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奕明 王依涵 馬曉婷 楊揚
摘要:竹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生態(tài)材料。既能作為取代木材的速生材料。又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當今在生態(tài)與人文關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背景下,竹材運用在空間建構上顯得尤其重要,而竹表皮更是突出的特色。文章試先分析竹表皮的優(yōu)勢、后從竹表皮在空間建構中的運用以及未來趨勢等多維角度闡釋竹表皮多樣性。以開啟竹表皮運用的新篇章。
關鍵詞:竹構建筑 臨時建筑 空間建構
一、竹表皮在現代所具有的優(yōu)勢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生態(tài)與人文關懷的思想逐漸受到重視,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建筑的生態(tài)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進入21世紀,隨著地球資源越來越有限,僅僅只用鋼材與混凝土為70億人構建高質量的房屋是不可能的。為了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自然材料的使用至關重要。而在自然材料中,竹材料更是相比其他的材料更是脫穎而出。
竹材對比與其他材料,價格低廉,造型美觀,筆者概括歸納出以下這些優(yōu)點:
1.經濟性:竹材建筑重要的優(yōu)勢是成木低而且不降低建筑物的質量,還經久耐用,占用空間極少。相同面積的建筑搭建,木材加工麻煩、取材不方便,竹材不僅加工容易,甚至可以就地取材,大大縮短工期達到經濟型。
2.文化性:《易經》有曰:“震為蒼瑯竹?!闭馂榘素灾唬笳骼做?。釋震為竹,足見在古代,人們已經認識到竹的堅強秉性。后于先秦用竹作符或節(jié),代君主天上威嚴的憑信物。顏師古《漢書》注曰:“節(jié)以毛為之,上下相重,取像竹節(jié),因為名?!币虼耍环矫娲砹司?、國家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另一方面,使臣要做到人在節(jié)在,以示對君主和國家的忠貞。而贊美竹品質的詩詞更是數不勝數,竹的運用,體現的不僅是其美觀經濟,而其文化價值體現不容忽視。中國作為“竹之王國”,竹的廣泛運用顯得至關重要。
3美觀性:竹材自身帶有美麗的固有色,而且易于加工,形態(tài)上也多種多樣,桶型、切片型、成絲狀等等,大大豐富了表現能力,使得表皮精美豐富。
4.堅固柔韌性:竹材由于質量很輕、彈性超好,而且竹表皮依舊有部分承重能力,可作為輔助承重工具。除此之外,竹子的抗震抗壓功能非常優(yōu)秀。據報道,在日本的7.6級地震中,位于震中的45座竹房屋都保存完好,而且周邊許多混凝土房屋建筑和旅館設施全部倒塌而且難以修復更換。
5.環(huán)??沙掷m(xù)性:為了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自然材料的使用至關重要。與木材相比,竹子生長周期短(4-6年就可砍伐利用),栽植容易,是可再生的綠色資源;而木材生長周期漫長(20年甚至50年以上),屬不可再生資源,過量的砍伐會對地球的環(huán)境造成嚴重的破壞。經過恰當處理的竹子使用壽命可達25年之久。況且,隨著對竹的研究與運用,竹的結構性能就如同其外觀與獨特性一樣出色。通過使用非標準化、自然、本土化的建筑材料,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差異將越來越大,從而豐富當代建筑文化,保護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是在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順應建筑多元化的趨勢。
二、竹表皮在現代竹構建筑中的新詮釋
(一)竹表皮在建構中的單體表現與整體統(tǒng)一
在二十世紀有三大建筑巨匠,其中之一的路德維?!っ芩埂し驳铝_嘗言道:“上帝存在于單體之中?!边@句話昭示著“單體中的上帝”,這里的“上帝”指的是信仰,如何體現這種信仰,自然便是在形式與造型上展示了,因此我們常常去分析與探尋現代建筑語言。建筑的表現如此,材料表現力亦如是。所以在研究竹表皮構造之前,首先就要先分析其單體表現,再將其推之以至整體。
竹表皮的單體表現指的是運用竹材使用的邏輯性設計,這不僅指竹表皮的自身設計,還包括了竹表皮與建筑互關的整體設計。竹子作為建筑表皮,單體表現力主要通過表面處理或者運用原竹,在其色彩、形狀、肌理和質感等給人一種視覺體驗與沖擊,用最直觀的方式直接展現出來。
竹表皮作為單體表現時,主要抓住其最根本的形態(tài)特征,也就是其固有形態(tài)與固有顏色。因為大部分竹材運用通過加工,所以在直接運用原竹比較少見。在竹材料上,現在運用比較多的是竹材膠合板、竹刨切貼面材料、竹原纖維以及竹復合材料等作為竹表皮。因此在固有形態(tài)上來說就顯得形式多樣,桶型、切片型、成絲狀等等,只要能夠想象以運用,就能夠加工并創(chuàng)造出來。由于如此豐富的形態(tài)造型,使得能夠表現出復雜的立體造型、表面肌理、質感與視覺質感。竹表皮單體表現的豐富性,更適應于現代不同建構設計要求,使表達更為精致。在色彩上主要以固有色為主,即使竹材進行加工成材,仍不能拋開固有色。
在單體表現完成后,就要注重竹表皮與整體的統(tǒng)一性。與整體的統(tǒng)一主要體現在竹表皮與周圍材料的融合。例如王澍設計的寧波博物館,采用最直接的竹材料——原竹,進行表皮的直接創(chuàng)作。在竹表皮表達過程中,其一是運用毛竹自然生長的隨意開裂,形成一種“自然,肌理。其次在博物館大廳,用極其簡單的體塊,襯托墻面原竹表皮的自然開裂的雜亂肌理,相輔相成,以達到現代與鄉(xiāng)土、整齊與紊亂、人為與自然的矛盾沖突,并以鄉(xiāng)土材料的布局構造與現代材料的技術方式相融合統(tǒng)一,表現出雖矛盾沖突,卻對比含蓄的藝術效果,帶來了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并喚醒人們的回歸鄉(xiāng)土意識,突出當地的地域文化。
(二)竹表皮在建構中的群化秩序與平衡
多種材料重組共生的建筑表皮是建筑表皮發(fā)展的趨勢,我們常常見到一棟建筑由多種材料組合在一起,表達建筑的整體形象和個性特征。在材料的群化堆疊中,如何在建筑表皮中處理好多種材料的和諧問題,如何讓多種材料在表現建筑的同時表現自身,達到秩序與平衡。
(1)群化中材料與形體的組合表現。竹表皮的“形”與“質”原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小竹片、竹筒排列而成的竹表皮可以豐富點綴單一的面,產生趣味性;單體竹不經處理,并排排列或捆成組的竹表皮充滿流線速度感和整體感;劈成片編織成面的竹表皮是輕柔、細膩的代表。以點至面,竹材個體的變化影響竹表皮質感,從而會影響到建筑形體的比例、尺度與視覺重量。
單個體量組成的竹表皮有粗糙的肌理,可以給人短距離的感覺,編織式竹表皮的細膩肌理,則可以給人長距離的感覺,運用這一特征,可以拉大不同面前后的層次感,突出圖底面關系。
竹材形狀的尺度影響人對建筑外表皮尺度大小的認知。強調這個面的長寬度。當一整面用小竹片排布做表皮,人們關注于細節(jié)排布的小尺度,便不會意識到面的大尺度。碎片化竹材而組成的竹表皮可以減小一個面的尺度感,強調建筑的細膩程度。
在竹材的紋理走向與形體的走向一致時,會加強形體的方向感,反之則削弱。直接用竹條排布一個面,由于竹條向上的流線走勢,能夠突出建筑向上的延展,當竹表皮方向與建筑形體的方向相同,可以使形體獲得明確的方向感。
(2)群化中質感和肌理的組合表現。材料也具有情感,反應于本身的質感和肌理。當少量其他材料疊加作用于竹表皮之上,會呈現出不同形態(tài)特征的建筑表皮,對于竹表皮來說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豐富。材料的表達語言在建筑表皮表現中有雙重作用,一方面表現域材料的性質,另一方面表現光線的照射,竹材效果,分別與觸覺和視覺有關,質地的光滑與粗糙,輕與重。
竹材與磚石:以實寫虛。竹材與磚石的組合體現了光滑與粗糙、輕與重的鮮明對比。細膩的竹片形態(tài)輕柔,冷峻的磚石演譯沉重,強烈的對比有沖突卻也有趣。在整體上,整潔平滑的磚石可以統(tǒng)一變換豐富的竹表皮,實現有整有豐富的表現形態(tài),在整體中,粗獷石材的實體感可以凸顯出竹材的靈動、纖細,使得建筑表皮不表現出過于沉重、氣悶的情緒。
竹材與金屬:對比相融。一方面,竹材與金屬的組合與磚石的相似,情感上的冷暖、質感上的硬軟,總是權衡對比,主次明顯。另一方面,不同于磚石,金屬銹化后表面斑駁的銹跡作為另一種表皮紋理,與竹材明晰的紋理如出一轍,在自然神來之筆下夠能巧妙相融;顏色上,棕黃的竹色和棕紅的銹紋都屬于暖色暗調,遙相呼應。在4維空間下,隨時間變化風味、逐漸和諧。
竹材與玻璃:以虛寫實。玻璃作為工業(yè)化生產下的現代建筑材料,帶著現代化的氣息以及通透的質感;竹材與生俱來來著自然和質樸的材料情感,兩者碰撞出虛實相承,明暗相接的表皮效果。玻璃不僅真假建筑的通透性,而且豐富了竹材料的表現形式。例如表皮由玻璃和竹材作為主要元素的低碳竹屋,玻璃與竹片序列排布,玻璃的透光性與反光性,反射出竹影重重,虛化部分表皮,以突出實體竹表皮細膩的質感。
(3)群化表現的基本方法:首先就是序列感,排列是最好的組合,重復是最美的韻律。多重材料的組織要有一定的秩序感,不能雜亂無章。整體表現為一種節(jié)奏的控制??梢宰鳛橐粋€單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規(guī)律進行重復,形成有節(jié)奏變化的秩序感,在視覺表現上會有一種運動性秩序性還可以表現為漸變的秩序感。其次為平衡關系,平衡作為形式美的法則之一,在建筑設計的材料表現上的應用是很重要的。再者便是對比關系,通過差異明顯的材料組合,使得建筑表皮呈現出堅硬與柔軟、平滑與粗糙、光亮與灰澀以及透明與不透明的表現效果,并由此可以轉達建筑空間的明暗、虛實變化。在竹表皮的材料群化中,竹材始終是主要的材料,其他材料是襯托或強化效果的作用,在色彩、光澤度上要配合竹材來表現建筑整體。
(三)竹表皮的非特征表現
如果說,建筑的最高形式是人類精神活動的到達,那么也就是說建筑的創(chuàng)作與純藝術創(chuàng)作更為相近,將一種不可視的事物,通過造型,仰或具象,仰或抽象,暗示以人,形成共鳴與理解。
我們身邊的建筑表皮用磚塊或用金屬構件等構成,使建筑顯得穩(wěn)重、宏偉等。而運用竹表皮作為建筑表皮,自然已是一反常態(tài),給人比較生態(tài)及活潑的感覺。
一般來說,竹表皮給人的印象是質地堅硬、死板,但通過特殊的材料處理,以及獨特的設計手段達到其柔軟性和透明性等。竹表皮的柔軟性其一是通過將竹材料搭建與捆綁,形成大跨度穹頂的灰度空間,使人產生對竹表皮本身柔軟的視覺效果,其二是通過竹材成絲狀或者將其進行成組編織,以達到一種“柔軟”的視覺效果。竹材的透明性主要是通過排列組合,平鋪、疊加、交織等手段,形成竹表皮之間的空間縫隙,其次對竹材料進行處理,亦可達成其透明性的效果。
三、竹表皮運用于竹構建筑中的前景與展望
(一)現狀
如今竹表皮早已應用到生產生活的角角落落,因其獨特性越來越受到越來越多方面的關注。然而,目前經研究也有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竹表皮建筑地域分布的現狀分析。在經濟方面來說,對于建筑成本的控制。在材料的選擇上,若因價格而選擇質量偏低的竹材,將直接影響設計方案落成實際之后的質量;在技術方面來說,雖說竹建筑在我國歷史追溯較為悠久,然而大多數是源于竹材本身的取材、搭建的便利性所出發(fā)的簡易設計,也鮮有前車之鑒。
眾所周知,現代所使用的竹材標準的制定是建立在國外的經驗及結論,我國缺乏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而基于地域差異,我國竹材與外國竹材的使用標準是必然是不能完全通用的。按種類分,我國還相當缺乏對其進行相應的實驗工作,測試出對應的數據。專研究竹的相關專業(yè)在各大院校也并沒有開設,缺乏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仡櫘斚?,可以說,我國沒有主打研究竹表皮的設計師,缺乏建造經驗。也缺少專做竹表皮施工團隊,技術水平相對有限。當在進行實地設計時,缺乏有經驗的建筑開發(fā)商與專家的現象可謂是令人深感痛心。應注重培養(yǎng)相關專業(yè)人才來推動科技。
在設計理念的變化上,竹材也不僅僅像過去的傳統(tǒng)竹樓那樣用于支撐、結構作用,更多的設計師利用竹材表皮來做建筑。借用與竹相關的詩詞句,賦予竹獨特的文化氣息。更多將竹表皮用于體現意蘊的設計,造就竹表皮建筑精品,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在世界上,我國的竹材的產量是首屈一指的,具有相當的發(fā)展?jié)摿ΑH欢覈癫馁Q易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額卻很小。顯而易見地,推動竹表皮建筑的發(fā)展應站在世界的角度,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將目光放向世界,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來推動發(fā)展。
(2)國內竹表皮應用的探索與分析。當代竹文化的缺失,是需要深刻反思的。據當代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印象,竹材是相當古老又原始的一種材料,甚至是“廉價”、“落后”的代表,很難聯想能用竹表皮來做出一些高科技的建筑,這實際上側面反映了竹傳統(tǒng)的消失,似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竹文化被時代遺忘了,停留在老祖宗們的記憶中。那么如何打破固有的思想,運用竹表皮來構建現代建筑是我們需要深入探索的。
而反觀現今已出現的竹表皮建筑,又不禁發(fā)現,在同一個文化背景下,我國建筑中竹表皮的運用尤其是材料的表現不免具有趨同的特征,給人一種極其相似的印象。應在對比多元中找到“趨同”的根源。
竹材看似原始的材料,實際對施工工藝的要求很高。竹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例如蟲蛀?,F今的竹表皮建筑做工仍然比較粗糙,與此同時粗糙的施工工藝結合單調的設計令人感到失望。部分建筑設計師在設計中缺乏誠意,缺乏負責任的態(tài)度。亟待我們了解竹材的特性并配合施以相應水平的工藝。
(二)意義
在經濟上,竹材的成本對比來說相對較低,取材便捷,便于運輸,充分利用有效資源,具有一定的經濟性,低能高效,獲取利益最大值;在文化上,繼承了大中華延續(xù)千年的竹構建筑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氣息。在順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下,繼承和發(fā)揚了傳統(tǒng)歷史文化,構筑了全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竹表皮建筑。
現代設計師利用其肌理美感,從形態(tài)、材質、色澤等方面與空間美學的關系組合,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帶給人巨大享受的感官享受,在精神層面上給予鼓舞,設計究其根源是為了改善人的生活,而竹表皮建筑帶來的色澤與芳香有效地調節(jié)了人的生理與心理,竹表皮滿足了生理與心理尺度的需求,體現出設計以人為本。
在生態(tài)上,效益是不言而喻的。區(qū)別于其他建筑材料會產生相應的污染,竹材是天然的,取之源于自然而又終歸于自然,竹表皮的使用又與環(huán)境相融合,減少對環(huán)境的破壞,具有綠色環(huán)保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性,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進行循環(huán)利用。
(三)趨勢
竹表皮的材料性表現在現代建筑設計動態(tài)中呈現出來就是個性表達,有其獨特的魅力建筑語言。在近幾年興起的鄉(xiāng)村改造活動中,竹表皮又重新成為了設計師們的關注焦點。
在當代社會發(fā)展中,地域文化特性顯得至關重要,建筑中運用的材料日益增多,運輸也日益便捷,但隨著發(fā)展進行,卻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千城一面”的景象,人們對城市的印象并不明確,大同小異的國際化現代化都市喪失了屬于自身的獨特個性。如今人們內心的渴望覺醒了,懷念本土文化,渴求塑造屬于自身城市形象的文化。其次,因竹材本身所具有的可循環(huán)利用性,可以減少建筑材料的資源浪費和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促進社會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人類與環(huán)境相協調與共生,建造和諧的竹表皮建筑來構建和諧的環(huán)境。
未來的建筑設計走向更多地融合藝術性,使建筑具有生命與活力,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與自然相融合,與自然相發(fā)展。
(四)展望
竹表皮還待發(fā)現和深度研究。隨著時代發(fā)展,要對竹表皮重新定位,進行真正創(chuàng)新,運用新技術去推動竹表皮的發(fā)展,突破傳統(tǒng)主材料在應用技術上的限制,突破人們既有的慣性思維和審美,再加以新的規(guī)律,賦予新的意義,實現竹表皮建筑的升華。
在構建未來的竹表皮建筑時不能華而不實,過分夸大藝術表現性而忽視建筑本身該考慮的問題。不能只是做表面功夫,過分牽強地去使用竹表皮,這在實質上忽視了竹自身的基本屬性,如此的建筑是沒有生命的,背離了設計初衷,注定走向死路。要用適宜的材料做適宜的設計達到適宜的形式與功能。
建筑材料有多種選擇,從科學角度出發(fā),竹材料并不是唯一可使用的,竹表皮也是如此。掌握各個材料的優(yōu)缺點,了解材料相互搭配的效果,應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利用材料的彈性和特質,做出更多樣化的設計。
與此同時,竹表皮雖然擁有諸多優(yōu)點,但也有自身的適用范圍,并不是萬能建筑材料。我們應研究如何挖掘竹表皮的潛力運用到設計中,達到繼承發(fā)揚與進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