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今年北京高考語文試題中,三篇閱讀題均聚焦“博物館”,讓這一平時較冷的話題著實火了一把。在歐美,博物館文化早已滲透到每個家庭。中國的博物館教育起步較晚。為什么要帶孩子去博物館?到博物館應該怎么看?中國博物館與歐美有什么差距?《環(huán)球時報》邀請業(yè)界專家共同探討。
博物館:讓人獲取內心平靜的所在
本報記者 邢曉婧
“孩子對博物館的感知超乎想象,對提升藝術修養(yǎng)甚至塑造性格都有很大幫助?!毕群蟪霭妗恫┪镳^里的活色生香》和《博物館里的巔峰對決》(如下圖)兩本暢銷書的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姜松日前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我以前認為孩子太小看不懂博物館,兒子上初中后才逐漸讓他接觸,其實應該早點開始?!彼f,博物館選取的展品一定能體現(xiàn)出“真善美”,可一件作品究竟好在哪里?這要引導孩子去思考、品鑒,無形中提升了孩子的藝術品位,也鍛煉了判斷能力。更重要的是,博物館能讓孩子在浮躁社會懂得內心平靜的寶貴,塑造冷靜從容的性格。
姜松從初中開始對藝術、考古、歷史等學科充滿興趣,從書中看到圖片覺得抽象,慢慢開始去國內的博物館看實物。作為博物館導覽達人,姜松游歷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的數(shù)百家博物館。他說,在歐美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都能看到孩子們結伴參觀的場景,人數(shù)比中國多得多,這與國外重視對孩子的博物館教育息息相關。瀏覽國外主要博物館的官網不難發(fā)現(xiàn),不僅有專門為孩子設計的參觀項目,還有為老師準備的教育提綱,指導老師在未來幾周內,針對一幅作品,從地理、歷史、音樂、哲學等不同學科進行全方位輔助教育。以英國倫敦國家畫廊官網為例,它建議孩子們鑒賞完意大利畫家提香的名畫《酒神與阿麗亞德尼公主》之后,學校接下來的課程要講與酒神相關的主題,比如歷史課講“希臘的民主體制”;哲學課講尼采《悲劇的誕生》;音樂課講貝多芬與酒神有關的交響曲,都是針對一幅名畫進行的配套教育。
“中國孩子的業(yè)余時間依然被各種培訓班塞得滿滿當當,帶孩子去博物館尚未形成氣候。這與中國升學競爭壓力大,比較注重功利性的應試教育有關?!苯蓪Α董h(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現(xiàn)在政府大力提倡開發(fā)博物館的功能,高考試題中也出現(xiàn)了關于博物館的內容。這些都可以看出,對孩子進行博物館文化的教育是大勢所趨?!?/p>
姜松認為,帶孩子去博物館最重要的目的是“開門”,培養(yǎng)興趣,引導孩子自主學習。而中國家長最容易陷入兩大誤區(qū):第一,帶入應試教育的東西,設置條條框框;第二,認為憑現(xiàn)場講解或者語音導覽器就能了解通透。他建議,去博物館參觀之前,可以讓年齡小的孩子“帶幾個問題去”,比如這個博物館里最有名的展品是什么?在哪發(fā)現(xiàn)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年齡大的孩子則可以提前查看官網,觀看紀錄片?!耙欢ㄒ崆皽蕚洌瑴蕚湟淮位貓蟪杀??!?/p>
姜松說,參觀時可以拋開展品順序,試著設定主題。比如,盧浮宮官網上就設計了“ 拿破侖”“ 藍色”“愛”“珠寶”等20 多個主題,每次只看與主題相關的展品。
“與歐美博物館相比,中國的博物館就藏品而言是頂尖的,絕不輸任何國際綜合博物館?!辈贿^,姜松認為,在“官網設計、語音導覽器和策展方式”等方面,中國的博物館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首先,國外每個博物館的官網都有特色。比如大英博物館的搜索引擎無比強大,支持模糊搜索,只需輸入顏色、姿勢、制作材料等模糊信息,就能準確找到展品。中國博物館的官網在這方面還是比較固定和僵化,信息不夠全面。
其次, 國外博物館注重導覽器升級。一些博物館最早沒有中文設置,隨著中國游客增多,已升級成包括中文等多語種的導覽器,有的還針對重點展品載入紀錄片。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策展。姜松說,國外的博物館會根據(jù)展品特色設計出不同的展覽方式,而國內博物館多是“ 通史展”,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羅列, 缺乏趣味性。不過, 他發(fā)現(xiàn),上海博物館等已經有了按照藝術門類展覽的方式,“可以看出中國的博物館也開始慢慢改革?!薄?/p>
一名英國孩子的博物館故事
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英國大約有2500家規(guī)模不同且風格各異的博物館。根據(jù)全英博物館協(xié)會的統(tǒng)計,每年參觀英國各地博物館的人次超過1億,遠遠多過英國觀看各種體育直播比賽人數(shù)的總和。50%的英國學齡兒童每年至少參觀博物館一次。
雖然有這么多博物館,但在這里參觀,人們絕對不會有“大同小異”的感覺。比如英國人最常去的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是來自世界各地、從舊石器時代到20世紀的藝術作品。坐落在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線不遠處的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陳列著世界上最重要的英國海上歷史收藏,包括船舶模型、地圖、手稿、航海儀器、計時器與天文臺等。位于曼徹斯特的國家足球博物館擁有14萬件展品,詳細介紹了足球的發(fā)展史。在這里可以看到1872年第一場國際級比賽使用的球衣、1966年英格蘭獲得世界杯冠軍時使用的決賽用球等。在這里還能測試自己的奔跑速度、傳球準確率,在虛擬點球大戰(zhàn)中成為球隊英雄,或是當一次足球解說顧問。
家住倫敦的杰西卡今年12歲,最早一次同爸爸媽媽一起去博物館時她只有兩歲半。那次,她在倫敦自然科學歷史博物館看到的恐龍骨架展覽,令她對史前文明有了入門級的認識,明白地球文明并不是從人類開始的。隨后的幾年,杰西卡在父母的陪同下不僅“回訪”了她的恐龍朋友,還在自然歷史博物館里學到了更多動植物演變的歷史,以及人類進化的過程。
“很多書本上未必提到的詞匯,杰西卡都是在博物館里自己找到并學會的”,杰西卡的母親愛瑪說:“博物館里很多動植物、考古學的詞匯都是用拉丁語拼寫的,孩子感到非常有意思,她早早就意識到自己需要多學幾門外語。為了實現(xiàn)目標,孩子主動提出要在每天放學后去上一節(jié)拉丁語課,學得很起勁。她還挺自豪,因為她是家里唯一能說這門語言的人?!?/p>
這些年,家住倫敦的杰西卡一家不僅逛遍了倫敦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還去了蘇格蘭、威爾士的很多博物館。愛瑪說,為了讓孩子在參觀外地博物館尤其是涉及當?shù)爻鞘形幕瘹v史的展館時,能和父母有問有答,她和丈夫都會提前做些功課。比如,先去官方網站上了解一下博物館的特色,還會在一些社交網站上看看去過這些博物館的家長都有什么好的參觀建議。參觀結束后,愛瑪還鼓勵孩子將參觀經歷配上照片,寫成博客,和好朋友分享?!?/p>
中國需要強大的博物館文化
陳履生
中國的博物館起步較晚,到現(xiàn)在為止,中國國家博物館才105年歷史,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博物館有兩三百年歷史,博物館及藏品的數(shù)量、規(guī)模都遠遠超過我們。因此,基于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在西方是一種常態(tài)化發(fā)展,孩子走進博物館接受早期教育比較普遍。雖然中國博物館事業(yè)起步較晚,但我們有體制優(yōu)勢,比如北京市要求中小學生每年去國家博物館和首都博物館兩次。現(xiàn)在,到國家博物館參觀的學生數(shù)量應該是全世界第一。不過,這種基于體制的推廣在中國各城市間是不均衡的,由于教育資源的差異,博物館教育在一些中小城市難以實現(xiàn),這也反映了中國博物館發(fā)展不均衡的特點。
博物館在一個城市中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地位,它不僅應成為孩子的第二課堂,還應形成持之久遠的、讓幾代人相關聯(lián)的一種文化依賴。孩子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可以在博物館里看到與書本知識相關聯(lián)的實物,通過對歷史文物和藝術品的欣賞,感受到教科書里曾經提到或沒有提到的歷史和藝術的問題,引發(fā)他們的憧憬和想象。在博物館中,我們既可以獲得很多歷史、藝術知識,還可以獲得人文環(huán)境的享受。博物館的綜合文化屬性決定其本身的建筑、展陳,包括餐飲、紀念品等都不同于外部。這種早期教育可能會伴隨著孩子終身的成長。
就中國的博物館發(fā)展現(xiàn)狀來說,與西方發(fā)達國家是有差距的,這個差距并不是表現(xiàn)在其建筑體量上。我們有一些省級博物館的建筑規(guī)模都相當龐大,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建筑面積位列世界第一。但是,我們并沒有建立起像大英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那樣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體系,在收藏、展覽、研究、學術交流等方面也比較欠缺。
藏品是博物館的立命之根,沒有藏品的博物館只是建筑,但一般性的藏品難以建立起一個博物館的權威性,只有那些歷史價值非常重要或者非常獨特的藏品才能為博物館帶來特殊的榮耀,才可能基于藏品舉辦優(yōu)秀的展覽,通過展覽才能吸引更多公眾。藏品的單一性或博物館的同質化傾向,使國內很多省級博物館幾乎大同小異。因為我們忽視了博物館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獨特性。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需要在一個很長的歷史跨度內兼顧世界不同的文明,繼而衍生出不同文明中的文化創(chuàng)造。但是對于一般性博物館來說,它即使不能建立起百科全書式的體系,仍然可以因獨特性而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世界上有很多博物館即使硬件很普通,或藏品數(shù)量不算很多,但依然可以成為全球聞名的博物館。比如,埃及國家博物館只有10余萬件左右文物,硬件還停留在100年前的規(guī)模和品質上,但它是世界十大博物館之一,因為它有法老時期的重要文物,藏品的獨特性確立了它獨特的價值所在。
3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館出現(xiàn)是因為有藏家向國家捐贈自己的藏品,化私有為共享。當然,捐贈給國家是一種方式,也有一些藏家用自己的藏品建立私人博物館,這在世界上不勝枚舉,中國也越來越多。但由于缺乏準入法規(guī)及有效監(jiān)管,使得中國的民間博物館良莠不齊。上海的重要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建立的龍美術館可以說是中國私人博物館的典范。尤其是王薇收藏的延安以來的主題作品,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國家收藏的重要補充。這些作品由于歷史原因沒有進入國家收藏體系,近20余年來流落到市場中,成了王薇收藏的主要目標。她的收藏獨特性正是建立在自己多年的努力上,當然也是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除了通過博物館展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國家也希望彌補我國在西方藝術品收藏中的不足,但這條路很艱難。因為西方的收藏體系是在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我們錯過了那個時期,失去了很多可能性?,F(xiàn)在很多西方大師的作品價格非常昂貴,數(shù)量非常珍稀,比如荷蘭畫家維米爾的畫存世只有34件,要想擁有它已不是論億來衡量的價格問題,還涉及其他問題。因此,在中國,要想建立起百科全書式的、展示中西方文明及世界藝術各發(fā)展時期整體框架的收藏體系,可能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也未必能實現(xiàn)。
崛起中的中國需要強大的博物館文化,只有博物館的強大,才有國家文化的強大。因此,我們需要喚起全社會對博物館的認知,希望通過民間的努力逐漸彌補國家收藏體系的不足,為創(chuàng)造一個各具特色、美美與共的中國博物館體系而努力?!?/p>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