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霞
【摘 要】語文學習是一個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離不開字、詞、句、段、篇,從學生的作文水平,可以判斷該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弱。閱讀伴隨著人的終生,在閱讀中能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素養(yǎng),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遍喿x伴隨著人的終身,在閱讀中能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素養(yǎng),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就要求語文閱讀教學要改變原有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閱讀教學,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是怎樣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教學的呢?
一、給予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边@就決定了學習語文的過程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巴爾扎克曾經(jīng)說過:“打開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問題是思維的導向,當一個人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就會激起求知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每一堂課,圍繞課題、重點章節(jié)、難點部分,給予充分的時間,引導他們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在上《金色的腳印》一文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問學生:“這篇課文,你讀懂了什么?還對什么問題有疑問?”同學們紛紛舉手談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提出了問題:“狐貍在地板下做窩,難道不怕正太郎的家人把它們給抓了嗎?”“狐貍在人們眼里是狡猾的動物,為什么正太郎要給它們送食物?”“為什么說腳印是金色的?”“為什么要以《金色的腳印》為題?”……這些問題正是學習的關鍵。當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時就意味著教學目的達到了。有了問題,學生自然會急于尋求問題的答案,這就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自主探求真知,繼續(xù)學習的積極性。對于問題,并不需要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需要馬上進入討論,而是給予學生充裕的自主閱讀的時間,讓他們帶著問題再進行閱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通過多次的閱讀,學生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老狐貍冒著危險住在地板下完全是為了照顧小狐貍,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種愛讓老狐貍特別勇敢?!薄袄虾倢π『偟膼鄹袆恿苏?,所以他給它們投放食物。”“狐貍的腳印是被陽光照耀,所以說是金色的?!庇幸晃粚W生說道:“這個腳印是老狐貍救小狐貍時留下的,說明它們一家生死在一起。這種親情是非常珍貴的。和《金色的魚鉤》的教育意義是基本相同的?!边@些都是孩子們自讀自悟的收獲。當然,由于學生的個性特征、情感體驗、家庭社會背景的不同,對同一事物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為了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能夠盡情地發(fā)表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文中深有感觸的地方做批注,寫上自己讀后的感受、想法,或者發(fā)表議論。有的同學這么寫:“其實人與動物是可以和諧相處的,只要我們善待它們,它們也會善待我們。”“不僅是人,動物也有親情。”“親情真?zhèn)ゴ?!”……課本成了同學們表達情感的舞臺,記錄下了自己的獨特感受。
二、給予學生合作閱讀的天地
語文教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就要營造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課堂氣氛,規(guī)矩少點,束縛少點,讓他們的思維動起來,語言活起來。在自主的前提下,進行合作學習,展開討論,暢所欲言。合作是指學習的組織形式,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教學形式下,采用合作學習的形式,改善傳統(tǒng)的師生單項交流的方式,通過多面體的生生互動交流,使每個學生都有語言實踐和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既發(fā)表自己的學習心得,又養(yǎng)成注意聽取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啟迪,互相幫助,以解決消息中的各種問題,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上課,在學生方面是報告和討論,不是一味地聽講;在老師方面是指導和糾正,不是一味地講解?!毙抡n標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難問題。所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對一些有爭議、答案多樣、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就給予學生合作閱讀的天地,引導他們展開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各抒己見,相互啟迪。如在教學《烏塔》一文時,讓學生就“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樣做對不對?”這個問題思考,同學們各抒己見。由于學生閱歷、視野的種種不足,站起來回答的學生所列理由并不充分,而且非常片面。于是讓他們在小組中相互討論,集思廣益。經(jīng)過交流,在后面的小組匯報中有持贊成觀點的,他們的理由是:外出旅游可以增長見識,烏塔自己一個人外出可以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到各個國家去旅游不但可以看看外面的景色,也可以了解當?shù)氐娘L俗習慣。也有些同學持反對意見,他們的理由是:烏塔畢竟年紀小,在旅行過程中遇到意外怎么辦呢?她雖然作了充分的準備,但許多意外是意想不到的,如果她能找個朋友一起去就可以互相照應了……面對如此充分的理由,老師又何必再闡述自己的觀點呢?
合作閱讀學習,形式多樣。有固定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有找伙伴合作學習;有持相同觀點的合作學習;有興趣一致的合作學習等等。給予學生自由合作閱讀的天地,首先可以提高效率,節(jié)約時間;其次可以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第三就是給不喜歡在大場合中講話的人創(chuàng)造空間,提供條件。我們知道,課堂上不愛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除了不會回答、懶惰的原因外,還有一部分同學是心理原因,害怕講錯,怕老師、同學取笑,現(xiàn)在縮小了活動的范圍,這些同學會“無所顧忌”地盡情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因為同齡人的心靈是相通的。
三、給予學生探究閱讀的空間
探究指在實踐中進行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學習中,借助課文情景,創(chuàng)設主動、互動、生動的學習局面,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給各類學生提供適合各自發(fā)展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必須要給學生探究的空間。凡是學生能想、能做的事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去說,學生能根據(jù)實際情況及時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就在這選擇中得到培養(yǎng)與提高。一節(jié)課,教師發(fā)言或活動的時間不宜多于學生;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思維世界,在學生大膽想象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教材,設計一些發(fā)散性、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讓學生大膽地想象。例如在教學古詩《尋隱者不遇》中,全詩講述了賈島在山中尋訪隱者而不遇的事情,當教師分析完句子的意思后向?qū)W生提出了問題:詩人為什么要去尋隱者,而不做隱者?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詩人是去拜訪隱者;有的說是去勸阻隱者不要當隱者;還有的說詩人自己也想做隱者……各種各樣的理由,教師不能輕易去否定學生的答案。在學到詩句“云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時,讓同學們想象:詩人聽了這句話以后會有怎樣的想法呢?同學們的答案也不盡相同。全詩講解完畢后,讓同學給這首詩添加開頭和結尾,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續(xù)寫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在這續(xù)寫的過程中,學生將平時聽到的、看到的、積累到的知識以及在頭腦中儲藏的表象進行了思維和加工,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創(chuàng)作,把優(yōu)秀的作品推薦出來在班上與同學們分享。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們愿意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下來,形成一個組織者和一個引導者,以生為友,由“課堂權威”轉變?yōu)椤罢n堂民主”,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教方式,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就能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改進語文閱讀教學,促進學習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真正讓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在語文王國中自由地暢游,從而汲取語文營養(yǎng),促進語文成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