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杰
摘要:古詩詞自身具備內(nèi)容含蓄、語言凝練、表達巧妙、文句變形且語義跳躍等特征,而這些特征也使得其并不像白話那樣淺顯易懂。
關(guān)鍵詞:問題;積累;策略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所存問題
(一)興趣較低,閱讀面也較為狹窄,同時積累量也相對比較少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被動記誦的狀態(tài),在知識的遷移上容易受到約束和限制,缺乏一種宏觀審讀,也就更談不上個性悟讀或者審美解讀,最終造成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上非常的茫然,一切為了考試而學習,未真正領(lǐng)悟到古詩詞所蘊含的各種藝術(shù)美,自然而然其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教學策略過于單一和形式化
對于大部分古詩詞而言,并不是簡單地通過文句的挖掘就可明白其內(nèi)在所蘊含的意義,而這無疑也為學生學習古詩詞加大了難度。據(jù)調(diào)查資料顯示,目前在我國高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仍舊采用的是一種“填鴨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古詩詞自身語言所具備的靈活氣韻得不到展現(xiàn),使其審美趣味逐漸下降,最終使學生創(chuàng)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響、限制,造成其教學質(zhì)量低下。
二、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策略
(一)反復誦讀、激發(fā)想象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韓愈在《進學解》中也寫道:“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由此可見,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來。同時,我們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發(fā)情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這樣,作者就把我們的精神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二)走近詩歌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切入,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的內(nèi)在情感與分析鑒賞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切入點找準了,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同時還可以使課堂教學別致生動。我們可以從形象翻譯詩歌入手,引導學生感知詩歌內(nèi)容。比如我們在學習朱熹的《觀書有感》時,我們就可以做這樣的形象翻譯: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像一面打開的鏡子,藍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閑自在地來回走動。它怎么會這樣清澈?因為發(fā)源處不斷有活水流下來。再把翻譯與題目聯(lián)系起來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意境情感便很明朗了。我們也可以從分析詩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詩歌中的意象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抒發(fā)感情的載體。我們要抓住這些意象,仔細體味,通過聯(lián)想、想象感悟詩詞營造的意境,從而準確“入情”。
比如李清照的詞《聲聲慢》抓住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一系列典型意向來訴說詞人受盡磨難與內(nèi)心煎熬的凄慘心情,傾吐著詞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憤的內(nèi)心感受。如果我們抓住這些意向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對這首詞做深刻而準確的理解了。我們還可以從分析詩歌的某一表達技巧角度切入分析。比如我們學習杜審言的《渡湘江》:“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我們就可以抓住這首詩的對比反襯手法進行深入分析,詩歌前兩句是虛與實的對比、樂與悲的對比,后兩句是人與物的對比。全詩借景抒情,通過對比反襯,變現(xiàn)了濃厚的悲思愁緒。除對比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虛實結(jié)合等都可以作為分析一首詩的切入點。詩詞鑒賞分析的切入角度與方法還有很多,在具體分析時,我們也不能僅僅簡單地套用某一種,而應該綜合并用,盡可能進行全方位的思考與深入。
(三)鑒賞詩歌
鑒賞詩歌是高考考試內(nèi)容的重要一項,因此也備受廣大教師的重視。但我們必須明白,積淀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有鑒賞能力的提高。離開了積淀,鑒賞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高考考試說明中規(guī)定了鑒賞的兩方面內(nèi)容。即一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二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鑒于此,我們在詩歌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
1.詩歌形象。詩歌是依靠形象來表情達意的。有人把這種形象稱為意境。應該說意境是詩歌教學的重點。但在意境分析中,我們一定要避免先入為主的觀念,片面地用教參上的觀點去套原文。而應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去參與、去分析詩歌,詩無達詁,也許學生的分析可能粗淺,但那是學生自己的觀點,應該值得鼓勵。同時在詩歌分析中,教師要教會學生依據(jù)原詩去進行分析,不要空洞分析,同時學會知人論世、辨證地加以分析。
2.語言及表達特色。在詩歌中如果將形象劃歸到內(nèi)容上,那么,語言及表達特色則更多地屬于形式表達。由于學識環(huán)境的影響,每個詩人都會有自己的語言特色和風格,關(guān)于這一點,歷代詩歌評論家都有杰出的評價,教參上也有很多論述。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給學生分析、介紹每位詩人的語言及表達特色,通過鑒賞分析詩歌,使學生加深對語言及表達特色的認識,進而能夠獨立賞析詩歌。
考試不會考課本上現(xiàn)成的知識,但是考的是學生的能力。就古詩教學來講,很少考的是對課本上古詩的賞析,但賞析能力卻來自課內(nèi)。所以我在詩歌教學中,在講到賞析的時候,應讓學生少背教條,而更多地從詩歌本身出發(fā),通過對詩歌本身的分析,養(yǎng)成學生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教學《登高》這首律詩時,古今對它的分析應該說多如牛毛,但我們不可能給學生一一例舉。我認為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去理解它、背誦它。在背誦的基礎(chǔ)上,去分析它的詩歌形象。如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首先要記住它描寫了三種景象,那這三種景象的特點是什么呢?風“急”,仿佛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呼呼的風聲,而這呼呼的風聲又何嘗不是作者內(nèi)心那強烈的不平、滿腔的悲憤,懷才不遇的潦倒心境難以平靜,而天“高”,遼闊的天空和作者個人內(nèi)心形成了鮮明的反照,猿“嘯哀”,猿的哀鳴和作者的不平不是恰相呼應嗎?分析形象,就是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本身進行分析,而不是根據(jù)教參去分析,教參是參考,而不是教條。我們只有掌握了這一點,才能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3.思想內(nèi)容和觀點態(tài)度。這一考點的考查,關(guān)鍵是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而談到對詩歌的理解,首先是對詩歌本身的理解,其次是對詩歌寫作背景的理解,還有對詩人身世的了解,這正是古人常講的“知人論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