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存
自2015年3月8日中國政府正式發(fā)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特別是教育部在2016年7月13日頒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來,有關如何認識教育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的地位,發(fā)揮其作用,成為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大家都認識到,教育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發(fā)揮著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作用。但有關討論基本上都聚焦在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層面,很少涉及基礎教育。實際上,基礎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大有可為。
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教育,推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
按照官方的統(tǒng)計,“一帶一路”沿線現(xiàn)有65個國家,今后還會不斷有國家和地區(qū)參與進來。雖然沿線國家中也有像新加坡、以色列這樣的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但大多數(shù)國家是發(fā)展中國家。在我國中小學歷史、地理等課程和教材中,介紹有關發(fā)達國家特別是有影響力大國的內容較多,而對有關發(fā)展中國家甚至對新加坡、以色列等“小”國的介紹都比較少。因此,為了增進我國學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了解、理解、興趣和感情,建議在中小學課程和教材中有針對性地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內容,幫助學生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地理、人口、民族、語言、文化、宗教、法律、經(jīng)濟、政治、軍事、外交、社會、旅游等各方面情況。這是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推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重要前提條件。
在基礎教育領域,我國中小學還可以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舉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教育論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體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夏令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體育競賽等活動,加強我國中小學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少年兒童的交流,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理解。
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教育和孔子課堂建設,推進沿線國家語言相通和文化交流
我國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與交流,語言相通是基礎。“一帶一路”沿線有65個國家,使用的語言有1000余種,其中官方語言及國語總共約60余種。從我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人才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來看,中小學外語教學基本上是英語包打天下,外加少數(shù)學校開設俄語和日語。除了英語和俄語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多數(shù)官方語言及國語都沒有進人我國中小學課程;即使我國外國語類高校開設的外語類專業(yè)也尚未完全覆蓋這些官方語種,仍然有十幾個語種沒有學校培養(yǎng)相應的專業(yè)人才。因此,可以說我國的外語教育嚴重制約著我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推進,嚴重落后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和交流的需要,與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全球性大國在中小學階段開設二三十種外語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建議我國根據(jù)“一帶一路”戰(zhàn)略和大國外交的需要,制定多語種的中小學外語教育政策,在現(xiàn)有的俄語、日語之外,增加其他小語種,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官方語言,讓學生通過第一外語必修或選修、第二外語必修或選修的方式學習。在中小學開設更多語種的外語教育的同時,還要在各級升學考試中予以政策調整,鼓勵學生學習英語以外的語種。
我國基礎教育不僅要制定多語種的外語教育政策,培養(yǎng)更多、更高水平的小語種人才,而且要參與中國語言文化的推廣和傳播。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是我國適應世界各國(地區(qū))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而在國外設立的漢語言文化推廣機構,中小學在孔子學院特別是孔子課堂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我國一些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小學應該積極參與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建設,通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孔子課堂,參與漢語教育、漢語教師和漢語教學志愿者培訓、漢語水平考試、漢語教材編寫出版等活動,在外國中小學推廣漢語和普及中國文化,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文化交流合作。
探討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必然帶來我國與沿線國家人口(包括基礎教育階段適齡人口)流動的增加,這就必然要增加國際學校的數(shù)量。所謂國際學校是指為外國僑民提供用其母語進行教育教學的學校,國際學校采用外國僑民母國的教育制度、課程設置和教材。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際學校既包括在中國辦的服務于外國僑民的國際學校,也包括在國外辦的服務于中國僑民的國際學校。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僑民到中國工作,有些人把子女送到我國的普通中小學就讀,但有些人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希望其子女按照其母國教育體系接受教育,于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重慶等地都設有國際學校。這些國際學校多數(shù)是面向英語國家僑民的國際學校,也有少數(shù)面向其他國家僑民的國際學校。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推進和外國僑民的增加,不但國際學校會在數(shù)量上增加,而且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僑民的國際學校會有更大的需求,如何辦好這些國際學校,是我國基礎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隨著我國越來越多的僑民到外國工作,在國外辦的服務于中國僑民的國際學校也會提上日程,到目前為止,在國外僅存有少數(shù)所謂中國國際學?;蛘咧腥A國際學校。中國國際學校或者中華國際學校與我國中小學或者教育集團的海外辦學不同,這些學校可能也會學習當?shù)氐恼Z言和文化,以便學生適應當?shù)氐纳詈臀幕饕捎梦覈慕逃贫?、課程設置和教材為以后學生回國繼續(xù)接受教育或參加國內考試做準備。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推進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國僑民的增加,我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把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興辦中國國際學校提到議事日程,國內一些中小學應該在課程開發(fā)、師資隊伍、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目前,國內有少量服務僑民的國際學校,一些中小學辦的國際部、國際班主要是服務少數(shù)以國際升學為目的的本土學生,但我國中小學辦的絕大多數(shù)國際部、國際班與面向大多數(shù)學生的本部、普通班是分離的,國際部、國際班的蓬勃發(fā)展并沒有給我國基礎教育人才培養(yǎng)帶來實質性的國際化。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推進,我國中小學教育必須增強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國際維度,推進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國際意識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積極參與人才培養(yǎng)培訓國際合作,推進沿線各國教育互學互鑒
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絲綢之路”合作辦學推進計劃、“絲綢之路”師資培訓推進計劃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人才培養(yǎng)培訓合作的主要行動策略。雖然高等學校是這些計劃的主體,但中小學仍然大有可為。
從國際教育發(fā)展趨勢看,留學生教育無疑是發(fā)展最快的一個領域,而且呈現(xiàn)出留學生低齡化趨勢。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和“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的實施,將會有更多國家的中小學生到我國中小學留學,我國一些高水平、有特色、條件好的中小學應該做好接納外國留學生的準備,開發(fā)一些適合國際留學生的項目和課程,并做好相應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同時,隨著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的深入,會產(chǎn)生更多的與這些國家相關的人才需求,我國中小學生和畢業(yè)生也會有更多的人到這些國家去留學。面對全新的教育需求,我國中小學應該對此做好準備。
在“絲綢之路”合作辦學推進計劃的推動下,我國一批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和職業(yè)院校會走出國門,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合作辦學。實際上,與高等學校和職業(yè)院校相比,我國基礎教育在國際上享有更高的聲譽,也會有加強基礎教育合作辦學的需求。我國政府應該支持一些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小學走出去,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分?;蛘吆献鏖_發(fā)教學資源和項目。
在“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中,我國將把實施“絲綢之路”師資培訓推進計劃作為一個重要抓手。鑒于高等學校與中小學合作培養(yǎng)培訓教師是國際教師教育的基本經(jīng)驗,一些高水平、有特色、條件好的中小學必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小學校長和管理人員培訓方面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把我國中小學的優(yōu)質教育模式、教學方法介紹和推廣到沿線國家,將我國優(yōu)質教學儀器設備、教材課件和整體教學解決方案輸出到沿線國家。
我國中小學積極參與人才培養(yǎng)培訓國際合作的過程,也是推進我國與沿線各國教育互學互鑒的過程。我國中小學一方面要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絲綢之路”合作辦學推進計劃、“絲綢之路”師資培訓推進計劃等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在與沿線各國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借鑒、學習其先進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做到互學互鑒,共同發(fā)展。
積極參與國際教育援助,擴大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
“絲綢之路”教育援助計劃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核心內容之一。該計劃要求發(fā)揮教育援助在“南南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對沿線國家尤其是最不發(fā)達國家的支持力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我國基礎教育,無疑應該在對沿線國家的教育援助中發(fā)揮作用。我國基礎教育質量高的地區(qū)和一些高水平、有特色、條件好的中小學,應該積極參與中國教育培訓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設,積極參與沿線國家教育改進方案和學校改進計劃的制訂,積極參與沿線國家教師、校長和管理人員的培養(yǎng)培訓,積極開展優(yōu)質教學儀器設備、整體教學方案、配套師資培訓一體化援助,選派教學能力卓越同時又具有較強沿線國家語言能力的教師到沿線國家中小學執(zhí)教。
以上如何發(fā)揮基礎教育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作用的思路和建議都是在一般意義上而言的。由于我國不同地區(qū)基礎教育、不同類型和層次中小學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和基礎教育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任何思路和建議都必須與涉及的國家、地區(qū)、學校的具體情況有效對接。只有這樣,我國與沿線國家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育合作交流的目的,才能真正做到互知互信、互幫互助、互學互鑒、共同發(fā)展,才能真正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