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暉
摘 要:柏楊,一位很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家,是一位有著嬉笑怒罵、爽朗性格的老先生。他的作品總能被人們推上風(fēng)口浪尖,愛的人十分熱愛,討厭的人也愈加討厭。柏楊先生的作品是以語言犀利、文風(fēng)奇特而聞名的,尤其是《丑陋的中國人》和《中國人史綱》,從文化和歷史切入,直擊“中國人弊病”。
關(guān)鍵詞:柏楊;《中國人史綱》;《丑陋的中國人》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0-0-01
《舊唐書》記載,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币馑际牵河脷v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學(xué)習(xí)歷史,洞察古今,可以讓我們的思想充盈千年智慧,視野通達海內(nèi)八方;窺探人性,揣摩世事,可以讓我們的心靈褪去喧囂浮躁,行為日漸優(yōu)雅得體。
一、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許多人不欣賞柏楊的《中國人史綱》,覺得柏楊對于歷史的理解有失偏頗。這是把《中國人史綱》劃分到了史書的范疇,柏楊先生并不是歷史學(xué)家,而《中國人史綱》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其主觀性——觀點比史實要多,悲憤比欣賞要多。而且,《中國人史綱》作為史書,具有很強的獨創(chuàng)性。說到史書,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動輒十幾冊的大部頭,像《二十四史》,或是通史、綱要一類的學(xué)術(shù)著作。但是,《中國人史綱》卻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微縮版的中國通史,部頭極小而內(nèi)容詳實。不同于我們熟悉的按朝代和年號劃分時間的史書,《中國人史綱》以世紀為劃分單位,從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一個世紀為一個章節(jié),并在每一章的末尾簡要附上同時期西方世界的重大歷史事件,很是新穎。柏楊先生在敘述歷史事件時,既客觀嚴謹,又不乏對歷史上各種制度的優(yōu)劣、政策的得失、社會的興衰、人心的向背和人性的善惡的獨到見解,體現(xiàn)出了超常的歷史洞察力。這些,都成就了《中國人史綱》的獨創(chuàng)性。不過,從歷史的角度出發(fā),柏楊先生的某些觀點確實有些偏激。比如對于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只言其糟粕,解說幾位圣賢、幾部經(jīng)典所造成的一系列惡劣影響,卻未曾提及儒家思想在維護國家安定,以及培養(yǎng)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性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實有矯枉過正之嫌。然而《中國人史綱》其實并不算是一本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史書,只是在借著史實講述自己的觀點而已,它就像是孔子所說的“春秋筆法”,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富有調(diào)侃意味。柏楊在此書調(diào)侃的是什么?就是借歷史發(fā)問,為什么中國社會存在這么多的弊?。繛槭裁窗倌陙矸饨▽V脐幓昃镁貌簧??中國人為什么缺乏公共道德和民主意識?辯證來想,這也是一種讀史的新視角,是一種新式評論的教科書。只不過,柏楊對于有些歷史過于斷章取義,導(dǎo)致其失去了原有的說服力,也就被扣上了“過度主觀”的帽子。但是,瑕不掩瑜,縱橫萬千里,感時憂國,洞燭幽微的《中國人史綱》,仍可以稱得上是使人“憂天下”、“探世變”的巨著,讓讀者“以史為鏡”,感知朝代興替,反思人性善惡,對個人思想成熟和人生發(fā)展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二、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柏楊先生批評國人丑陋且無救,大概是戳到了一些人的痛點,于是不斷有人反擊柏楊。也許他們認為不反駁柏楊的觀點便顯得如同默認一般,可是反駁柏楊的觀點又好像有些“此地?zé)o銀三百兩”的感覺。無可奈何,只好批評柏楊作品偏激,犯了“雙標”的錯誤。若要談到柏楊對“中國人”的發(fā)問和質(zhì)疑,那就要數(shù)《丑陋的中國人》為最了。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柏楊先生在《丑陋的中國人》中激烈批評國民性的負面,即劣根性,抨擊國人的自私面、陰暗面、丑惡面。應(yīng)該說,他的方式并非學(xué)者式嚴謹而邏輯的理性分析,而是憑借作家的敏銳,一針見血地刺中國民的痼疾。但是柏楊拿別人最好的東西來與我們最差的相比,自然這二者的落差會十分懸殊。為國人辯解一句,柏楊所講的劣根性難道只有中國人有嗎?想必不然。柏楊先生不寫“丑陋的人性”而是寫作“丑陋的中國人”,這正是他對于我們國家社會強烈的愛與擔(dān)憂,有一種對國家社會美好未來的深切期盼。柏楊先生批評泡在“醬缸”里的國人如此之丑陋,應(yīng)該是懷著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吧!
柏楊受到如此多的批評,是因為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存在著以偏概全、論證偏頗、邏輯混亂、強加結(jié)論的問題,而一部作品的觀點若想要大家坦然接受,就一定要建立在合乎邏輯、充滿理性的論述之上。其實,不管柏楊的觀點是否偏激、方法是否得當、邏輯是否正確,柏楊和他作品的出現(xiàn)都是及時的。能夠?qū)Ξ敃r中國現(xiàn)狀進行深刻反思、對國民劣根性激烈批評的,除了魯迅先生以外,便是柏楊了。
如今追究柏楊到底是理性思考的典范還是矯枉過正的反例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意義,真正有意義的在于人們在探討“國人丑陋”觀點的過程中能夠有對自己的反思和對國家社會未來的思考,這才是“柏楊吐槽”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世俗的現(xiàn)代性——論柏楊創(chuàng)作的品格[J]. 張鴻聲,郝瑞芳. 華文文學(xué). 2009(02).
[2]中國人史綱中的傳說時代[J]. 柏楊. 協(xié)商論壇. 2006(03).
[3]為文明書寫的文字——關(guān)于柏楊的《丑陋的中國人》[J]. 朱洪海. 出版廣角. 2008(09).
[4]別讓自己成為“丑陋的中國人”[N]. 安岳. 中國藝術(shù)報. 2013-08-12 (002).
[5]再看一眼這個“丑陋”的中國人[N]. 師欣. 南方周末. 2006/10/12 (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