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
數學語言作為一種科學語言,在學生數學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說數學是裝載知識的船,那么數學語言就是水,水積得越深托起的船就越大。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依附數學語言。因此,加強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對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提高解題能力有很大幫助,作為教師,應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
一、營造運用語言的環(huán)境,拓展數學語言學習的領域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育的講臺上,學生處于“演員”的位置,老師就成為數學練習的“導演”;在數學語言進行引導的體育場上,學生就應該是“運動員”,對應的,老師在這之中起到了“教練員”的作用。數學老師應該以“教學是為了孩子”這一觀點進行開展語言教學的課程,充分探究數學教材中數學語言的應用,幫助學生把自己的思想大膽表述出來。為了提高孩子們的語言技巧,增加鍛煉機會,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自己的想法,敢說,會說,愛說,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授課。例如讓學生進行復述原題目,進行小組討論,同桌互相講解等方法,從而使學生之間可以交流思想,也可以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和思維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要著重調動學生們的各種感官,將眼、耳、口、腦、心結合在一起。在對于數學概念及公式的講解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分析、運用、理解等方法進行自我總結,并進行試題的練習。在幾何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具體直觀的事例進行演變與操作,利用數學語言對其進行講解,讓學生們可以直觀感受數學及語言結合的魅力,從而調動學生對于數學和語言學習的熱情,幫助提高成績及語言表達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以多種方式說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數學。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感覺思維超過形象思維,說話訓練必須重視形象的感染。數學課上的插圖生動活潑,富有童趣,正是培養(yǎng)語言完整性的好材料。如,在教學《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我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說說圖中有什么,孩子們會說:“有花”“有草”“有小朋友在澆水”。說得很全面,但對于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這樣雜亂無章的表達是不夠的,所以我提問:“原來有幾人在澆花,又來了幾人?現在一共有幾人?小組先討論,說給你的小伙伴聽聽,看誰說得最清楚?!睅椭鷮W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出:原來有3人在澆花,又來了2個,現在一共有5人。每個小組都派一位代表說一說。這里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情境中發(fā)現并且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讓多數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讓學困生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樹立了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小組討論,為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
小組討論是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學生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復合應用題“學校舉行歌詠比賽,三年級參加24人,比四年級少16人,五年級參加的比三、四年級的總數多5人,五年級參加多少人?”時,我先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1)題目中直接告訴我們哪個年級的人數?(2)要求是哪個年級的人數?它與誰有關系?(3)題目中關鍵是先求出哪個年級的人數?求四年級人數時容易犯什么錯誤?然后根據題目要求讓全體學生說,先說給同位聽,并互相糾正語言中的毛病,再說給全班同學聽,并要求學生用語言表達時要有條理,說清楚,這樣大家的積極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在說到求四年級人數易犯哪些錯誤時,我又提出:遇到類似“比四年級少16人”這樣的語句敘述時,應如何理解才可避免錯誤?學生的積極性更高了,大家都能說出:首先要弄清誰比四年級少16人,四年級比三年級人數怎樣,待問題解決后,我又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下課思考:根據這個題目的條件,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怎么解答?用這樣的方法來拓寬學生思路,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四、巧用學具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新課改新教材強調了學生要能夠運用學具,通過學具的運用,有利于啟發(fā)學生們動手操作的能力。新課程下的新教材就突出了這一特點。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操作,并能讓學生在教學操作過程中把思維用他們的語言表達出來。在教學中,學生遇到有余數除法的習題時,應讓他們都動手進行操作一下,然后教師再去引導學生把操作的過程用語言表述出來,再讓學生去進行有余數的除法訓練。這樣會使學生對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有比較直觀的認識。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時,我首先讓每個學生在課前準備好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讓學生說出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底乘以高。緊接著我再問:“如果求三角形面積該怎樣求?”這時,學生通過觀察很快看出:三角形面積正好等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三角形面積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會讓學生對這樣的題型掌握起來非常容易,這樣他們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了,學得更加輕松,同時也調動了他們的思維的積極性。
五、訓練表達思路,養(yǎng)成良好習慣
所謂思路,就是說思維的過程。課上要給每個學生說自己思路的機會,可以個人獨自小聲說,同桌之間練習說,六人小組互相說,在全班說等等。通過說,學習思維方法。長此訓練,學生就會習慣于陳述思路。如在應用題教學中,堅持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說清題意,表述數量關系、解題思路,按運算意義口述列式根據、解題程序和解題方法。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滄海號捕魚船五月份捕魚2400噸,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六月份捕魚多少噸?訓練學生用數學語言有序地說出解題思路:由關鍵句“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可知道是把五月份捕魚量當作“1”,六月份捕魚的噸數就相當于五月份的(1+1/4),要求六月份捕魚多少噸,就是求2400噸的(1+1/4)是多少,可根據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式為2400×(1+1/4)。又如教學復合應用題時,要學生說出解題程序,說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通過口述解題思路和解題程序,可以直接了解學生審題和理解題意的能力,便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調節(jié)自己的教學。
六、教學語言要激勵,引領前行
激勵是激發(fā)和鼓勵,是通過某種刺激因素,激發(fā)人的動機,誘導人的行為,挖掘潛能,發(fā)揮內在潛力,從而努力實現既定目標的一種心理過程。堅持在每一節(jié)課上,每一次討論、講解題目時,運用規(guī)范的數學術語。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激勵,培養(yǎng)學生運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的能力,對學生進行運用數學語言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解題思路、精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引領學生思維前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在新課標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解惑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教師要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對學生進行情感激勵,用真摯的感情感染學生,與學生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優(yōu)化教學效果。那么,怎樣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多應用數學語言呢?教師要起引領、示范的作用,學生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會在課堂上嘗試運用數學語言。可能剛開始時,學生的數學語言應用得不是很規(guī)范,但是,只要學生用了,就是進步,就要表揚他們,鼓勵他們,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對于學生出現的思維障礙,教師要用恰當的語言進行點撥,學生就知道該怎樣做了。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jié)撃?,都有自己的愛好、特長,都有積極向上的要求,因此我們要善于用慧眼發(fā)現他們的稟賦和特長,這對順利開展教學有益,對每個學生的發(fā)展也都大有益處。
總之,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點,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訓練,要鼓勵、指導學生發(fā)表見解,并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并盡量多地重視學生說的質量,使之與學生發(fā)現數學問題,分析解決問題,提高數學能力相輔相成。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東辛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