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李浩宇+陳紹斌
摘要 選用8種常用殺蟲劑進行田間假眼小綠葉蟬防治試驗。結果表明,其中7種化學農藥的藥效均優(yōu)于生物農藥0.3%苦參堿水劑,在防治茶樹假眼小綠葉蟬時可使用化學農藥。
關鍵詞 殺蟲劑;假眼小綠葉蟬;田間藥效
中圖分類號 S435.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2-0113-01
假眼小綠葉蟬[Empoasca vitis(Gothe)]是我國茶區(qū)分布最廣、危害最重的一種茶樹害蟲。蘇州市洞庭東、西山是全國十大名茶洞庭山碧螺春的原產(chǎn)地,產(chǎn)茶歷史悠久,茶葉年產(chǎn)量280 t,年產(chǎn)值達1.7億元[1],是蘇州市的名片產(chǎn)業(yè)。近年來,該地區(qū)假眼小綠葉蟬的發(fā)生呈現(xiàn)蟲量大、世代多、范圍廣、危害嚴重等特點[2],導致該區(qū)域茶葉產(chǎn)量下降、品質降低,影響農民的經(jīng)濟效益。本試驗對當前防治假眼小綠葉蟬的主要殺蟲劑進行藥效對比,以期為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作物為長勢一致的十年生‘槎灣3號無性系茶樹;試驗試劑為20%呋蟲胺可溶粒劑(日本三井化學AGRO株式會社)、0.3%苦參堿水劑(姜堰市興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5%聯(lián)苯菊酯乳油(蘇州富美實植物保護劑有限公司)、15%茚蟲威乳油(上海杜邦農化有限公司)、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蘇州遍凈植保科技有限公司)、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美國杜邦公司)、2.5%溴氰菊酯乳油(德國拜耳公司)、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河北冠龍農化有限公司)。
1.2 試驗設計
2016年6月3日,在蘇州東山北望茶園進行8種假眼小綠葉蟬防治藥劑藥效對比試驗。試驗設9個處理(表1),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60 m2,每小區(qū)設保護行。
1.3 調查方法
調查在7:00前(露水未干時)進行,采用五點取樣法[3],每樣點隨機選取20個枝梢,輕輕逐一翻看芽下第2片真葉,記載成蟲、若蟲頭數(shù),統(tǒng)計百葉蟲量,3次重復。調查時間為施藥前1 d及藥后1、3、5、7、14、21 d。防效計算公式[4]如下:
蟲口減退率(%)=(噴藥前蟲口量-噴藥后蟲口量)/噴藥前蟲口量×100;
校正蟲口減退率(%)=(防治區(qū)蟲口減退率-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 /(1-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 ×100。
2 結果與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藥后1 d,20%呋蟲胺可溶粒劑(A)、15%茚蟲威乳油(D)、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F)、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H)的校正減退率均達到80%以上;藥后3 d,各處理校正減退率均有上升,由高到低依次為:15%茚蟲威乳油(D)>20%呋蟲胺可溶粒劑(A)>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F)>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E)>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H)>2.5%聯(lián)苯菊酯乳油(C)>0.3%苦參堿水劑(B)>2.5%溴氰菊酯乳油(G);藥后7 d和藥后14 d,各處理的校正減退率下降,僅有20%呋蟲胺可溶粒劑(A)和15%茚蟲威乳油(D)的校正減退率在75%以上;藥后21 d,20%呋蟲胺可溶粒劑(A)、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F)和15%茚蟲威乳油(D)校正減退率在50%以上,分別為57.39%、51.14%、53.81%。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所用8種農藥,其中 20%呋蟲胺可溶粒劑、2.5%聯(lián)苯菊酯乳油、15%茚蟲威乳油、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5%溴氰菊酯乳油、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均為化學農藥,0.3%苦參堿水劑為生物農藥,化學農藥的防效均好于生物農藥。0.3%苦參堿水劑可作為有機茶園防治假眼小綠葉蟬的主要生物農藥。無公害、綠色茶園中,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治可使用化學藥劑,藥效期長,防治效果好。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5%溴氰菊酯乳油和2.5%聯(lián)苯菊酯乳油比20%呋蟲胺可溶粒劑、15%茚蟲威乳油、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對假眼小綠葉蟬的田間防效差,主要是因為前者作為防治假眼小綠葉蟬的傳統(tǒng)農藥,在蘇州原產(chǎn)地已經(jīng)使用20年,假眼小綠葉蟬對其產(chǎn)生了一定的抗藥性[5],而20%呋蟲胺可溶粒劑、15%茚蟲威乳油、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是近年來防治假眼小綠葉蟬的新藥。因此,防效上要優(yōu)于前者。但在應用中應嚴格按照施用濃度,藥劑輪換使用,以免產(chǎn)生抗藥性[6]。
4 參考文獻
[1] 徐歡歡,李健民.洞庭(山)碧螺春全面實施原產(chǎn)地域產(chǎn)品保護[J].蘇南科技開發(fā),2004(4):38-39.
[2] 張忠新,李浩宇.茶樹假眼小綠葉蟬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技術研究[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1(1):147-149.
[3] 黃世希,時永光.茶假眼小綠葉蟬的測報及其防治[J].廣西熱帶農業(yè),2001(1):22-23.
[4] 胡強,韓寶喻,馬建義,等.喜樹葉提取物防治假眼小綠葉蟬的田間藥效試驗[J].中國茶葉,2009(5):32-33.
[5] 莊家祥,傅建煒,蘇慶泉,等.福建省茶小綠葉蟬抗藥性的地區(qū)差異[J].茶葉科學,2009,29(2):154-158.
[6] 張忠新,李浩宇,楊忠星,等.茶樹假眠小綠葉蟬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技術研究[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1(1):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