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wèi)華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海陸二元一體國家,東面和南面臨海,北部、西部和西南鄰接亞洲大陸。廣袤的中國周邊地區(qū),涵蓋了亞洲大片區(qū)域,不僅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周邊鄰國,更有美國這一特殊的鄰國,地緣環(huán)境極為復雜。中國周邊地區(qū)是聯(lián)系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橋梁和紐帶,也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安全和國家利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在中國外交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13年10月中共中央舉行周邊外交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切實抓好周邊外交工作,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秉持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聯(lián)互通,從而將周邊外交在中國總體外交中的地位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進一步強化了周邊外交的首要地位。
中國周邊地區(qū)在維護中國國家安全和推動國家發(fā)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周邊的穩(wěn)定與否與中國的國家利益息息相關。當前,隨著特朗普的上臺,中美關系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南海問題、臺海局勢、“薩德”問題以及緬北內戰(zhàn),等等,使得中國周邊環(huán)境變得愈加復雜。在上述各種挑戰(zhàn)并存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應對中國周邊戰(zhàn)略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維護中國周邊局勢的穩(wěn)定,是中國周邊外交問題研究亟需解決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
《中國周邊外交十四講》是石源華教授在長期研究中國周邊問題的基礎上,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周邊外交的理論和實踐的最新思考,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周邊問題的歷史和現(xiàn)狀、全面理解中央周邊外交戰(zhàn)略的全新視角。
本書按“歷史”和“現(xiàn)狀”分為上下兩編,內容涉及中國周邊外交的歷史、現(xiàn)狀、理論、熱點、戰(zhàn)略、政策等幾個部分,各個章節(jié)既自成獨立的專題,又相互聯(lián)系構成有機的整體。上編從歷史的緯度入手,重點論述了東亞國際關系的變遷與中國周邊外交的演變,釣魚島、琉球問題與中日關系,袁世凱與民國初年的的邊疆危機,戰(zhàn)后國民政府的朝鮮半島政策、對“對日和約”的初步審議等問題。下編則主要論述了新中國的外交思想、理論和實踐,主要包括新中國歷代領導人的周邊外交思想和戰(zhàn)略、中國周邊外交的制度模式、“擱置外交”與中國周邊爭端、“一帶一路”與中國周邊外交全方位合作等。
本書根植于堅實的歷史基礎,結合當前中國周邊外交理念和實踐的新發(fā)展,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學術觀點,不僅為推動中國周邊外交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對解決當前中國周邊外交面臨的新問題提出了極富實際操作價值的政策建議。其中,關于解決中國與周邊國家爭端和處理與相關域外大國關系的思路尤其值得關注。
首先是“擱置外交”的思想。針對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爭端,作者認為處理這些問題在條件不成熟或暫時無法解決時,可以考慮暫時擱置,留待將來時機成熟時再予以解決。他從中國解決西藏問題的案例切入,認為當年在面對邊疆危機時,袁世凱政府在無力解決西藏問題的情況下,不為英國的壓力所屈服,拒絕承認西藏獨立,暫時采取了擱置的策略。這一策略雖然在事實上讓中國承受了西藏的半獨立狀態(tài),但始終沒有在法理上放棄中國對西藏的主權,也沒有接受英國提出的對中國稍作讓步的折中妥協(xié)處理建議,避免了西藏蒙古化的局面,使日后新中國在歷史條件成熟時完全維護西藏主權成為可能。當今中國面臨的海洋領土爭端,完全解決的歷史條件尚不成熟,急于解決反而會付出過高的代價,擱置爭議、留待將來最終解決是中國較為理性的選擇。這一方式不僅適用于解決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爭端,對國際社會的其他爭端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其次,對于中美關系及對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應對,作者提出了中美在亞洲“兼容共存”的模式,主張中國在周邊不同的區(qū)域應分別采取“主導參與型”“深度參與型”“積極參與型”和“適度參與型”等不同的類型,達到中美雙方在亞洲“兼容共存”,他認為中美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美強華弱的大格局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東亞地區(qū)的所有重大矛盾無不受此矛盾制約。在東亞和周邊地區(qū),中國可以通過“嵌套交疊模式”,在戰(zhàn)略上避免與美國對抗,努力探尋中美兩國合作相處、互利共贏的發(fā)展新路經,使中美“兼容共存”成為東亞的核心政治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