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超導領域一直是物理學研究的熱門,而邁斯納現(xiàn)象恰恰是超導領域研究不可繞過的問題??v觀已有眾多理論來解釋該現(xiàn)象,但總是存在瑕疵之處,不能完美的解釋。本論文從電磁理論與超導現(xiàn)象的矛盾之處入手,分析磁與電轉換的規(guī)律,并引入電以太,進一步揭示邁斯納現(xiàn)象的本質。
關鍵詞:邁斯納現(xiàn)象本質;超導磁懸?。淮派姳举|;等效電阻;電以太
1.磁生電的本質
邁斯納現(xiàn)象中,給超導體上方放一個磁鐵,超導體就會產生超導電流及磁場,使小磁鐵可以懸浮于空中,那么這個超導電流及磁場的能量來源于哪里呢?有人說這個能量來源于重力勢能,筆者認為是錯誤的。我們仔細觀察邁斯納現(xiàn)象時就會發(fā)現(xiàn),首先,超導體被冷卻前磁鐵是靜止放在超導體上的,這是重力等于支持力,重力并未做功,此時超導體受到的磁場是恒定不變的;當超導體被冷卻后小磁鐵升了起來,這時重力勢能沒有損失反而增加了,顯然不是重力在做功。另一個奇怪的地方就是超導體在恒定的磁場中產生了感應電流(正是這個感應電流使磁鐵浮了起來),這與麥克斯韋的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相矛盾。有人說超導電流是無損耗的,根本不需要電場的。那么筆者問,超導體在獲得超導電流之前,其電子可以看作是靜止的,那么靜止的電子如果要在穩(wěn)恒磁場中形成電流是必須有電場驅動的,那么這個最初的(瞬間)電場是如何而來的?在超導體產生感應電流那一刻磁鐵是相對靜止的,磁場是恒定的,顯然電場是來源于恒磁場。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超導體內自由運動的電子受到磁場的洛倫茲力,產生了一個與之相反的磁場,正好使磁鐵懸浮。筆者認為這個不符合事實:1.超導體在冷卻前由于電阻其內部電子是靜止的,在冷卻到臨界點那一刻是怎樣獲得動能的?2.在超低溫環(huán)境中,超導體內能非常小,即使電子運動,速度也非常小,形成的磁力有限;3.電子做洛倫茲運動需要有固定的軌跡。這時電子的位置、運動方向、磁場強度的大小及超導體的半徑必須高度契合。否則電子的運動是混亂的。有的因運動軌跡過大不斷撞壁,有的在做螺旋線運動,有的應軌道交纏相互碰撞,最終電子本身微小的動能會耗盡,不會形成環(huán)形電子流;4.這樣產生的磁場與原磁場相反,不符合磁體磁化本質(即被磁化物體產生的磁場與原磁場相吸)。引力使物質空間有序,斥力使物質空間無序且無限大(熵無限大),最終宇宙世界由引力主導才能達到穩(wěn)定平衡[1]。所以筆者認為并非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這里我們暫時還是稱之為場)。
超導電流源于恒定的磁場產生的瞬間電場,即處于磁場中的超導電子,會受到來源于磁場的瞬間電場力,由于超導電子不受阻力作用,所以瞬間電場力可以使電流持續(xù)下去。可能有人會問,既然超導電流源于靜磁場,那么磁鐵的磁力會不會損失呢?答案是不會。假設瞬時的電場力為F,電子的速度v,那么電場所做的功應表達為W=FS=Fvt。假設電場產生(或者持續(xù))的那一刻的長度為△t,那么時間△t接近于無限小,即△t≈0,所以W=Fv△t =fv×0=0。即電場在時間上的積分為零;或者W=E=n/2mv2,參與運動的電子個數(shù)n有限固定,電子質量m非常小,故m≈0,v應該為10的負次冪級別,所以W=E=n/2mv2≈n/2v2×0=0。恒磁場對超導體提供的電場力,不論時間長短,只要存在過就可以了,恒磁場只是對超導體貢獻了力,并沒有做功,磁體磁力沒有任何損失。正如鋼被磁鐵磁化,鋼受到磁鐵的一個瞬時的力(這個力使磁疇的取向發(fā)生變化),磁鐵并沒有損失能量,相反二者的磁場強度累加了起來。這并不矛盾,因為只要磁場相對靜止,那么他就不會做功,符合能量守恒。當靜磁場對有電阻的導體施加一個瞬間電場力,電子運動的路程S=v△t≈v×0=0,導體中電子移動的距離為0,即導體在靜磁場中不會產生電流。實際上電子速度也無限接近于0,因為電子需要從靜止加速,而這個時刻太短了,當電場力消失后,由于電阻作用電子的速度馬上為0 。
那么對于變化的磁場呢?假定瞬間電場所需要的時間為△t(無限小),一個勻變速磁場,在△t時間內對應磁場強度變化量為△H,即△H= g(△t)。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每個時刻,都有一個的強度為△H 的恒定磁場對超導體施加了一個瞬間電場,此時超導體對應產生一個感應電流△I,即△I=f[g(△t)] =f(△H)。因為超導電流無損耗是不斷累加的,所以在某段時間內,超導電流的積分與磁場的積分是正相關的,即有I=f(H)。超導電流大小總是與該處的磁場強度矢量和正相關,與磁場變化速度無關。當磁場強度越大,則超導電流越大;而對于導體在勻變速磁場內,假定在△t內導體對應產生一個感應電勢差△U,那么有電流△I=△U/△r,△r為△t內電流通過的導線的電阻(固定),所以導體內每個時刻都有一個大小為△I的電流,這樣電流就可以持續(xù),也有I=△I=△U/△r?!鱑大小由△H決定,可以看出在非超導體中,決定電流大小不是磁場強度而是的是磁場變化的速度。以上就是為什么對于普通導體變化的磁場才能產生電場的真正原因。
另外,假設超導體在某時刻內產生一個感應電勢差△U,因為超導電阻為0,那么超導電流△I=△U/0,可以看出很小的一個瞬間電場可以在超導體內產生非常巨大的電流。實際上超導體是有電阻的,只是非常小接近于0。而且超導體性質比較復雜,有臨界電流與臨界磁場決定。所以以上結論,僅限于在臨界狀態(tài)之內。
2.等效電阻原理
如果以上的內容不好理解,或者不具說服力,我們接著用等效電阻法分析。
普通導體與超導體的本質區(qū)別就是電阻。這也是導致變化磁場才能產生電流的根源。
所謂等效電阻即電子在運動過程中受到來自某一個方向的力,那么這個力就可以看作電子與這個力反方向的電阻。比如一個電子突然減速相當于給電子施加了一個正電阻。而一個電子突然加速,相當于給電子施加了一個負電阻。
我們不妨假設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塊圓形的磁鐵棒(棒的兩端為兩極)插進一個閉合的螺線管內,當螺線管為超導材料時,那么線圈內會產生電流。如果線圈存在電阻,那么將不會產生電流。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用靜止的該磁鐵棒代替恒磁場,把磁鐵中的每一個磁疇都看作是超導體(筆者把一個分子電流定義為一個磁疇,因為每個環(huán)形分子電流都是無損耗的,完全可以這樣認為),那么如果有什么辦法可以使磁鐵磁疇中的超導電流不斷的變化,不就等予變化的磁場了嗎,此時普通的螺線管就會產生電流。根據(jù)等效電阻原理,磁鐵磁疇中的環(huán)形(超導)電流不斷的變化,就可以看作給磁疇施加了一定的電阻?,F(xiàn)在情況變成了這樣:A、當磁疇及螺線管都有電阻,那么線圈有電流;B、當磁疇與螺線管都無電阻,那么線圈有電流;C、當磁疇無電阻,螺線管有電阻,線圈無電流。我們知道電流(電子)總是沿電阻小的線路運動,一個并聯(lián)電路有a、b兩條支路。當a有電阻,b無電阻,那么a線路無論怎樣都不會分配到電流,電流全部從b流走。如果a、b都有電阻或者都無電阻那么a都將分得一部分電流,這與A、B、C三種情況是等效的。在磁場中,當線圈與內部磁疇條件對等時,線圈就會分得一部分電流。也就是說,電場并非需要變化的磁場,恒定的磁場完全可以產生電場,變化的磁場相較于恒磁是需要消耗額外能量的,而這個能量恰恰對抗了線圈(導體)中的電阻,使之產生了電流。
變壓器正是基于這個原理,輸入交變電流使鐵芯產生了交變的磁場,而交變的磁場恰恰給鐵芯內的磁疇施加了等效電阻,所以副線圈才產生了感應電流。如果給線圈施加一個均變磁場,那么線圈將會產生一個恒定的電流。而實際中,我們遇到的多為交變磁場。交變磁場頻率越高,鐵芯內磁疇受到的力就越大,等效電阻也就越大,而線圈的相對電阻就越小,這時線圈可以分得更多的電流(能量)。
變壓器的能量來源于電源,可邁斯納現(xiàn)象中使磁鐵懸浮起來的能量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不妨這樣理解,超導體及懸浮的磁鐵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內,能量是守恒的,就比如一塊磁鐵斷裂,恰好斷裂處極性相同,那么兩塊斷裂的磁鐵被彈開,而當你將他們合攏時,就會產生一個彈性勢能。這個增加的彈性勢能恰恰來源于系統(tǒng)內部。
導線切割磁力線與等效電阻其本質是源于電子的空間變化,但二者并不等同。切割磁力線其本質是電子磁場中運動受到的洛倫茲力。切割磁場時導線運動,導線會帶動其內部電子跟其一同運動。此時導線電子的運動方向(導線運動方向)與磁體磁疇的環(huán)形分子電流的兩個切點處的電子運動方向一正一反。兩電子同向運動,則相吸引,異向運動則排斥[2]。所以運動導線電子會受到各個磁疇切點兩個力,這兩個力方向與導線運動電子方向垂直(與導線平行)且方向相同,即電子受到了來自磁疇的一個沿導線方向的力。所有的磁疇對運動導線中的電子累加一個合力即為洛倫茲向心力,這樣導線就有點流了。具體請看筆者的前文論述,這里就不多說了。
令我們驚奇的是,等效電阻原理的分析與對流體性質的分析非常相似。如果把電子比作是一個泡沫小球,那么將它投入水流中,小球會瞬間加速,直至與水流同速。如果我們對水流施加一定的阻力,那么水流總是向著壓力小的方向分流。自由電子(超導電子)對磁特別敏感,這其中似乎存在一種看不見的神秘的流體介質,始終能夠幫助線圈完成電流分配這一使命。
3.邁斯納現(xiàn)象本質
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場,筆者在前文就已經論述過,電場實際上就是電子空間變化對周圍電子的擠壓。電子的這種空間作用不排除空間介質,筆者當時并不太懂流體力學。假設存在這樣一種流體介質,它只與電子發(fā)生作用,我們姑且稱它為電以太。那么磁場恰恰是電子運動時引起電以太發(fā)生的伯努利現(xiàn)象。有人肯定會問筆者怎么又無端制造出個電以太,那么就看看筆者是如何利用電以太解釋邁斯納現(xiàn)象的吧。
請看下面4種情況
將超導線圈以不同的方式置于磁場中,假設筆者以上結論成立,則圖3-1中超導線圈有電流,且與磁疇電流的方向一致(注:本文所有圖示中有關電流的箭頭,均指電子運動的方向,即電流的反向)。圖3-2中超導線圈有電流,且方向與磁疇一致。圖3-3中超導線圈無電流,圖3-4中非閉合的超導線圈會有靜電勢(電場)
邁斯納現(xiàn)象特點:1.正上方存在一個平衡位置,磁鐵與超導體小于平衡距離時,兩者排斥,大于平衡距離二者吸引;2.磁鐵的兩級的中心連線為軸,軸相對較固定,且磁鐵可以繞軸旋轉;3.軸相對于超導平面可以以一定角度傾斜。
如今的主流解釋是這樣的:超導體具有完全抗磁性,在磁場作用下,表面產生一個無損耗感應電流。這個電流產生的磁場恰恰與外加磁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在深入超導區(qū)域總合成磁場為零。那么問題來了,首先如果超導體具有抗磁性,那么當磁鐵遠離超導體時超過其平衡距離時,就不會相吸引,而是重新建立一種平衡,使斥力等于重力,這顯然與現(xiàn)象矛盾。其次零電阻的理想導體并不能產生邁斯納現(xiàn)象,顯然不是感應電流和磁場那么簡單。
圖3-5為超導磁懸浮示意圖。如圖所示,筆者認為,低溫超導體內部的自由電子在磁場
中會產生超導電子流,即圖中的超導環(huán)流。該環(huán)流會位于該超導體表面且切面最大的軌跡上(由于離心力作用)。此外超導體在超低溫的環(huán)境下,還存在著自身被磁化,即超導體內部分子電流(磁疇)在磁場的作用下取向一致,這樣超導體就像鐵一樣被磁化了。假定存在電以太,那么電以太在超導環(huán)流的帶動下,圓環(huán)的中心會出現(xiàn)一個負壓區(qū)。大家知道,龍卷風的原理,龍卷風的中心為負壓,形成了一個類似中空的管子,而管子兩端的空氣密度是不一致的,靠近地面的空氣密度大壓強大,所以地面的空氣被吸進管子內,而管子的上部空氣密度低,壓強小,這樣管子內部就形成了一股由地面向上吹的氣流。該氣流力量是巨大的,重如卡車的東西都會被吹向空中。其實超導磁懸浮跟龍卷風的原理是一樣的,我們分析該現(xiàn)象時恰恰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溫差。超導體在液氮的冷卻下,形成了與磁鐵上空的極大的溫差。超導體內部溫度極低造成該區(qū)域電以太密度大于空氣中的電以太,這樣超導環(huán)流內部就形成了由超導體吹向磁鐵的以太風。一部分電以太冷卻后回填,這樣就形成了以太對流。越靠近超導體(超導環(huán)流中心)的以太風越強,斥力越大,越遠則斥力越小,是一個遞減的力。以太風造成的斥力方向向上,而重力、超導環(huán)流、及磁疇都會使磁鐵受到向下的吸引力,斥力與向下的重力、磁力在空中的某個位置相等達到平衡,即平衡位置。那么為什么磁鐵可以(以兩級中心連線為軸)傾斜,且磁鐵可以饒軸旋轉呢?如圖3-6所示,當磁鐵處于傾斜狀態(tài)時,那么超導體內部的磁疇就會做相應的調整,他們通過改變取向(磁疇的圓軸方向),保持與磁鐵的受力平衡,使磁鐵保持穩(wěn)定。此時磁鐵低速繞軸轉動,并不會引起磁鐵周圍的磁場變化,破壞磁鐵的受力平衡的。超導體內部的磁疇,恰恰起到了一個類陀螺儀穩(wěn)定器的作用。圖3-7與圖3-6等效。筆者認為,磁鐵傾斜時,對超導體各個部位的磁場強度及磁場方向是不一致的,可能會造成超導體各部分磁化程度不一致。在上述模型中,無論磁鐵如何傾斜,都必須保證磁鐵內的磁疇環(huán)、超導體內的磁疇環(huán)在(超導環(huán)流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不為零,且二者電子轉動的角速度方向在投影上與超導環(huán)流一致。否則就違背了電子的空間運動法則[3]及動量守恒原理和電以太的假定。
4. 光的介質波本質
陶俊在《三個實驗數(shù)據(jù)證明光是介質波》中對為什么光是介質波進行了論述,筆者很受啟發(fā),筆者之前對波理論涉獵不深,雖然提出了光的實質為電子的空間波動[4],并不存在光子,但并不能肯定這種波動一定要有介質的參與。今天筆者可以確定的是電磁能量的傳播必須要一種介質載體,而這種載體正是電以太。有人肯定會說以太早就被莫雷實驗否定了。筆者認為莫雷實驗存在著很大的問題。1.莫雷實驗觀察者及系統(tǒng)相對于地球是靜止的,如果以太給隨地球自轉,速度相對于地面靜止,實驗將會零結果;2.實驗未在絕對真空而是在空氣中進行。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大約為真空的3/4,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大于為真空的2/3。假設真空中存在以太,那么也就是說,以太、水、玻璃等介質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可能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至少不能百分之百相互影響,否則光的傳播速度都一樣,均為真空中的速度。以太(真空)與空氣兩種介質是獨立的,不能混淆。我們無法判斷以太的速度對空氣介質有無影響,影響有多大。所以影響以太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一次試驗不足以判定以太的死刑。
4.1光在不同介質中傳播形式不同
現(xiàn)在的主流觀點認為光波是橫波,原因是其可以偏振。并且說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靠交變電場與磁場的相互感應傳播。以上我們已經證明了電場并不需要變化磁場,變化磁場完全是為了對抗電阻。所以光靠自身傳播是站不住腳的。那么光波到底是橫波還是縱波呢?我們以聲音為例。聲波雖然一般是縱波,但在固體中傳播時,就會有一部分轉化為橫波(同種介質中橫波速度約為縱波速度的50%-60%)。在空氣中的聲波是縱波,原因是氣體或液體(合稱流體)不能承受切力,因此聲波在流體中傳播時不能為橫波;但固體不僅可承受壓(張)應力,也可以承受切應力,因此在固體中可以同時有縱波及橫波。既然光是介質波,那么他一樣遵從聲波的特性。即光在流體介質(電以太)中為縱波,在固體介質中(比如玻璃)轉化為橫波。我們所有分析研究光波特性的儀器均為固體,因此我們能夠檢測到橫波。
導體中電流的傳播速度與光速出奇的一致,這又是為什么呢?在純以太(真空)、空氣、水、玻璃中,光速是不斷遞減的,而波的振動形式不斷的由縱波轉向橫波。筆者說過光(包括電磁波)實為電子的空間振動。真空中電子的空間自由度很高,固體中尤其是玻璃一樣的絕緣體,電子的空間自由度很低,電子被束縛在晶體的點陣中,不能自由移動。真空中電子可以通過空間介質(電以太)以縱波的形式迅速的傳遞空間壓,隨著空間自由度降低,固態(tài)介質中的電子不能把空間變化信息馬上傳遞給下一個點陣的電子,而是通過自身橫向的振動來帶動臨近點陣的電子諧振。以上事實證明,隨著空間自由度的降低,縱波變橫波,光速變慢了。有人肯定會問,光速的傳播從流體到固體速度變慢了,那為什么聲音卻變快了?其實無論光波還是聲波實質都是空間壓的傳播。光波為電子空間壓的傳播,而聲波為粒子(原子分子或更大粒子)空間壓的傳播。這些粒子占用的空間不像電子那么大,他們密度越大,貼合的越緊密,空間關聯(lián)度越強,空間壓傳遞的速度也就越快。導體中有少許的自由電子,這些電子的空間自由度非常大,接近于真空。光波與電流的傳播都是電子的空間壓傳播,所以速度一致,只不過,光的空間壓是波動的。在真空中或導線中兩個自由電子縱隔萬里也會通過空間介質感受到彼此空間變化的。
一個電子振動完全可以表達光的信息。而人工電磁波的一個波需要一組電子共同完成,其頻率由這組電子完成一個波長需要的時間決定。
4.2光速可變的思考
只要證明光速可變,我們就能夠證明以太的存在。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且受介質的運動速度的影響。其實在薩格納克現(xiàn)象中,光沿介質運動的不同方向傳播出現(xiàn)了相位的變化,其實已經證明了光速可變。筆者認為電以太只跟電子作用,而跟宏觀物質作用并不明顯。電流會產生磁,那么電子的運動一定會帶動電以太跟隨運動。如果我們想辦法在真空中讓光沿著電流的方向運動,那么光速就會受到電以太的影響發(fā)生變化。但這種試驗條件太苛刻,不容易實現(xiàn)。筆者設計了一個實驗,由于資金及實驗能力問題,只能做一個構想:用兩路光纖做干涉實驗。一路圍繞在電磁鐵的螺線管上,一路不加磁場(或兩根都繞在螺線管上但光的傳播方向相反)。當螺線管沒通電流時兩路光光速一致會產生一個基準干涉條紋。那么當螺線管有電流時兩路光纖中的光速就會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相位差。光纖作為一種獨立介質多大程度上受以太運動的影響,筆者還不確定,但筆者認為只要磁場強度和光纖匝數(shù)及光導率足夠,就有可能檢測到干涉條紋的移動。
5.關于測不準原理的思考
5.1電子的空間模型
筆者之前對電子的空間性質進行了論述,但當時筆者還未完全肯定以太(空間介質)的存在,今天筆者借助電以太對正電粒子負電粒子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電以太為帶電粒子的空間介質,與帶電粒子空間不相容(或不完全相容),且為帶電粒子力及能量的傳播載體。同種帶電粒子空間不相容,異種帶電粒子空間相容。好比海綿與水的關系。打個比方,正帶電粒子好比海綿,負帶電粒子好比水,那么海綿與海綿空間不相容,水與水空間不相容,海綿與水卻空間相容。當一個有限空間我們假定其大小為x,空間內充滿一定量的電以太和2個1價原子。假設電子的占用的空間體積大小為1,那么當原子未電離時,以太及2個原子的體積為x,電離后電子脫離原子核,系統(tǒng)的體積變成了x+2。x+2的體積被壓迫在大小為X的空間內,空間發(fā)生了擁擠,此時電子與電子爭奪空間,彼此的排斥,正離子與正離子爭奪空間,彼此排斥。而只有電子與正離子相遇系統(tǒng)的體積才會變小,這場空間爭奪戰(zhàn)才能平息。
圖5-1表示的是電子的空間模型:真空中的電子外面彌漫著以太霧,以太霧的濃度距電
子中心呈遞減分布。以太霧就像地球的大氣層一樣,其形成可能是被電子吸引,也可能是電子釋放的。這種以太霧起到了一個空間介質的作用,當兩個電子接近時,以太霧密度變大,空間被壓縮,故電子相斥。
電子在物質內就像列車一樣,質子為座位(內含一個正電子),電子為乘客。這樣他們空間互容,不過多占用物質意外的空間,對外不起電荷力。導體與絕緣體好比一列可以在軌道上運動的列車與一列固定在導軌上不能動的列車。當有列車坐滿了,此時有一個電子強行擠進來,那么就形成了負電荷。由于沒有位置,多余的電子只能坐在車頂。筆者認為,電子很難獨立存在,即使沒有正電荷的吸引,那么也會被中性物質吸引,形成負電荷。因為電子質量太小,很難擺脫與大質量物質(粒子)的萬有引力作用。多余的電子只能附著在中性物質表面上,與真空電子一樣,通過以太霧發(fā)生空間作用;當滿載的列車有電子(獲得能量)逃逸了,就會有座位空出來,形成電子空穴,即正電荷。
超導體似乎是電子的空間隧道,不但可以高密度的容納電子,而且電子在其中可以暢通無阻的運動。電以太的運動及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都能夠直接影響超導電子的狀態(tài)。恒定磁場中,超導電子(或自由電子)受電以太影響會產生一個趨同速度。變化磁場中,某處電以太突然加速會造成該處前方電以太密度增大,后方的以太密度減小,形成了一個相對的空間空穴。所以位于該處前方的電子其空間受到擠壓,受到了以太向前的推力;而后方的電子會受到以太加速造成的空間空穴的吸引,迅速的向前填補。反之,對于以太的突然減速道理是一樣的。這就是變化磁場引起導體電子運動的本質。一旦電子運動取向一致,那么其與以太的作用凸顯。
5.2電子生死論
微觀物理與宏觀物理分歧之處正是源于以太。如果存在以太,那么電子繞核運動,其必會使以太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這個過程,電子會有能量傳給以太,而電子因為能量損失,最終會掉落在原子核上,這與事實是不相符的,于是以太被否定了。既然參不透微觀世界的本質,那么就只能用統(tǒng)計學解釋微觀世界的表面現(xiàn)象,于是量子物理出現(xiàn),物理學呈現(xiàn)了分裂。為二者統(tǒng)一,筆者認為,電子(包括正電子)是有壽命的,電子與以太作用時卻有能量損耗,最終電子落在了原子核上,這個過程中以太的能量是不斷增加的。筆者認為以太作為能量的最小載體及最終載體,其能量是不能無限堆積的,否則所有宇宙的能量最終都被以太接收,能量將無法再循環(huán),這顯然與邏輯相悖。那么以太該怎樣完成能量循環(huán)呢?筆者說過,物質(粒子)在某一能級下其空間密度是有極限的,不能無限大,當超過其飽和密度,就會聚變?yōu)樾挛镔|(粒子),新物質(粒子)的密度和質量更大,占用的用的空間更少[5]?;蛘呶镔|在能量非常高的環(huán)境中就會減小占用的空間,形成質量能量密度更大的物質即熱量包,而熱量包又會釋放能量擴大空間,即“能量-物質-能量……”,“空間壓縮-空間打開-空間壓縮……”的循環(huán)模式下的熱力學循環(huán)定律[6]。以太獲得能量后其需要的空間變大,當能量堆積超過一定限度后,以太(某一空間)密度超過在該能級下的飽和密度,就會聚變?yōu)殡娮樱ㄒ部赡転槠渌W樱圩円院?,所處的空間能量下降,產生了空間空穴。此時失去能量掉核的電子(或正負電子相遇)衰變?yōu)橐蕴ɑ蚱渌渭壛W樱?,填補空穴,至此物質及能量完成了循環(huán)。而這個事件的發(fā)生是隨機的,故我們可借助于統(tǒng)計學工具來解釋它。我們把每一個事件定義為一個量子。正如薛定諤的貓一樣,電子的生死不能準確測定,即量子物理中的測不準原理。因為以太質量幾乎為0(嚴格意義上說應該算準物質),電子的能量損耗需一定的時間,所以電子的壽命并不是瞬間的,死與生也不是同步的,而是總體概率上的一個平衡。而能量也通過物質的更迭重新進行循環(huán),這也為熱力學定律補足了熱量循環(huán)的一環(huán)。
事實上,以太的性質非常復雜,似乎有超流體或二流體以及本身特有的性質,已超出筆者的能力范圍。即一個空間平衡的以太,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就會產生電磁力。
參考文獻:
[1] [4]劉德民,萬有引力與電磁波探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6(12上)
[2] [3] [6]劉德民,我的宇宙觀——物質的空間法則[J],科技中國,2016(05)
[5]劉德民,我的宇宙觀——粒子的空間[J],科技中國,2016(03)
作者簡介:
姓名:劉德民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83年4月 籍貫:內蒙古赤峰 民族:漢族 學歷:本科 研究方向:無 單位(學校):大竹縣公安消防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