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麗
一、教學反思在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反思就是對自己過去的思想、語言、行為、效果等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1910年,美國教育家杜威在他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中,就倡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他認為,反思的出發(fā)點是對問題情境的困惑,經過分析、假設、推理與檢驗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也就是說,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fā)展的途徑。葉瀾教授這樣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反映出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
就語文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是將教學活動看成了簡單的重復活動,是一種機械式的,從事這樣的活動,我們可以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活動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語文知識、語文活動經驗、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fā)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而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二、教學反思的內容
1、對教學效果的反思
教學效果從某種角度上折射出了教師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反思是舉足輕重的。對教學效果的反思,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在此基礎上分析自身對教材的處理和對學情的分析是否得當。除此以外,還要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與策略,以及在聽課的同時是否積極思考。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教學效果的一個部分,更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之一。進行課后反思要做到“當堂思效”。同時,還要堅持“階段思效”,即對一階段的教學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進行自我評價。
2、對語文概念、思想方法的反思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學會運用文學的目光去看待事物,用人文的思想去考量他眼前的世界。即養(yǎng)成語文學科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的核心是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結構以及思想方法。對于老師來說,他要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角度去看待語文教學,因此,在教學反思中,教師不但要反思學科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課堂中學科特有概念的破解,學科特色方法的介紹,應當從邏輯關系和歷史關系等方面去開展學科思考方式和審美方式的反思活動。
簡言之,教師面對語文概念應當學會用語文思考——學生準備語文;即了解語文的產生,發(fā)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景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闡述思想方法。
3、對教師教的反思
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有時我們自以為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學生肯定受到了一定的啟發(fā)。但通過反思后卻往往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地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解決某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是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東西。即常說的“煮成了夾生飯”,學得“似懂非懂”。
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根據(jù)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統(tǒng)一考慮,應當恰當?shù)剡x擇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表現(xiàn)自己的教學風格。
4、對學生學語文的反思
每個學生,對于語文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和感受。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往這些容器中灌輸語文知識,往往會進入誤區(qū)。師生間在語文知識、語文經驗、興趣愛好等方面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必然導致他們對語文的感覺不同。因此教師必須時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有失之于武斷的地方。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在學習方式上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促進人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為目的,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有個性的學習。因此教師要反思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自主性是否得以充分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