地方學生難以理解。最終確定以下三個問題作為疑難點。問題一:堅持前行,為什么還要說“不知道”?問題二:明知前面是墳,為什么還要向前走?問題三:明知小姑娘是好意,為什么還要拒絕?
2.切開學生的疑難點
明確疑難點后,筆者采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方法,對疑難點各個擊破。問題一對認識過客的形象非常重要,因此必須重錘敲擊。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小問題:人們對過客是什么態(tài)度?為什么連用六個“走”字?過客行走,有沒有方向?有沒有具體的目標?學生經(jīng)過討論明確,過客不是在既定的或已知的道路上走,他是一位孤獨執(zhí)著的探索者。對于問題二,筆者讓學生貼著文本行走,尋找原因,學生很快找到三點原因:現(xiàn)實社會殘酷黑暗;不愿善良的人承受痛苦;前面的聲音的召喚。學生能體會出過客是一位身處黑暗社會反抗絕望的探索者。對于問題三,學生經(jīng)過討論,對過客的認識又進了一步,過客是一位希望不受束縛、超然前行的探索者。三個問題解決了,筆者乘勢讓學生分析有關過客神態(tài)描寫的作用。四個“忽然驚起”寫出了過客內(nèi)心的矛盾掙扎,他的靈魂在“走與退”“走與?!敝g掙扎。至此一位黑暗社會孤獨執(zhí)著、反抗絕望,希望不受束縛、超然前行,內(nèi)心矛盾掙扎的探索者的形象躍然紙上。接下來魯迅面對人生困境、勇于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散開來,品味文章的語言形式
歌德說:“內(nèi)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看得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秘密?!蔽恼碌钠滦问酵瑯有枰谱g。思想是文章的“血脈”,品味文章的語言形式,要抓住文章的“血脈”散開來。
語言形式是語言在具體文本中的表現(xiàn)形式,對于文本而言,決定語言內(nèi)容的往往是某些關鍵的語言形式,這些關鍵點也是作者的藝術匠心所在。抓住語言形式的關鍵點,可以深入有效地解讀文本,取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在《過客》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從“面”與“點”兩個角度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1.從面上品讀詩性語言
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過客》收錄在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里,文章具有散文詩的氣質(zhì),一般人稱之詩劇。語言的詩性美體現(xiàn)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反應熱烈,紛紛從文本中找出例子加以說明。
如“路”“墳”“野百合野薔薇”等意象體現(xiàn)了意象美,“你這孩子!天天看見天,看見土,看見風,還不夠好看么?”等句子體現(xiàn)了節(jié)奏美……接著筆者進一步要求學生思考文本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經(jīng)過充分討論,師生明確以下意象的象征意義?!奥贰辈粌H僅是指實在的路,也指希望之路,救國救民之路,人生之路等;也可理解為生命不可停止,不可停頓的象征?!皦灐毕笳髅總€人終有一死的宿命,象征人的外在肉體的死亡和腐朽;也指黑暗與骯臟東西的存在,社會陰暗的象征?!扒懊娴穆曇簟奔认笳鞴饷鞯奈磥?,重生的希望,也象征潛藏于心靈世界中的信念與信仰?!耙鞍俸稀薄耙八N薇”象征死亡中新的生命,如花似錦的光明前途?!伴T”隱含“關閉”的意蘊,是消磨意志,凝滯動力的存在。通過品味這些意象,學生體會到了文章的詩性美,同時對文章表現(xiàn)的深刻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2.從點上深挖豐富意蘊
分析完了文章的象征手法,學生對本文豐富、含蓄、生動的表現(xiàn)力有了充分的認識和體會。要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魯迅的深邃思想,認識魯迅生命哲學的普遍意義,必須掘井及泉,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從點上深挖豐富意蘊。筆者要求學生回扣文章開頭,思考文章開頭介紹時間、地點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要這樣寫。
學生經(jīng)過充分討論后明確:時間、地點都不確定,使故事有了更廣闊的時空背景。故事可以發(fā)生在古代,可以發(fā)生在現(xiàn)在,也可以發(fā)生在未來,這樣寫表現(xiàn)了魯迅對人類生命的深沉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的匆匆過客,我們會經(jīng)歷挫折,產(chǎn)生困惑,甚至感到絕望。我們每個人都面臨人生困境。文章開頭暗示人類面臨的無處不在的人生困境,使過客的人生思考擁有了超越時空的穿透力,過客形象不只屬于過去,也屬于現(xiàn)在和未來。過客的人生態(tài)度是行走,行走是魯迅的生命哲學,也應該成為我們的生命哲學。面對人生困境,應該以堅定的心態(tài)走下去,只有走在路上,生命才有價值。行走應該是我們的生命常態(tài)。我們永遠在路上。
對文本語言形式進行面上的品味和點上的深挖,學生把握了文章的脈搏,體會到了本文詩意美和哲理美的和諧統(tǒng)一。
三、蕩開去,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文本閱讀教學的意義在于在課本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閱讀的腳步走得平穩(wěn),走得瀟灑,走得遙遠。“深文淺教”并不是說要完全拋棄魯迅作品中那些厚重深刻、富有探討價值的部分,這些內(nèi)容一堂課解決不了,可以將其留作課后探究。課堂上“播下一粒種子”,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在學生把握了人物形象,理解了文章的主題后,筆者抓住文章的“脈息”蕩開去,進行拓展延伸。拓展延伸不是胡亂地隨意地進行,而是扣住文本,激發(fā)學生走近魯迅、閱讀魯迅作品的興趣,提升學生的探究寫作能力。
1.激發(fā)學生興趣
筆者擺出事實:魯迅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整個世界。我們的鄰國日本非常重視魯迅作品的教學。在日本的教科書中,魯迅作品的分量很重。日本教科書中《故鄉(xiāng)》一課占有25頁之多,規(guī)定課時達11課時。日本的學生也都熟記過文中那句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蓖瑫r提出要求:我們作為中國人更要重視魯迅作品的閱讀,了解魯迅的思想,觸摸魯迅的靈魂,汲取前進的力量。希望學生閱讀《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等有關魯迅的傳記,列出魯迅作品閱讀計劃。
2.指導學生寫作
在本課將要結(jié)束的時候,筆者對學生說:日本學生學《故鄉(xiāng)》要花11課時,今天一堂課我們重點分析了過客的形象。還有老翁、女孩的形象等很多內(nèi)容值得我們?nèi)ヌ骄?。下面我布置三個題目,有三個思考方向,同學們?nèi)我膺x擇一道進行探究。①有人認為老翁象征著魯迅心中的另一個自我,《過客》是魯迅心中兩個自我的對話,它使我們窺見魯迅意識深處的矛盾,觸摸到魯迅傷痕累累、慘痛酷烈的靈魂。課外閱讀屠格涅夫的《門檻》, 結(jié)合《魯迅作品選讀》“研究與言說魯迅”專題,寫一篇關于《過客》與《門檻》比較的小論文。②課堂上我們品味了文章的語言形式,課后我們可以繼續(xù)探究,以“《過客》的詩性美”為題寫一篇小論文。③課外閱讀余華的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和徐則臣的小說《那些年我一直在路上》,體會遠行路上尋覓者和漂泊者的精神焦慮和人生困境,寫一篇讀后感。
通過拓展,學生由一篇文章進而關注作者以及作者的另外作品,由一篇文章關注其他作者的同類文,展開深度主題閱讀,進行探究寫作活動。拓展延伸、讀寫融通,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尚湖高級中學(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