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牛
有清一代,皇帝用個膳講究也是蠻多的,其中就有“吃菜不許過三匙”的家法,皇帝吃哪道菜一旦超過三口,太監(jiān)就會高喊一聲“撤”,這道菜立馬就被撤下,而且十天半月之內(nèi)也不會再出現(xiàn)在膳案上了。
對皇帝定下如此嚴格的家法,據(jù)說是因皇帝的飲食嗜好也是“核心機密”,不能為外人所知,再親近的人也不行。一是怕有人下毒,謀害皇上;二是怕有人知道后投其所好,用口腹之欲誘使皇帝干出有失體統(tǒng)的事情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实垡埠茫賳T也罷,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習(xí)慣,如果不善節(jié)制,就可能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為不法之徒腐蝕的缺口,讓慣于鉆營之人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糖衣”裹著的“炮彈”幾乎一打一個準兒。有許多人在金錢美色面前不動心,卻因自己的愛好得到一時滿足而不知不覺被人下“套”,戴上“枷鎖”,一失足成千古恨。
清末杭州知府陳魯,此人不貪錢財,不嗜煙酒,一向為百姓所擁戴??纱斯賲s有收藏古字畫之癖好。于是,為楊乃武小白菜案而企圖行賄的余杭知縣,就送來一幅唐伯虎的真跡。陳魯愛不釋手,慨然“笑納”。于是徇情枉法,釀成大錯。案發(fā)后,陳魯愧疚難當,懸梁自盡。
相比之下,春秋時代的公儀休就聰慧多了。據(jù)《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記載,公儀休擔任魯相,他愛吃魚,很多人爭相買魚進獻給他,公儀休一概不收。他弟弟規(guī)勸說:“你愛吃魚,卻不收魚,為什么?”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收。如果收了,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表現(xiàn);有遷就他們的表現(xiàn),就將違背法令;違背法令就會罷相丟位。這樣一來,我即使再愛吃魚,也無魚可吃了。而我不收魚,就不會被罷相,那么就能長久地靠自己的俸祿買魚吃。”
其實,“吃菜不許過三匙”也好,公儀休愛吃魚卻拒魚也罷,實際上說的都是要“慎己所好”。一個人如果不自律,總想鉆空子,制度設(shè)計得再縝密,也是會“法令滋長,盜賊多有”。
曾先后拉兩百多名官員下水,把十多個官員送進地獄的廈門走私大案主犯賴昌星,有一句掛在嘴邊的名言:“官場上制度、條例再嚴我也不怕,最怕的是當官的沒有愛好?!眲e動不動就秀自己的愛好,給居心叵測的“賴昌星們”以可乘之機。
【原載《今晚報》】
插圖 / “雅”口無言 / 朱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