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紅
摘 要 隨著社會對人才具體需求的改變,學校越來越注重對學生進行素質(zhì)教育,新課程理念的提出恰恰滿足了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文章以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為例,對其在新課程理念下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并且給出能夠提高該課程教學有效性的具體實施策略,以供小學教育人士參考。
關鍵詞 社會 品德 新課程 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1新課程理念的提出背景
首先,在傳統(tǒng)的教育形式下,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上述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嚴重影響教育效果,而且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理念相違背,知識與學科本位問題嚴重桎梏著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長此以往,會對我國人才整體水平的提升造成重大阻礙。
其次,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xiàn)代科技、社會發(fā)展的新內(nèi)容,脫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實際。為了掌握知識學生死記硬背,教師實行題海戰(zhàn)術的狀況屢見不鮮,同時,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過于看中學生學業(yè)成績,過于看中課程的統(tǒng)一管理,使得所教課程與當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形勢、社會發(fā)展需求以及學生多樣化的發(fā)展要求相違背。上述問題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的改革,催生了新的課程理念。
2新課程理念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xiàn)狀
2.1課堂教學內(nèi)容趣味性不夠
品德與社會課程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較緊密,現(xiàn)行的單純的理論教學不僅達不到應用的教學效果,而且還缺乏基本的教學趣味性,小學生本身就好動,充滿了好奇心,但在實際教學中,品德與社會教學內(nèi)容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教學內(nèi)容枯燥乏味,使得學生逐漸對品德與社會課程失去了興趣,興趣沒有了,那么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就會變差,漸漸地學生就會對所學失去興趣。
2.2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
有的教師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在調(diào)動學生參與方面存在一定盲點,學生參與少,甚至不參與,造成該現(xiàn)象既有學生的原因,也有老師的原因。一,在教學設計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二,探究問題時間短,過于簡單,不夠深入;三,學生自身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熱情不高,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參與小組討論或課堂提問。
2.3課程評價不科學
傳統(tǒng)的或其他課程的教學課程評價方式并不適用于品德與社會課程,這主要是因為:一,品德與社會的試卷題目偏向主觀,沒有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而非最終的考試成績。由此可見,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的日常,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個人的行為、禮貌程度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加以評價,而不是分數(shù)的高低。
3新課程理念下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3.1突出課程的生活性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主要的特點是集品德教育和社會基礎知識于一體。孩子們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和社會成長來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有句俗話說得很好:“生活本來就是一部無字的教科書”。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該把品德與社會教學以及現(xiàn)實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從課程知識到生活實踐的轉化,使學生對生活有正確的認知。
3.2挖掘課程資源并豐富教學內(nèi)容
基于品德與社會較強的概括性,教師可立足原有教材,充分挖掘周圍一切有利于教學的資源。教材為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教師則應對教材進行深化研究,吃透教材,進而確定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并且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要素,靈活使用這些要素和教材,注重周圍學生發(fā)展性思維的培養(yǎng),特別是學生的民族團結精神、社會價值觀和誠實守信等內(nèi)容,通過教學建立起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
3.3實施情景教學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貼近生活的課程,教師應該適當采用情景教學法,將生活實例添加到教學中去,讓教學與生活更貼近。也可以讓學生互動表演,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讓學生感受生活,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學生的表演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即興發(fā)揮去創(chuàng)新,發(fā)揮自身想象力,按照自己的意愿表演,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4精心設計及優(yōu)化教學過程
本著堅持認知、體驗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講究合理的教學設計,并將上述理念應用到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需要堅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鑒于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堅持原則,精心的設計和優(yōu)化教學的每一個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構建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比如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的環(huán)節(jié)上,就要把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等學習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3.5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制度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綜合學習水平的評價分析,是教學體系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評教”和“評學”是教學評價的兩個重點內(nèi)容。想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制度,就必須體現(xiàn)出教學評價工作的激勵性,教師既要充分看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亮點,又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特點,當學生表現(xiàn)良好時則應該給予適當?shù)墓膭?,進而促進其能夠不斷的向前發(fā)展。另外,評價的方式應該是多元化和多角度的,如等級評價、分層評價、語言評價等。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行更新,改進教學方式,還要充分了解學生自身的成長特點及心理特征,結合生活實際,引入情景教學,實現(xiàn)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程高效性教學的目標,為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毛愛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科技展望,2015,02:192.
[2] 馬云闊,李洪萍.新課標下小學閱讀有效教學策略[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