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森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語文學科教學離不開語言的解析與運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但不知何時,語文學科知識教學出現一些“斷裂帶”——“重文輕語”。學生的語言知識在學段與學段之間的銜接上出現了一些“瑕疵”,學生知“文”不知“語”,語文課堂缺少了語文的味道。遇到幾個知名作家,大談作者生平;遇見幾篇好文章,深挖主題思想。語文課簡直成了一場文學的饕餮盛宴。語文課,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靜靜雕琢。回首過往,那些編選精當的課文,慢慢咀嚼,總會有回味雋永、欲罷不能的襟懷油然而生。語言是語文課的精髓,教師應用心品讀鑒賞語言,豐富自己的語文課堂。
一、品細節(jié),析語言
語言是語文學科的特質,教學中師生與文本對話實質是一場思想的交流和會晤。教師應從細處落筆,掌控作者情感抒發(fā)的著力點,深入文本,向縱深延展,分析語言的妙處,從而漸入佳境。如:“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保斞浮端帯罚┌凑招≌f情節(jié)演進過程來看,屬于故事的開端:“買藥”一節(jié)。對這一細節(jié)分析,著力點有二:一是動詞的使用;二是標點符號。
“動詞是語言的骨頭,是建筑的材料?!保ㄍ醢矐洝缎≌f家的十三堂課》)施事與受事本是一組相對的語義概念,與動作的發(fā)出者、接受者相關聯。教師可以從六個動詞入手,動作的發(fā)出者完全系“黑的人”,他占據主動地位,連貫、嫻熟、老練地發(fā)出:“搶、扯、裹、塞、抓、捏”。而受事者“華老栓”,明顯被這些一貫的動作驅使著,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叭搜z頭”這筆交易就是在這樣一種場合下完成的。再探,分號將六個動作截取為兩段?!皳尅⒊?、裹、塞”的語義中心指向是“人血饅頭”;“抓、捏”指向的是“錢”。施事者一串連貫的動作,最終指向是“錢”。革命烈士的鮮血,被這樣的兩個人,以一場交易,草草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諷刺背后的悲嘆,在語言深層結構分析中帶出的張力,彰顯著作者情感寄予的力度。
二、析語法,煉語言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語言便是語文課堂的內核,脫離了語言解析的語文課堂會是什么樣子?一旦遇到幾個知名的作家作品,猛然下料,大談特談思想成就,孰不知,學生認知水平可能根本無法與“思想”接軌?;钌恼Z文課,便成了文學批評課。囿于應試,不考不教,造成學生語言知識的薄弱,大學老師責怪高中,高中老師責怪初中,試問,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何時休?
錘煉語言,學習方法,巧妙運用應該是分析語言的常態(tài)。如:“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瓏地立于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保ɡ顦忿薄段业目罩袠情w》)從語法角度分析這個語句:狀語倒裝。倒裝的目的是強調,簡單地說,誰倒裝強調誰。正常語序是:我的小屋玲瓏地立于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十分清新,十分自然。顯而易見,小屋與山的位置關系:清新、自然。同理類推,“正像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狀語倒裝,強調的是:馬克思發(fā)現的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就像達爾文發(fā)現的有機界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不難理解作者恩格斯對逝者的贊頌與評價。
用語法知識分析語句,錘煉語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可是偏偏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東西,理應發(fā)揚光大的知識,卻少得可憐。語法知識的缺失,勢必給語文學科教學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傷害。不難理解,筆者在學生時代就學的文章,轉而為人師,這篇文章還“霸占”著大中小學教材,何故?從語法角度審視,經典永遠是經典。
三、抓文眼,悟語言
“文眼”是窺探文章主題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脈絡的筋節(jié),更是理解文章內涵、精神的一把鑰匙。如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睂τ诖寺?,教師可能專注于描寫的景物有哪些?更甚者,課后練習也是這樣設計的。景物包括:“細草、微風、岸、危檣、夜、舟”。但是,“獨”字怎么理解?詩的內涵就在這個字上?!蔼殹弊志褪且I詩歌情感內涵的筋節(jié)。旅途中的夜晚,詩人踽踽獨行,“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用“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曠達氣象襯托詩人的“獨”。
再比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保ɡ畎住秾⑦M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保ā墩撜Z·子罕》)水,一去不復返,隱喻時間。再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保ɡ铎稀队菝廊恕罚┮猿罹w喻流水。所以,才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保ɡ畎住缎新冯y》)再一層,“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保ɡ畎住肚锲指琛罚┰娙死畎组_篇就以“愁”字起筆,感喟時間易逝,無路請纓,一股愁情就已縈繞心間,揮之不去,這時的酒杯也就被詩人當作了媒介,一吐心中塊壘。恰逢三兩知己,“與爾同銷萬古愁”?!八枷腚x開了詞的表達,只是一團沒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渾然之物?!保ㄋ骶w爾《普通語言學教程》)不難發(fā)現,探究“文眼”對厘清作者情感抒發(fā)的“內燃點”和感情的基調大有好處。
四、借修辭,看語言
巧妙運用修辭手段可以給語言增色,這個道理誰都知曉。但語文學習,最終指向“用”,也就是“表達交流”。葉圣陶說:“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薄澳呛优系慕鹆窍﹃栔械男履铩!保ㄐ熘灸Α对賱e康橋》)從字面梳理,“金柳是新娘”。常規(guī)的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在作者的筆端,反過來使用,將“物”看做“人”,仿佛依依惜別的不是母校而是人一樣,足見詩歌語言的奧秘所在。
再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保ㄖ熳郧濉逗商猎律罚拔L”訴諸人的觸覺器官;“清香”一詞由嗅覺器官感知;“歌聲”一詞由人的聽覺器官感知。三個詞語的連續(xù)使用,讓讀者的感覺器官融會貫通,恰巧達到了通感的修辭效果,正如杜牧《秋夕》中的詩句“天階夜色涼如水”一般,“夜色”“涼”在通感修辭手法的基礎上,給語言賦予了情真意切的表現力。語言學習最終還是要會運用,學生要“學會”借助修辭方法,為文章增色,這一方法的取得,在于語言分析的領悟。
除此之外,語言的表現力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進行評析與鑒賞,比如修飾語、限定詞、模糊語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教學的成效非一日之功,這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地堅守、總結、歷練。語文課堂須向45分鐘要效率。在師生共贏共建的格局下,借助評析語言之“石”,定能攻語文課堂教學實效之“玉”。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