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鑫
【摘要】本文以延胡索單作、水稻-延胡索復種處理和玉米-延胡索復種處理三種不同種植制度下的延胡索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各部分生物量的含量測定,探究不同種植制度下對延胡索生物量累積的影響。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元胡單作的總生物量累積最慢,水稻-元胡復種處理組的總生物量累積最快。
【關鍵詞】延胡索;種植方式;生物量
【中圖分類號】R2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作為傳統(tǒng)中藥之一,延胡索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并開發(fā)成不同劑型。隨著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的進步,延胡索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質量控制方法將越來越完善。隨著延胡索制劑的不斷開發(fā),延胡索生藥需求量不斷增加,延胡索種植發(fā)展迅速,致使連作現象普遍增加,延胡索的高產和優(yōu)質也成了目前對延胡索研究的重中之重,而生物量則是作物高產和優(yōu)質的前提。
一、實驗材料
直尺、剪刀、DHG-9030A/DHG-9030AD烘箱、稱量天平
二、實驗方法
選取土壤肥力相當的相鄰地塊,分別設置延胡索單作、玉米-延胡索復種、水稻-延胡索復種3個處理組,每小區(qū)100 m2。本研究選用磐安當地延胡索種源,于2015年11月初種植,以延胡索塊莖條播,下種量800 kg hm-2,行距20 cm,株距6 cm,播種后覆蓋焦泥灰,施腐熟豬牛欄肥22.5 t·hm-2,過磷酸鈣600 kg·hm-2,氯化鉀225 kg·hm-2;立冬前后施750 kg·hm-2餅肥,“大雪”前后用尿素112.5~150 kg·hm-2滲水追肥,第二年3月下旬用腐熟人糞尿750~1125 kg·hm-2摻水澆施。田間管理按照當地延胡索高產栽培管理方式進行。
采集不同處理組延胡索植株樣品各9株,將植株各部分進行分離,分為葉、地上莖以及地下莖三部分,放入105℃烘箱進行殺青30 min,60℃烘干,稱重,得到葉、地上莖及地下莖各部分的生物量。
三、實驗結果
(一)葉生物量動態(tài)變化結果
由表10和圖10可知,與元胡單作相比,復種處理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玉米-元胡復種葉生物量和水稻-元胡復種葉生物量遠遠大于元胡單作生物量(P<0.01)。不同種植制度下元胡葉生物量大?。核?元胡復種葉生物量>玉米-元胡復種葉生物量>元胡單作生物量。三種處理的整體趨勢為先上升后下降,2016年3月25日左右達到葉生物量最大值。由于開花后葉片開始枯黃,導致葉生物量下降。
(二)地上莖生物量動態(tài)變化結果
根據測定結果可知,水稻-元胡復種地上莖生物量>玉米-元胡復種地上莖-物量>元胡單作地上莖生物量,且水稻-元胡復種地上莖生物量與元胡單作存在極顯著的差異(P<0.01),與玉米-元胡復種地上莖生物量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生長前期,由于葉片生長旺盛,生物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葉片,因此地上莖生物量較低。開花期過后,葉片開始枯黃,故而生物量的增加集中于地上莖與地下莖。
(三)地下莖生物量動態(tài)變化結果
根據表3和圖3可知,元胡單作地下莖生物量累積較慢,玉米-元胡復種處理組地下莖生物量累積較快,但水稻-元胡復種處理組的地下莖生物量累積最多,最多時可達到101.63 g/m2,收獲時玉米-元胡復種處理組地下莖生物量>水稻-元胡復種處理組地下莖生物量>元胡單作處理組地下莖生物量。由方差分析可得,水稻-元胡復種地下莖生物量與元胡單作地下莖生物量存在明顯差異(P<0.01),玉米-元胡復種地下莖生物量與元胡單作地下莖生物量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P<0.05)。
(4)總生物量動態(tài)變化結果
由元胡總生物量可以看出,水稻-元胡復種處理組總生物量>玉米-元胡復種處理組總生物量>元胡單作處理組總生物量。元胡單作的總生物量累積最慢,水稻-元胡復種處理組的總生物量累積最快。由方差分析可知,復種處理組與單作處理組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1)。
四、討論分析
植物群落中各種群的植物量很難測定,特別是地下器官的挖掘和分離工作非常艱巨。出于經濟利用和科研目的的需要,常對林木和牧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進行調查統(tǒng)計,據此可以判斷樣地內各種群生物量在總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作物的高產和優(yōu)質是以生物量為前提的 。
生物量研究表明,不同種植制度下,單作葉最大生物量僅為9.86 g/m2,復種處理組的葉生物量遠遠大于單作的葉生物量。單作地上莖和地下莖的生物量明顯小于復種處理組的地上莖與地下莖生物量。說明復種能較好地改善單作的生長狀況,尤其水稻與元胡復種,能較大程度上提高植株的總生物量。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94.
[2]成文聯;柳海鷹;王世冬等.生物量與其影響因素之間關系的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0年5月
[3]蔣德安.植物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郭巧生.藥用植物栽培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鐘贛生.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
[6]饒君鳳,占小珺,陳郁,等.旱地連作對元胡品質的影響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1,7(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