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斌
廣西鐘山縣第二高級中學教師
一、關于《小狗包弟》的文本探究
《小狗包弟》選自巴金在香港《大公報》的連載散文《隨想錄》,是一篇紀實性散文。
關于《小狗包弟》的文本解讀,一般認為:它講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條可愛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慘遭遇,從一個側面反映那個瘋狂時代的慘無人道的現實;文章還描寫了小狗的悲慘遭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永難磨滅的創(chuàng)痛,表達了深重的悲憫、歉疚和懺悔之情。
對此,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從文章的結構和內容來分析
1.從文章的結構和內容來看,本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藝術家與小狗的故事,第二部分(第2-10段)寫我與小狗包弟的故事(小狗包弟的來歷及可愛乖巧,我對包弟的背棄),第三部分寫(第11-13段)寫作者無奈送小狗包弟到醫(yī)院做解剖以后的十三年來,我的懺悔自責。
第一部分,藝術家與小狗的故事,先后登場分別出現四類形象,分別是“專政隊”“藝術家”“路人”和“小狗”。
(1)寫藝術家的語句:“頭破血流,一條腿也給打斷了,專政隊拖著他游街示眾,衣服撕破了,滿身是血和泥土,口里發(fā)出呻喚?!?/p>
(2)寫專政隊的語句:“批他,斗他,他不承認,就痛打,拳打腳踢,棍棒齊下?!?/p>
(3)寫路人的語句只有這么一句:“認識的人看見半死不活的他都掉開頭去?!?/p>
(4)寫小狗的語句:“它親熱地叫著,撲到他跟前,到處聞聞,用舌頭舔舔,用腳爪在他的身上撫摸。別人趕它走,用腳踢,拿棒打,都沒有用。”
主題就蘊含在這分別出現的四類形象中。
第一類形象“藝術家”,“藝術家”一詞出現了6次,但是作者并未指明“藝術家”具體是屬于哪一類職業(yè)的人,是詩人、作家?還是畫家、戲劇家、雕塑家……
筆者認為這其中必有深意:在那個瘋狂動亂的年代,無數的知識分子(詩人、作家、畫家、戲劇家……)由于崇尚獨立、自由的創(chuàng)作思想,遭受肆意凌辱、踐踏和迫害。巴金在《懷念蕭珊》一文中寫道:“給人當作‘罪人和‘賤民看待”“任何人都可以責罵我、教訓我、指揮我”“可以隨意點名叫我出去‘示眾,還要自報罪行”“ 任何人都可以闖進我家里來,高興拿什么就拿走什么”。一身正氣、剛正不阿的文人們不堪人格凌辱和非人折磨,以死抗爭,鄧拓自縊,老舍投湖,傅雷服藥,羅廣斌跳樓……
筆者認為“藝術家”實際上就是知識分子的代表。在那個時代,只要你有文化和學識,只要你有獨立的思想,只要你有自由的精神,不想隨波逐流,不迎合時代,就會無一例外地遭受肆意凌辱、踐踏和迫害,所謂“里通外國”只不過是極“左”時代迫害的一個借口罷了。所以,寫“藝術家”被毆打,實際上就是寫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遭受肆意凌辱、踐踏和迫害,游街,示眾,蹲牛棚,甚至勞改,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藝術家”無疑代表的是那個時代遭受踐踏和迫害的知識分子群體形象。
第二類形象是“專政隊”(與后面的上街抄四舊的“紅衛(wèi)兵”類似),則是“權勢和暴力”的形象代表,他們肆無忌憚,打砸搶燒,踐踏人權,甚至隨意剝奪他人生命。暴行非但沒有被制止,反而受到當時“中央文革小組”的放縱和支持。當時“中央文革小組”操控“兩報一刊”的輿論工具,以“無產階級司令部”的名義面向全國刊登播發(fā),為文革時期的全國動亂推波助瀾。
十年“文革”期間,北京高校有廣為人知的五大造反派領袖(紅衛(wèi)兵五大司令),排在首位的就是北京大學的聶元梓。聶元梓,1964年調任北京大學哲學系黨總支書記,1966年5月初,在“中央文革小組”康生的授意下,聶元梓與北大哲學系的6位教師,在北大食堂共同張貼了《宋碩、陸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報。這張被“文革”中央稱譽為“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的大字報”,引發(fā)了全國性的造反運動,十年文革如潰堤的洪水一般在全國蔓延,聶元梓等人打砸搶燒的破壞性行為得到了當時“中央文革小組”的支持和縱容。
第三類形象是“路人”,“認識的人看見半死不活的他都掉開頭去”。這一類認識藝術家的“路人”,作者同樣也并未指明“路人”具體是屬于哪一類人,是鄰居、同事,還是朋友、親人……筆者認為這其中也有深意:在那個瘋狂動亂的年代,在“藝術家”落難急需拯救之時,無論是往昔的鄰居、同事,還是朋友、至親,都唯恐避之不及,為了自保,畏懼權勢和暴力,沒有仗義執(zhí)言,挺身而出,而是背棄了友情、親情和良知,這就反映了那個時代人性的冷漠、扭曲、墮落與悲哀。
第四類是形象是“小狗”,在“藝術家”落難之時,“小狗”并沒有像“路人”那樣,屈從于威權和恐嚇。巴金是這樣深情地描寫小狗的:“它親熱地叫著,撲到他跟前,到處聞聞,用舌頭舔舔,用腳爪在他的身上撫摸。別人趕它走,用腳踢,拿棒打,都沒有用”。面對千夫所指、全國唾罵踐踏的“藝術家”,“小狗”非但不嫌棄,不避諱,反而給“藝術家”送去溫暖和庇護?!靶」贰边@種無畏權勢、重情重義、真誠呵護與懦弱虛偽、冷漠自私的“路人”形成了強烈的反襯。
“專政隊”之所以能肆無忌憚,“藝術家”之所以孤獨無援,雖然與當時“中央文革小組”的高壓政策有關,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更重要的是與當時人民群眾自身的“明哲保身”的人生態(tài)度和缺乏獨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精神有很大關聯(lián)。這其實是最值得我們中華民族反思的地方:不僅沒有自發(fā)地抵制這場荒唐的政治運動,反而瘋狂地擁護支持;不僅沒有保護好庇護好那些受迫害受踐踏的寶貴的國家財富——“藝術家”(知識分子),反而麻木觀望、作壁上觀或落井下石。這場荒唐的運動愈演愈烈,致使國家?guī)缀跆幱诒罎⒌倪吘墶?/p>
在那個極“左”的年代,從中央到地方,大批知識分子由于“不識時務”,沒有緊跟形勢或者沒有迎合時代,堅持或崇尚獨立、自由的創(chuàng)作思想,比如畫家較多地描寫風花雪月、花鳥蟲魚,戲劇家喜愛在舞臺上塑造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很少在文藝作品中描寫和塑造工農兵的形象。在那個極“左”的瘋狂時代,如果文藝只是重視藝術家自我內心情感的抒發(fā)和表達,而不能為當時的政治服務,不能緊跟時代,就會被那個時代的“文革中央”看成應當“被改造”的異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或者是所謂的“牛鬼蛇神”,蹲牛棚,被改造,受到凌辱、審判、批斗和拘押,甚至含冤而死……
于是,這里就顯示出了作家巴金第一個痛定思痛的反思主題:認識藝術家的“路人”(群眾)屈從于威權和輿論,背棄了友情、親情和良知,這就是人性的扭曲、墮落與悲哀。當人性喪失,瘋狂就會卷土重來。
認識藝術家的“路人”(也許是鄰居、同事,朋友、親人……),對待落難的藝術家的態(tài)度:“都掉開頭去 ”(屈從權威,奴性與冷漠),而“我”(現代文學巨匠——巴金),對待威脅生命的落難小狗包弟的態(tài)度和抉擇又是怎樣的呢?我的奴性與冷漠與“路人”有區(qū)別嗎?請看文章的第二部分(2-10)。
第二部分(2-10),“我與小狗包弟的故事”。這一部分,巴金用了大量篇幅來描寫小狗包弟的可愛、乖巧、通人性。
(一)從描寫的角度看,正面描寫有:
(1)我們一聲叫喚,它就跑開了//叫幾聲就安靜了(2)作幾個揖,討糖果吃//每天清早守睡房門等候我們(3)看見蕭珊,搖頭擺尾,高興親熱……
(二)從描寫的角度看,側面描寫有:
(1)一家日本通訊社到我家來就拍攝了包弟(2)日本作家看見我就問:“您的小狗怎樣?”(3)我的愛人蕭珊,在三年困難時期,討骨頭回去喂包弟……
然而,當“紅衛(wèi)兵”抄四舊,打喊嚷,捉殺小狗,政治風暴和災難來臨時,我心驚流淚恐懼,為了避禍,竟然拋棄了家庭成員之一的親密伴侶包弟,將小狗送去醫(yī)院解剖(7-8-9)。
我們看到,文章第一部分,小狗的主人并不是藝術家,只是“它和藝術家相處很好”而已,但是,當災難來臨時,當“路人”冷漠麻木時,竟然能不畏強暴和凌辱,義無反顧地給予藝術家庇護和關愛,直到獻出生命。小狗的挺身而出、不懼強權,強烈反襯了我在政治風暴和災難來臨時的馴從、怯懦和自私——“紅衛(wèi)兵”抄四舊,打喊嚷,捉殺小狗,我為了自保,竟然也淪為了“紅衛(wèi)兵”捉殺小狗的幫兇!
在《隨想錄》中的《十年一夢》中巴金就沉痛的反思到:“奴隸,過去我總以為自己同這個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隸。我就是奴在心者,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隸,這個發(fā)現使我十分難過;我的心在掙扎,我感覺到奴隸哲學,像鐵鏈似的緊緊捆住我全身,我不是我自己?!?/p>
第三部分(11-13)十三年來,我的懺悔自責。
這一部分的情感變化寫得特別詳細(心理描寫),凸顯十三年來,我為背棄小狗包弟而懺悔自責。
(10-前半段)送走了小狗包弟,認為甩掉了包袱(連累負擔)——(輕快)
(10-后半段)但是,當晚想到包弟被解剖的場景,又背上包袱——(沉重)
(11-13)十三年來,內心仿佛在油鍋里煎熬——(悔恨)
這一部分,反復出現這些類似內心獨白的句子:“不僅是小狗包弟,連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護一條小狗,我感到羞恥”“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我就這樣可恥地開始了十年浩劫中逆來順受的苦難生活”“滿身的創(chuàng)傷使我的心仿佛又給放在油鍋里熬煎”“我要說: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p>
(二)從解放后作家巴金違心參加批判作家的歷次政治運動經歷分析
1928年,巴金在上海發(fā)表了著名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這些小說,表達了巴金秉承五四運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反對封建、專制、黑暗,追求自由、民主和光明。
解放后,巴金曾任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上海作協(xié)主席、文聯(lián)主席。1955-1958年,巴金先后多次參加批判作家的政治運動。
巴金和胡風兩人本是上個世紀30年代的至友,同為魯迅提攜的文學青年,而且他們均是魯迅逝世后出殯時的“抬棺人”。1955年1月,中央向全國批示轉發(fā)《批判胡風報告》,而后,《人民日報》《文藝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紛紛跟風發(fā)表文章,政治形勢急劇轉變,從當初的批判胡風的資產階級文藝思想,上升到批判以胡風為首的反黨反人民的胡風集團,全國各界立即響應中央“號召”,掀起了聲討“胡風反黨集團”的運動。1955年5月,所謂的“胡風反革命集團”的三批材料匯編成書,由毛澤東同志作序發(fā)行全國。全國展開了揭批、清查“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斗爭,2100余人受到牽連,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離審查,73人被停職反省。而作家巴金在上海作家協(xié)會上多次主持批胡風運動,批判友人胡風。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8月16日-9月3日,巴金參加上海市二屆人大二次會議,大會以反右為中心,會上巴金與作家、評論家周而復、柯靈、靳以、郭紹虞等人作聯(lián)合發(fā)言,批判文學翻譯家、莎士比亞研究家孫大雨等,9月16日-17日,在北京參加作協(xié)黨組擴大會議最后一次會議,會上與靳以聯(lián)合發(fā)言,批判著名作家和文學評論家馮雪峰、丁玲、艾青。
1958年3月,巴金應《文藝報》之約,違心寫批判美國作家法斯特的文章,發(fā)表于《文藝報》第11期,引起無端指責和批評。5月19日又給《文藝報》編輯部寫信,表示接受批評。
十年動亂結束后的第十個年頭,1986年12月5日,巴金先生在致李濟生的一封信中,毫不留情地反思和解剖了自己:“今天看來,我寫法斯特的‘悲劇,其實是在批判我自己。我的‘悲劇是別人把我當成工具,我也甘心做工具?!?/p>
筆者認為,本文中的“小狗包弟”可愛、乖巧、通人性,有情義,不僅是作家巴金一家的親密伴侶,而且也是含有更深的隱喻的:巴金作為文協(xié)主席,交往很廣。那些作家、朋友、同事,平時(政治運動之前)高朋滿座,與巴金和諧相處,真誠交往,探討人生和寫作,無拘無束。
然而,當政治運動之風暴來臨,我卻“甘心做工具”,屈從于權勢和政治壓力,過于軟弱,背棄了良知。《懷念胡風》是《隨想錄》中最后一篇,也是最動感情的一篇隨想。文中他深刻反省了自己在1955年全國知識界反胡風的運動中,在全國性的批判浪潮中,在高層的政治壓力下,為了“過關”,明哲保身,多次主持“作協(xié)”開批判會,并違心撰寫文章批判和聲討友人胡風,這是作家巴金內心無法抹去的愧疚和傷痛。
本文《小狗包弟》第十段在回憶十年浩劫時的慘痛教訓時,就又一次深刻反思到:“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諒自己!我就這樣可恥地開始了十年浩劫中逆來順受的苦難生活”。作家巴金這樣一個原本在黑暗的舊中國敢于與黑暗和專制抗爭,搖旗吶喊、呼喚光明和民主的人,卻在政治風暴面前,屈從于中央文革的壓力,“逆來順受”,像對待“小狗包弟”那樣來對待那些曾經和諧相處、真誠交往的作家、朋友、同事……這是多么悲哀和可恥。
經過這一場十年浩劫,本文第十一段這樣描寫到:“竹籬笆換成了無縫的磚墻”,友情崩解,道德淪喪,人與人之間形成了深深的隔閡,象征自由與美好的“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平日里如茵的綠草卻變成一片衰草,休閑散步的地方“卻添了一個大化糞池”,臟亂不堪。這種對比式的環(huán)境描寫折射出一場浩劫過后巴金內心世界的荒蕪、悲涼和傷痛。
(三)關于本文《小狗包弟》的文本解讀
“我背棄已經成為家庭成員的小狗包弟,我為此懺悔內疚”,國內許多研究者和教學者都只是停留在這個層次的理解和分析上。
筆者認為,實際上,這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淺層的主題,而“我畏懼權勢和政治壓力,逆來順受,背棄曾經和諧相處、真誠交往的作家、朋友、同事……,這是多么悲哀和可恥”,這才是本文蘊含的更深層的真正主題。
巴金是一個從舊時代走進一個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就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當時的“一邊倒”“一言堂”的高壓輿論環(huán)境而言,巴金、沈從文、胡風等舊知識分子明顯是屬于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保守僵化的代表是被懷疑、被孤立、被排斥的對象,他們的思想、觀念、做派、審美情趣等等都是“人民”的敵人,是“人民”的對立面,必須向“人民”投降。因此,批判和改造舊知識分子的運動是擺在每個文人面前的考驗。
在當時強大的“革命政治路線”的高壓威勢之下,藝術家要么堅守自己對文藝的審美理想和創(chuàng)作自由的信仰和追求,要么學會站隊,違心迎合和配合上級頻繁的所謂“批×”“整風”的要求。毋庸置疑,前者無疑是蚍蜉撼樹,聲名狼藉,后者才能茍且存活,聊此余生。
因此,結合以上作家巴金在歷次政治運動——“反胡風運動”“反右運動”及“文革”中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因此,第二部分“我與小狗的故事”突出了巴金的第二個反思的主題:
“我”(知識分子)屈從于權勢和黑暗,喪失了自己當年五四運動以來的追求民主自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背棄了良知,這也是人性的扭曲、墮落與悲哀?!峨S想錄》中的這篇紀實性散文《小狗包弟》,表現了作家反思文革、嚴于解剖自己的可貴精神。
第一個反思的主題和第二個反思的主題綜合起來,本文的文本解讀就是:
1.“我”(作為知識分子)在政治風暴面前,喪失了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立無畏的精神,屈從于“文革”時代權勢和政治壓力,過于軟弱和順從,背棄了良知,這是人性的扭曲、墮落與悲哀!
2.我為此感到羞恥和悔恨,我不僅要向“它”——我的親密伴侶(小狗包弟)表示歉意,而且要向所有我違心批判過、揭發(fā)過、傷害過的作家、朋友、同事們表示真誠的歉意。巴金的懺悔代表著“五四”運動以來的理性和質疑精神在知識分子身上的重新復蘇和回歸。
魯迅曾經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弊骷野徒馂樽约涸趧邮帤q月無奈之下犯下的過錯而自責、懺悔,多么偉大的人格!多么可敬的老人!所以,我們評價說《隨想錄》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芒,閃耀著善良人性回歸的光輝。
二、根據以上文本探究,做好相關反思型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學應重視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完善學生的人格。從語文的人文性角度看,高中語文的閱讀文本具有鮮明的人文性特征,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及人文精神的奠定時期,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意義十分重大。在教師的引導下,筆者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教學反思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個性閱讀,引領學生深入品析語言文字,并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啟發(fā)、追問、概括與提升。
(一)導入部分的反思環(huán)節(jié)
設置“助讀鏈接”環(huán)節(jié):關于作家巴金,同學們了解多少呢?關于十年“文革”,同學們又了解多少呢?
(1)作者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現代著名作家,最著名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反對封建、專制、黑暗,追求自由、民主和光明。
巴金晚年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雜文集《隨想錄》,在香港的《大公報》上連載,表達對文革的反思和內心懺悔,《小狗包弟》就是其中的一篇紀實性散文。
(2) 時代簡介:“十年文革”(1966-1976年)是一個瘋狂的動亂年代,在當時“中央文革小組”的放縱和慫恿下,“專政隊”、“紅衛(wèi)兵”等各種“造反派”組織參與打砸搶燒,從中央到地方,無數的知識分子(詩人、作家、畫家等)由于堅持或崇尚獨立、自由的思想,而遭受肆意凌辱、踐踏和迫害。
(二)“藝術家與狗”部分的反思環(huán)節(jié)
1.從第一段的時代環(huán)境描寫,說明這是一個什么時代?
【思考】藝術家被當眾凌辱踐踏,一個瘋狂的恐怖年代。
2.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啟發(fā):學習借鑒巴金寫作技法的多樣性
藝術家(外貌) 頭破、腿斷、衣破、滿身血泥……
小狗(動作) 奔、叫、撲、聞、舔、撫摸……
【對比——襯托】三類文學形象:(1)“專政隊”的冷酷無情(2)“路人”的背棄良知、怯懦自私(3)“小狗”的無懼無畏、挺身而出
(三)“我與小狗”部分的反思環(huán)節(jié)
(關于小狗包弟的乖巧通人性部分與我背棄小狗包弟的部分,從前論述設計,此處省略。)
教學活動中,設置【拓展延伸】的四個“反思環(huán)節(jié)”,各學習小組可自由選擇其中一個或兩個反思方向,進行探討活動,教師作相應的引導啟發(fā)和歸納。
設置反思活動(1)【討論與反思】
您認為,巴金是否是一個無情的、自私的有罪之人?(即如何評價巴金為了保命而拋棄小狗的行為)
A.一個連人的自由和生命都沒有保障的時代,更何況一條狗呢?
B.在瘋狂恐怖年代,在保狗命和保人命之間,必須做出艱難的抉擇。
C.一個有良知的、正直可敬的偉人,勇于懺悔,解剖自我。
設置反思活動(2)思考:哪些人需要道歉?為什么道歉?向誰道歉?
當年那些受到“中央文革領導小組”的鼓動和慫恿,舉著紅旗、高喊語錄、拎著繩索和棍棒走上街頭,參與“文革”批斗的“專政隊” “紅衛(wèi)兵”“造反派”……是否應該為自己當年的打砸搶燒、肆意凌辱踐踏他人的行為, 公開向受害者和社會作一些道歉和懺悔呢?
(四)本文主旨探索部分的反思環(huán)節(jié)
【思考與啟發(fā)】
(1)這篇文章僅僅只是表達“巴金為了保全自己,而背棄親密伴侶——小狗包弟,為此痛苦自責”嗎?
(2)請問,巴金僅僅是要向小狗包弟表示歉意嗎?
(3)本文的意義與價值僅限于此嗎?
(4)我們是否應該像作家巴金那樣,經過劫難之后,反思和領悟些什么?
第一,本文折射出在那個動亂瘋狂的年代,人人自危。多少人為了保全自己,違背良知,屈從于權勢和政治壓力,違心地揭發(fā)、誣告和批斗鄰居、同事、朋友甚至戀人、親人……友情撕裂、愛情撕裂、親情撕裂,多么慘痛的教訓啊!
第二,巴金卻為了背棄小狗這個小過錯而自責懺悔,他無法原諒自己,因為自己十三年前拋棄了包弟,違背了良知,扭曲了人性。
第三,“我”作為知識分子階層的代表,在政治風暴面前,喪失文人這一階層特有的獨立無畏的精神和風骨,背棄了“五四”以來反對專制和黑暗,追求光明和民主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屈從于權勢、黑暗和政治壓力,背棄了良知,這是人性的扭曲、墮落與悲哀。
第四,“我”本來是“文革”當中的一個受害者,卻和文章開頭的那些“路人”一樣,喪失了人性,只剩下“奴性”。因此,有意無意地成為別人的“幫兇”和“工具”,竟然淪落為殘害小狗包弟的迫害者。我為此感到羞恥和悔恨,我不僅要向“它”——我的親密伴侶——小狗包弟表示歉意,而且要向所有我違心批判過、揭發(fā)過、傷害過的作家、朋友、同事們表示真誠的歉意!
結束語:
清末啟蒙思想家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曾經這樣向國人大聲疾呼:“梁啟超曰: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弊非螵毩⑴c自由,向往光明和民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戰(zhàn)勝艱難困苦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根據以上文史資料的分析,作家巴金當年在外界的政治壓力下,從1955年的批判胡風運動開始,到1957年的反右運動,一直到“十年文革”動亂的發(fā)生,一步一步地選擇了屈從和妥協(xié),喪失了一個作家、一個文學導師、一個文學領袖應有的承擔、良知和勇氣,“甘心做工具”,巴金為此終身悔恨懺悔,筆者暫且稱之為“巴金式的悲劇”。
這種“巴金式的悲劇”,我們作為新世紀的青年,又應該如何避免呢?重讀哲人先賢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您又有何感想呢……
通過設置以上四個反思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觸摸那個瘋狂的時代,進一步理解作家巴金為自己當年曾經的人性扭曲、背叛而深深自責和真誠懺悔,也為自己在將來漫長的人生之路上,如何避免踏入這種“巴金式的悲劇”而陷入沉思……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程教材研究所.語文①必修 教師教學參考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巴金.一封信【N】.文匯報,1977-05-25(4)
[3]巴金.給李濟生的信【N】.文匯報,1987-01-04(3)
[4]唐金海 張曉云.巴金年譜(下冊).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5]巴金.隨想錄【M】.作家出版社,2009
[6]夏杰祥.問責自己 拷問世人-關于《小狗包弟》【J】.中學語文教學,2007(9)
[7]安楊華.《小狗包弟》:形象的歷史 發(fā)聵的警鐘【J】.中學語文教學,2014(9)
[8]林崢.細讀《小狗包弟》【J】.語文教學通訊,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