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
一、我校一年級孩子閱讀習慣存在問題及分析
1.一年級孩子出聲朗讀的良好閱讀習慣缺失
孩子由于閱讀能力沒有形成,出聲朗讀方法還不會,句子或段落呈現(xiàn)出來后,首先指導學生讀準音,著重強調(diào)兒化音、輕音、平舌音和翹舌音及前鼻音和翹舌音和剛出現(xiàn)的生字;然后指導朗讀技巧,正確處理停頓、重音、語調(diào)、快、慢;再就是引導他們身臨其境,在眼前出現(xiàn)畫面,把感情流露出來,有感情朗讀。
2.一年級孩子親子助讀的良好閱讀習慣缺失
我校地處農(nóng)村,很多學生為留守學生,家長外出打工,家中只靠年老的爺爺奶奶照顧,他們無暇也無力輔導孩子學習。許多家長意識上有偏差,認為孩子讀課本就已很吃力,哪有精力讀課外書,一味教導孩子讀書就是多讀課文,甚至有家長認為,課外書是“閑書”。即使有在家的農(nóng)村家長,自身素質(zhì)也很低,平時很少有閱讀行為,也沒有親子閱讀的動力。
3.一年級孩子精彩語句摘背的良好閱讀習慣缺失
由于種種原因,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優(yōu)秀的閱讀品質(zhì)。課余時間,學生大多被說話、打鬧、玩小動作等事情占用,即使偶爾讀書也只是蜻蜓點水,一翻而過,留不下深刻印象,感受不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孩子們的閱讀水平很低,對于文字閱讀感到非常困難,精彩語句摘背的良好閱讀習慣缺失。
4.一年級孩子學伴討論的良好閱讀習慣缺失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們的閱讀課比較零星,沒有規(guī)模的閱讀課,學生更談不上“學伴討論”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了。孩子其實是多么喜歡呀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
5.一年級孩子圈點勾畫的良好閱讀習慣缺失
我們老師在課堂的語文書閱讀課上,經(jīng)常進行“圈點勾畫”式閱讀方法,但是卻很少將這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遷移到孩子們的課外閱讀上,以至于孩子從未用過一次,丟失了一生受用的優(yōu)秀閱讀方法及習慣,實在是可惜。
二、培養(yǎng)一年級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案例研究策略
1.家校結(jié)合培養(yǎng)一年級孩子出聲朗讀的良好閱讀習慣的案例研究
兒童的閱讀是從趣味開始的,孩子一旦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就會千方百計地去閱讀,他們會將閱讀伸向各個方面。
(1)讀得正確、流利:要求讀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讀、破讀外,還要求讀時在聲母、韻母、聲調(diào)、輕聲、兒化、音變以及語句的表達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話語音的規(guī)范。
(2)讀出自己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孩子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經(jīng)歷來表達自己對語言材料初步的敏感度。
(3)讀出作品的意蘊:只有透徹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準確地掌握作品的情調(diào)與節(jié)奏,正確地傳遞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方法,如圖片、多媒體視頻、資料鏈接、背景介紹等深入淺出的故事化語言,將孩子帶到文字的內(nèi)容及情感境界,讓作品的意蘊自然生成。
(4)把握讀的技巧:掌握呼吸、發(fā)音、吐字、停頓、重音、語速、語調(diào)的應用方法,給學生以正確的示范,學生模仿力很強,出于教師口,入于學生耳,了然于學生的心,能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能給學生一種語感直覺,誘發(fā)他們的情感沖動,激發(fā)孩子對讀的熱情。
2.家校結(jié)合培養(yǎng)一年級孩子親子助讀的良好閱讀習慣的案例研究
親子閱讀從來就不是一件立竿見影的事。如果幼兒園階段沒有開始親子閱讀,一年級更要多花時間陪孩子看書,否則,單靠語文課本教的那些字,孩子不僅一年級不會看書,甚至到三年級也不會看書。
九月份,一個孩子的爸爸來辦卡借書。他告訴我,兒子一年級,老師推薦的書全買了,孩子就不看。后來我就鼓勵他從繪本開始親子閱讀,再忙也要把借回去的書至少給孩子讀一遍,才能要求孩子自己翻閱。這個爸爸特別樸實,我們所提出的閱讀指導建議,他會一絲不茍地執(zhí)行。兩三個月后,他就開心地告訴我,孩子現(xiàn)在喜歡看書了,每天不講故事不睡覺?,F(xiàn)在他的孩子已經(jīng)會獨立看簡單的繪本了。
那么,一年級的孩子到底該看那些書呢?看繪本!實在不行,也必須是圖文結(jié)合的書籍,純文字的小說類先別急著讓孩子看,孩子的圖像思維能力在8歲前是最強的,也是發(fā)展最快的一個時期,在此階段應讓孩子多多閱讀繪本,大量的繪本閱讀可堅持到三年級。
至于那些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親子閱讀的孩子,如果孩子仍然要求家長講故事,家長們要配合支持孩子,幼兒園怎么講,一年級也怎么講,不要和別人比較(特別是男生),堅持自己的節(jié)奏,等待孩子的成長。相信孩子,如果一年級這一年堅持下來,絕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自己看簡單的書。這個階段的親子閱讀特別考驗家長,也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經(jīng)常會收到家長的反饋:“老師,你說得對,我們講著講著,還沒到暑假,孩子就會自己看書啦!”
3.家校結(jié)合培養(yǎng)一年級孩子精彩語句摘背的良好閱讀習慣的案例研究
新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diào)應“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就學不好語文。那么語言的積累就必須從大量的課外書中去擴充。從一年級開始就該注重閱讀的積累。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高峰,古詩背誦是很重要的一個板塊,其次積累一些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我讓孩子們準備了一本《摘星星》,把課文中、平時看書時遇到的好詞好句記到這個本子里,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寫,并定期檢查,比一比誰摘的好詞好句多,誰又能把這些內(nèi)容記到自己的腦子里。記得多了,學習材料儲存于大腦,成為學生終身營養(yǎng),構成了語文素養(yǎng)。孩子們在積累語言材料的同時,積累了文化,積累了精神,打好了文學底蘊。
4.家校結(jié)合培養(yǎng)一年級孩子學伴討論的良好閱讀習慣的案例研究
在學校開展的中午真閱讀上,我將問題設計出示在大屏上,讓孩子們學伴討論閱讀。
案例設計一:《愛心樹》
觀察圖畫,回答問題。
你們從圖中看到了什么?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明白了大樹為什么孤寂嗎?大樹又為什么快樂?
男孩長大了,他有很多事要做,他來看大樹是想要一幢房子,你有什么想法?大樹看到男孩快樂嗎?為什么?沒有了枝葉的大樹呢?為什么?
小男孩童年時和長大后,對待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說說你對小男孩的看法。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愛心樹像誰?生活中,誰又像愛心樹一樣?
案例設計二:《小魔怪要上學》
《小魔怪要上學》講的是有個心地善良的小魔怪,他從來不吃人。但是,他的爸爸媽媽最喜歡吃人。爸爸媽媽從來不陪小魔怪玩游戲,也從來不給他講故事。小魔怪老是把自己關在屋里,一會兒大叫,一會兒吵鬧,一會兒跺腳。一天,小魔怪撿到一本書,書里有漂亮的插圖,還有一些小小的、黑黑的符號。晚上,小魔怪拿著手電筒,躲在被窩里,仔仔細細地把這些符號看了一遍又一遍,可是小魔怪讀不懂書上寫了什么。于是,小魔怪要去上學,不讓他上學他就不吃飯。魔怪爸爸只好送小魔怪去上學了。
學伴討論:
(1)書中講了一件什么事?
(2)小魔怪上學之前是什么樣,上學之后又是什么樣了?
(3)小魔怪的爸爸媽媽有什么變化?
(4)為什么會有變化,因為什么。
5.家校結(jié)合培養(yǎng)一年級孩子圈點勾畫的良好閱讀習慣的案例研究
學生在閱讀時,文中的生僻字、關鍵詞、中心句、重點段、佳言妙語、格言警句都可以圈點勾畫,重點標出,進行評點,總之,書頁的空白處隨手都可以寫上見解、疑惑、簡評、閱讀心得等。要指導學生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符號體系,并形成自己的使用習慣。比如,在讀課文時,引導學生用橫線標出重點句,用雙線標出中心句,用波浪線標出精彩句,用點號標明生字詞,用問號標明疑問處,用感嘆號標明重要之處,還可以用三角形、圓圈、方框、米字等符號標出需要標注的地方??傊寣W生形成一套自己常用的簡便易行的符號系統(tǒng),這樣可以突出重點,方便理解,便于記憶。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寫批注,把自己每次閱讀時的所思所感,點滴心得,及時記下,這樣就可以把每次閱讀中獲得的不同感悟積累起來,升華自己的認識。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強化,學生就會形成邊閱讀、邊思索、邊勾畫、邊書寫的好習慣,學會手腦并用,專心致志,能夠真正走進作品,讀透文章,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見,這對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批判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是有極大意義的。
教學案例:《新學堂歌》讀到不認識的字就引導學生用圓圈圈出;特別好的生動的句子就引導學生用波浪線畫下來;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打個“?”,來回數(shù)次練習,學生收獲多多。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蘇光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