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睿
(黑龍江省冰上訓練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青少年速滑運動員利用新型滑板提高專項訓練負荷能力的實驗研究
于睿
(黑龍江省冰上訓練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為解決速滑運動專項速度力量、速度耐力可持續(xù)訓練問題,以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新型支點模擬滑板和傳統(tǒng)滑板進行階段性訓練的對比實驗方案,通過滑行步數(shù)及史密斯力量架運動學指標、即刻心率及血乳酸生理生化指標分析,探討實驗組相對于對照組在訓練前后的差異。結果顯示,實驗組個體肌肉力量耐力、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得到增強,且略高于對照組,表明實驗組專項訓練負荷能力得到較明顯改善。該結果說明采用支點模擬滑板相對于傳統(tǒng)滑板對青少年運動員的專項訓練負荷能力具有更有效的輔助作用,可作為這種新型滑板訓練方法對青少年速滑運動員專項訓練負荷能力影響的訓練學依據(jù)。
青少年;速滑;支點模擬滑板;負荷
速度滑冰運動員要想在比賽中創(chuàng)造出優(yōu)異成績,不僅需要通過合理的滑跑技術來充分地發(fā)揮專項體能[1-3],還需要競技狀態(tài)處于最佳水平[4-5]。自20世紀90年代末Clap新式冰刀被正式用于訓練以來[6],在如何發(fā)展相應的專項肌肉機能以適應新冰刀技術方面,教練員與運動員在實踐中采取了一系列相關的訓練方法和手段[7-8]。目前,大多數(shù)速滑界業(yè)內(nèi)人士對速滑專項能力的理解基本趨于一致[9],認為速滑專項能力與肌肉在專項動作中的用力特點密切相關。對新型支點模擬滑板相關的前期研究已經(jīng)進行了速滑技術動作方面的專項模擬有效性論證[10],為進一步探索更有效的輔助訓練理論和方法提供了技術支撐。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速滑界業(yè)內(nèi)人士對滑板訓練的研究處于模仿與停滯狀態(tài),缺乏對于冰陸銜接滑板訓練手段的研究。由于知識產(chǎn)權和某些訓練隊非公開使用,國內(nèi)也鮮見速度滑冰力量訓練器械研究的公開報道,以《冰雪運動》為平臺的相關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黑龍江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可以說國內(nèi)對速滑冰陸銜接輔助訓練器材的研究相對處于空白階段。新型支點模擬滑板訓練的應用,對提高青少年速滑運動員的專項訓練負荷能力如果能夠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將為進一步開展有關陸地專項能力訓練方法與手段的實踐工作提供訓練學參考依據(jù),豐富陸地與冰上專項能力訓練有效銜接理論與方法,對速度滑冰項目冰陸銜接的科學訓練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以黑龍江省冰上基地16名集訓青少年速度滑冰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其中8名男運動員、8名女運動員。
1.2 研究方法
1.2.1 實驗法
進行實驗前測,包括滑行步數(shù)及史密斯力量架運動學指標、即刻心率與血乳酸生理生化指標等測試分析。對測試結果進行隨機分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為4男、4女共8名運動員,經(jīng)T檢驗,分組后無顯著性差異。隨后,實驗組采用支點模擬滑板進行為期7個月的訓練,同時,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滑板亦進行為期7個月的訓練。實驗訓練后于2016年1月對兩組進行滑板1min最大能力滑行步數(shù)及其提高幅度、史密斯力量架提高幅度、即刻心率及其變化幅度、即刻血乳酸及其變化幅度為指標的專項訓練負荷能力測試。
1.2.2 分析歸納法
運用比較歸納等邏輯學方法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實驗訓練后測試結果橫向對比,以及實驗組前測與后測結果縱向分析,更為客觀合理地反映出支點模擬滑板對于青少年速滑運動員專項訓練負荷能力的影響作用。
2.1 滑行步數(shù)與史密斯力量架運動學指標對比
實驗組1min最大能力滑行步數(shù)后測結果為均值26.13步,其中男子29.25步,女子23步;略高于對照組的均值23.38步,男子26.25步,女子20.5步,統(tǒng)計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5)。還高于前測結果的均值22.13步,男子25步,女子19.25步,統(tǒng)計T檢驗有顯著性差異(P<0.05)(圖1、2)。
圖1 滑行步數(shù)兩組對比Figure 1 Contrast of two groups'skating steps
圖2 實驗組前后測滑行步數(shù)對比Figure 2 Contrast of experiment group'skating step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實驗組1min最大能力滑行步數(shù)提高幅度為均值18.38%,其中男子17%,女子19.75%,略好于對照組的均值4.88%,男子6%,女子3.75%,統(tǒng)計T檢驗有顯著差異(P<0.05)(圖3)。實驗組史密斯力量架力量提高幅度為均值21.63%,其中男子21.5%,女子21.75%,略好于對照組的均值11%,男子9.25%,女子12.75%,統(tǒng)計T檢驗有顯著差異(P<0.05)(圖4)。
上述測試結果表明,在1min最大能力滑行步數(shù)能力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得到提高。1min最大能力滑行步數(shù)能力越高,說明以蹬動滑行步頻密度表征的速度力量得到發(fā)展,同時也表征了相同蹬動滑行步頻密度下持續(xù)供能的速度耐力得到發(fā)展。
2.2 即刻心率與血乳酸生理生化指標對比
實驗組即刻心率前測結果為男186.5次/s,女192.25次/s,均值189.38次/s;后測結果為男184.75次/s,女189.5次/s,均值187.13次/s。統(tǒng)計T檢驗,即刻心率后測結果要略好且兩組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圖5)。實驗組即刻血乳酸前測結果為男11.13mmol/L,女10.7mmol/L,均值10.91mmol/L;后測結果為男10.48mmol/L,女9.93mmol/L,均值10.2mmol/L。統(tǒng)計T檢驗,即刻血乳酸后測結果略好且兩組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圖6)。測試結果表明,在完成同等專項力量訓練負荷的條件下,實驗組即刻血乳酸和即刻心率指標有所改善,也就是乳酸代謝系統(tǒng)和心肺功能得到改善。
圖3 滑行步數(shù)提高幅度兩組對比Figure 3 Contrast of two groups'change range in skating steps
圖4 史密斯力量架提高幅度兩組對比Figure 4 Contrast of two groups'change range in Sm ith power rack
圖5 實驗組前后測即刻心率對比Figure 5 Contrast of experiment group'immediate heart rate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圖6 實驗組前后測即刻血乳酸對比Figure 6 Contrast of experiment group'immediate blood lactate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圖7 即刻心率變化幅度兩組對比Figure 7 Contrast of two groups'change range in immediate heart rate
實驗組即刻心率變化幅度為均值1.25%,其中男子1%,女子1.5%,略好于對照組的均值0%,男子-0.75%,女子0.75%,統(tǒng)計T檢驗有顯著差異(P<0.05)(圖7)。實驗組即刻血乳酸變化幅度均值為6.25%,其中男子5.75%,女子6.75%,略好于對照組的均值0.13%,男子-1.5%,女子1.75%,統(tǒng)計T檢驗有顯著差異(P<0.05)(圖8)。作為一項反映機體無氧代謝能力的敏感性指標,血乳酸的變化可以用來評定速度滑冰短距離運動的供能特征。肌肉耐受乳酸能力的強弱,主要源于肌肉儲存能源物質數(shù)量的多少,而保持大強度工作的持續(xù)時間越長,說明肌肉耐受乳酸能力越強,運動員的速度耐力就越好。支點模擬滑板訓練可以使青少年運動員在最大血乳酸耐受度方面獲得適應性改變,從而提高在運動過程中機體供能能力。應用支點模擬滑板訓練后,實驗組運動員的肌肉耐受乳酸能力獲得改善,暗示肌肉儲存能源物質數(shù)量增多。從運動生理學角度講,肌肉無氧酵解供能的能力和緩沖乳酸的能力是影響無氧耐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此外還涉及腦細胞對PH值變化的耐受力。無氧代謝的條件下,運動員進行長時間肌肉活動的能力可以體現(xiàn)無氧耐力發(fā)展水平。通過上述與對照組進行的生理生化指標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在改善運動員速度耐力運動機能方面,支點模擬滑板訓練具有促進作用。
圖8 即刻血乳酸變化幅度兩組對比Figure 8 Contrast of two groups'change range in immediate blood lactate
針對新型訓練器械,世界各國正在逐年加大投入和研發(fā)力度[11],因為現(xiàn)代訓練并不是運動員憑借自身的孤立訓練,還需要科學技術支持下的訓練科學化水平發(fā)展。目前難以從公開渠道獲取對于訓練器械的使用信息,一方面國外處于相對保密的階段,另一方面國外對冰陸銜接輔助器材訓練研究較為重視[12]。對于冰上訓練期和陸地訓練期之間的銜接期訓練,國內(nèi)外教練員一般采用傳統(tǒng)滑板作為冰陸銜接訓練的主要手段,而且普遍認為在陸地體能和冰上體能進行有效銜接方面,傳統(tǒng)滑板是一種重要手段。有氧耐力訓練是速滑運動員陸地訓練的重要內(nèi)容,而通過滑板這種形式的有氧模仿滑行訓練,其訓練效益是可以較好地發(fā)展有氧耐力能力的。在借鑒與引進國外設備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實踐,從而改變我國以傳統(tǒng)形式為主應用專項力量輔助訓練器材的局面。同時,青少年速度滑冰運動員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專項能力薄弱,也是導致我國速度滑冰的整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的根源之一,從而使專項能力尤其是專項力量素質成為速度滑冰教練員長期重視的訓練內(nèi)容。
關于陸地專項力量訓練有效性方面的研究[13-15],目前國內(nèi)研究集中于探討專項能力訓練對于速度滑冰運動員的重要性,并從生理生化指標診斷、力量素質測試分析等方面判斷專項能力訓練的有效性。比較理想的速度滑冰成績需要充分地發(fā)揮自身所具有的專項體能而獲得[16],而只有合理的滑跑技術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專項體能優(yōu)勢[17-18]。通過專項負荷能力、運動技術特征相關性等方面探討陸地專項能力訓練有效性的研究,有助于豐富速度滑冰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理念與方法,從而改善所涉及各方面能力素質的訓練效果。本文通過實驗前后的即刻心率及耐乳酸水平分析,探討實驗組相對于對照組在訓練前后的差異,由此分析支點模擬滑板對于實驗組青少年運動員的機能影響,以及專項負荷能力訓練效果。并與對照組的運動員進行對比,從而為分析支點模擬滑板訓練應用在提高專項負荷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提供評價的參考依據(jù)。
上述分析結果表明,通過對實驗組進行支點模擬滑板訓練,其專項訓練負荷能力獲得提高,表現(xiàn)在下肢力量的有效提高上,即通過相同負荷下重復做功的次數(shù)和最大疊加負荷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專項技術的發(fā)揮必須以相應的專項力量為基礎,專項力量內(nèi)含于專項訓練負荷能力之中,支點模擬滑板在模擬專項技術條件的同時可以發(fā)展專項力量。通過對青少年速滑運動員實驗組和對照組專項負荷能力分析,發(fā)現(xiàn)支點模擬滑板可使運動員個體肌肉力量耐力、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得到改善。在速度滑冰技術動作方面,這種新型支點模擬滑板具有良好的專項模擬性,為探索更新、更有效的速度滑冰訓練方法提供了技術支撐,而且在速滑專項訓練負荷能力的影響方面相對于傳統(tǒng)滑板具有更有效的促進作用。
針對速度滑冰項目發(fā)展速度力量的陸地專項能力訓練方法,以及銜接過渡為冰上專項能力這個瓶頸問題,本文建議速度滑冰運動員應用新型支點模擬滑板進行專項能力訓練,在此基礎上繼承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訓練方法,加強陸地仿冰上專項技能訓練內(nèi)容,進一步提高陸地專項訓練效果和競技能力。此外,陸地專項能力訓練有助于促進青少年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整合與深化。因此,作為年度周期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陸地訓練對于青少年運動員競技能力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應用這種新型支點模擬滑板進行專項能力訓練,不僅有助于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提高技術動作質量,還將使耐力及速度能力訓練更具備針對性,有利于綜合提高青少年運動員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等素質,同時避免過度力量訓練造成身體損害。
本文以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新型支點模擬滑板和傳統(tǒng)滑板進行階段性訓練的對比實驗方案,通過分析相關指標,得出實驗組專項訓練負荷能力得到較明顯改善的結論。說明采用支點模擬滑板相對于傳統(tǒng)滑板對青少年運動員的專項訓練負荷能力具有更有效的輔助作用,可作為這種新型滑板訓練方法對青少年速滑運動員專項訓練負荷能力影響的訓練學依據(jù),從而科學優(yōu)化周期訓練分配方案。建議在結合速滑運動員反饋應用評估與實驗驗證情況的基礎上,加強應用實踐,努力提高陸地專項能力訓練有效性。
[1]Muehlbauer T,Schindler C,Panzer S.Pacing and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ve middle-distance speed skating[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Sport,2010,81(1):1-6.
[2]Koning JJ,Bakker FC,Groot G,et al.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talented speed skaters:physiological and anthropometric aspect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4,77(5):2311-2317.
[3]Hettinga FJ,De Koning JJ,Schmidt LJ,et al.Optimal pacing strategy:from theoreticalmodelling to reality in 1500m speed skating[J].British Journalof SportsMedicine,2011,45(1):5-30.
[4]Kuipers H,Moran J,Dubravcic-Simunjak S,etal.Hemoglobin level in elite speed skaters from 2000 up to 2005,and its relationshipwith competitive resu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Medicine,2007,28(1):16-20.
[5]林志東,丁寶震.速度滑冰運動員技術能力決定因素探析[J].冰雪運動,2014,36(5):9-12.
[6]楊樹人.速滑運動史上新的里程碑:速滑冰刀(ClapSkate)革新后的思考[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3,21(1):1-3.
[7]王義智,楊春媛.速度輪滑訓練對速度滑冰項目的影響及作用[J].冰雪運動,2009,31(3):46-48.
[8]南相華.短距離速度滑冰彎道技術訓練的創(chuàng)新研究[J].冰雪運動,2012,34(5):5-9,27.
[9]何大為,金海榮.速度滑冰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的特征[J].冰雪運動,2012,34(3):14-16.
[10]于睿.基于運動學特征的一種新型滑板對速滑蹬冰動作模擬有效性[J].冰雪運動,2016,38(5):4-9.
[11]劉晉,張森,劉貴寶.短臂鉸鏈與鋼片軟橋的屈趾型速滑冰刀連接裝置[J].冰雪運動,2015,37(3):86-91.
[12]TW Kandou,ILHoutman,BEVd,etal.Comparison ofphysiology and biomechanics of speed skating with cycling and with skateboard exercise[J].Canadian Journalof Sport Sciences,1987,12(1):6-31.
[13]侯立君.滑冰訓練技巧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9):267.
[14]劉曉紅,丁俊華,劉曉明.速度滑冰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訓練[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0(10):92-94.
[15]安秋,李穎.速度滑冰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方法[J].冰雪運動,2011,33(6):9-11,24.
[16]Formenti F,Minetti AE.Human locomotion on ice:the evolution of ice-skating energetics through history[J].Journal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07,210(10):33-1825.
[17]Juda J,Yuki M,Aoyanagi T,et al.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technique for elitemale long-distance speed skaters in curving[J].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2007,23(2):38-128.
[18]展鵬.我國速度滑冰少年運動員基本技術評定對競技成績的影響與改進[J].冰雪運動,2011,33(6):1-5.
Experiment Research on the App lication of a New Pivot Skateboard in Im proving the Juvenile Speed Skaters'Ability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Load
YURui
(Heilongjiang Ice Sports Training Center,Harbin 150001,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speed skaters'specialized speed strength and endurance,with the periodical training programme of the experimentgroup and the control one respectively using the pivot skateboard and the traditional skateboard,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wo groups'difference between pre-experiment and post-experiment by analyzing the indexes of kinematics such as sliding steps number and Smith power-rack,physiology such as instant heart rate and biochemistry such asblood lactic aci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rimentgroup's ability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load is obviously improved,which relating to their individual speed strength,maximum strength andmuscleendurancebeing enhanced and being better than the controlgroup.It indicates that the pivot skateboard ismore effective than the traditional one in improving the juvenile speed skaters' ability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load,which conclusionmay be used as a training reference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skateboard's specialized ability trainingmethod on the juvenile speed skaters'ability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load.
juvenile;speed skating;pivotskateboard;load
G862.1/G818.3
A
1002-3488(2017)01-0015-05
2016-12-01;
2016-12-15
于睿(1984-),男,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中級教練員,研究方向為速滑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