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江南”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江南”是指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qū),而狹義的“江南”大致是指今天江蘇南部與浙江北部地區(qū)。但這一指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唐朝以前,江南所指的區(qū)域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有著微妙變化的。
先秦兩漢的時候,“江南”一詞通常以楚國為背景,是指今天長江中游以南,具體地域是今天湖北的江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帶?!蹲髠鳌份d:此年春,楚君攻陷鄭都,鄭伯肉袒牽羊以迎。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编嵅f的“江南”,大致是指今天湖北的江南之地和湖南一帶。
在《史記》中,“江南”也多指湖南,如“(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九嶷山在今天的湖南。又如“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表椡踹w義帝的具體地域據(jù)《項羽本紀》是在長沙郴縣,所以,那時候的江南一詞無疑是指今天的湖南。
《漢書》中的記載與《史記》類似,直到西漢晚期,以“江南”指稱的區(qū)域還是指長江中游以南地區(qū)。
大約在東漢末年,由于中原動蕩,士大夫紛紛南遷避亂到現(xiàn)在的江浙一帶,江浙一帶的文化地位開始提高。后來因為東吳立國和江南的開發(fā),此地的政治和經(jīng)濟地位越來越重要,從此以后,“江南”基本上指的是長江下游的南方地區(qū),也就是三國時期的吳國所在地。
而狹義的“江南”則專指今蘇南、浙江及徽州地區(qū)——這可能始于唐朝對行政地域的命名。唐太宗設(shè)立江南道,范圍包括整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qū),后來唐玄宗又把江南道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后來就簡稱為江西,而江南東道主要包括蘇、浙、閩及徽州地區(qū),后世的江南基本上指的就是除閩地之外的江南東道。但與史書記載不同,在詩歌地理中,“江南”從西漢開始就指狹義的江南。
漢樂府中的名作有《江南可采蓮》,以“采蓮”作為江南吳地的代表性生產(chǎn)方式。從此,“采蓮”成為表現(xiàn)江南的經(jīng)典意象,代表北方人士對江南的美好想象——在江南,有著美麗多情的女子和輕快愉悅的勞動。
事實上,在東晉南渡前,文人對江南的想象具有矛盾性。他們繼承了兩漢以前對江南(主要指湖南)的想象,認為江南是文化落后的“瘴濕之地”。但又受楚辭與樂府詩歌的影響,對南方地區(qū)充滿了憧憬,這種雙重心態(tài)以曹植為代表。曹植的《七哀詩》云:南方有障氣。晨鳥不得飛;但在《雜詩》中又歌詠道: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東晉南渡前詩歌的創(chuàng)作中心是許昌、鄴下和洛陽,描繪的多是華北中原地區(qū)的景觀,南渡后則轉(zhuǎn)移到建康(今南京)、會稽(今紹興)一帶,自然景觀從北方“荒丘積水”的黃土平原變?yōu)榻系男沱惿酱?。當時詩人孫綽的名作《游天臺山賦》將浙東天臺山視為“神仙窟”,謝靈運的山水詩更是以精工富麗的筆調(diào)展示出浙東的山水之美,如“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與浙東山區(qū)令人應(yīng)接不暇的長林積石、連巖密竹、奇峰異嶺相比,長江漢水流域的水色天光無疑顯得空曠、疏朗,“微風”、“孤帆”、“遠樹”、“輕煙”、“沙渚”等帶有詩人惆悵情緒的意象頻頻出現(xiàn)在山水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