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北京大學金融學博士,阿拉善SEE新會員。2014年4月開始與愛人在北京大興開辦一所公益幼兒園,針對流動兒童和農村兒童。
之前,楊梅的同學參加了阿拉善SEE的公益活動,她經常興奮地跟楊梅叨叨做公益的那些事兒,也經常在朋友圈曬做公益的各種細節(jié)。于是,今年4月底,楊梅從成都出發(fā),到達銀川,參加阿拉善SEE的“重走曉光路,同種曉光林”活動。在銀川前往阿拉善盟的路上,楊梅聽到一群會員在聊天,他們年紀都不小了,通常這個年紀的人都是發(fā)發(fā)社會的牢騷,聊聊養(yǎng)生和嘚瑟下自己的孩子,而他們卻很認真地在討論環(huán)保。楊梅頓時覺得這群人特別可愛,“冥冥中我感覺到了一種召喚,召喚我們來到這里,一起談家國、談情懷、談使命、談理想,然后落實在行動中?!?于是,“重走曉光路,同種曉光林”活動之后,楊梅迫切要做兩件事:訂閱事關阿拉善SEE的《為公益而共和》等三本書;準備好會費,加入阿拉善SEE成為新會員。
“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階段,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環(huán)保,比如食品安全……曾經大家以為淳樸的東西,被短視和功利綁架,成為商業(yè)發(fā)展的犧牲品,這就好比一輛疾馳的列車,在快速行駛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顛簸,會不穩(wěn)當?!苯鹑趯W出身的楊梅總是喜歡高屋建瓴的分析?!爱斀洕l(fā)展降速,大家逐漸回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轉型期,這對于公益而言是個很好的發(fā)展契機。人性中都有趨光的一個面,我們要抒發(fā)出來,解決信任感缺失的問題,解決粗暴、簡單的商業(yè)模式、商業(yè)利益問題?,F(xiàn)在,我們的社會開始做集體的反省,參與的人在變多,投入也在變多?!?/p>
“我在國外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但是我能感覺到公益已經融入到文化中、價值觀中、生活方式中,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而不是需要很刻意地專門做一件事。比如舊衣服放在門口,就會有人回收;孩子從小做志愿者,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在社會評價、人格塑造中也有為他人服務的價值體現(xiàn)……而我們的公益還需要有更便利、更人性化的方式,來完成精準對接?!?/p>
“奉獻是件有成就感的事,而幫助只是一種狀態(tài)。我在做公益的時候,并不把自己當成施與者,當有“我施與了”的心理的時候,就會被束縛,難免會產生公益隱患。”楊梅說。的確,不管是社會企業(yè)、NGO還是志愿者,都要設計好各種環(huán)節(jié),讓公益更健康?!斑@畢竟是個發(fā)展過程,做久了,會越來越熟練,方法也就越來越多。”楊梅也強調在用心的基礎上,天然的商業(yè)的法則比較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