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雙 唐韻
隨著信息技術教育,尤其是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踐的快速發(fā)展,從多維角度評價與檢測其教學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分析課堂教學目標評價與檢測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本研究注重從三維教學目標選擇評價與檢測的內容、評價與檢測的方法,以及確立評價與檢測的標準,旨在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學目標進行評價與檢測起到一定指導作用。
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目標設計的有效性,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不斷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對教學目標進行評價與檢測。“檢測”是指運用一定的評價工具,對學生的認知過程和結果進行檢驗或測量,評價一堂課的教學質量。本研究旨在對課堂教學目標評價與檢測的一般方法進行分析,從三維角度來探究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目標評價與檢測的方法,以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學目標進行評價與檢測。
一、課堂教學目標評價與檢測的一般方法
1.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實施課堂教學目標前的一種前饋,是指在學期開始或單元教學開始時,對學生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進行的評價。教師在教學前可以運用查閱學生學習檔案,或向班主任和學生個別了解、訪談、測試等方法來診斷學生認知和情感領域存在的問題,這就是進行診斷性評價。教師在進行診斷性評價之后,可以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例如,入學后的思想教育,抓好課前的預習等,這些都是情感和認知前提的補償措施。
2.形成性評價
在教學進程中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發(fā)展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被稱為形成性評價。它以反饋——矯正為核心,是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獲取的反饋信息,對照最初用以實施的教學計劃來進行相應的評價與矯正,不僅可以用來檢查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還可以對教學過程進行調節(jié)。它有課堂級形成性評價、單元級形成性評價、學段級形成性評價三個層次。
3.總結性評價
與形成性評價不同,總結性評價的目的是了解教學活動的最終效果。例如,學期期末進行的考試或考核就是這類評價。它對照預期的教學目標對評價結果進行全面的分析,以便教師對沒有達標的學生采取矯正措施,爭取使這部分學生達標。
二、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目標的評價與檢測方法標準
由于智能本身就是多維的,我們不能只從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這一個方面來考查學生課堂的學習情況,因此,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也需要是多維的,學生在這樣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才能夠通過課堂學習多角度地發(fā)展智能。
1.從三維教學目標選擇評價與檢測的內容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教師在設計當堂檢測的內容與形式時,要全面考慮的三維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教師一定要關注那些更有價值但難以檢測的內容,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當堂檢測的評價、指導、促進功能。從三維教學目標的具體內容可以建立多元化的測評系統(tǒng),分別是形成性評價、階段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綜合三維教學目標,首先,對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課堂評價,在課堂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端正程度、學習方法的優(yōu)良以及學習效果的高低來進行測評;接著,在信息技術課堂可以對學生制作的成果進行展示,從成果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效果;然后,從知識與技能維度選擇,可以對學生進行單元測驗,從單元測驗的結果可以測評出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實際應用能力的高低;最后,就是對學生的作品集進行測評了,依據一段時間學生的作品以及完成的效果,可以看出學習的條件,學習的過程,檢測老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掌握程度。階段性評價包括期中、期末考試以及學期綜合評定,通過階段性的測評,檢測學生知識與技能以及學習效果。總結性評價在學生學段結束時進行,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效。以上就是從三維教學目標出發(fā),選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測評內容。
2.從三維教學目標確立評價與檢測的標準
評價與檢測教學設計是否有效,我們通常認為這取決于是否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關乎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從布盧姆的認知目標分類學和三維教學目標的整體度出發(fā),確立一堂信息技術課評價與檢測的標準,可以從對三維教學目標設計的評價、對達成三維教學目標過程的評價、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三個方面人手。在對過程進行評價時,評價著重于課堂任務的設計與使用,從教與學兩個層面的表現(xiàn)來獲得目標達成程度的評價證據。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教師可以用體現(xiàn)教學目標的試題對學生進行檢測,從而了解教學目標達成的情況。
本評價標準體系對有效課堂教學的起始、過程、結果進行全面評價,力求準確客觀地反映教學設計的質量。對頗多資料的融合,確定了以下評價與檢測的標準。如表所示
以上標準的權重分別是定標(20)分、達標(10)分、檢標30分,總分60分,根據教學設計達成度相應扣分,使評價量表的操作性加強,使測評更客觀公正。
三、三維教學目標選擇評價與檢測的方法
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品創(chuàng)作和綜合應用是信息技術評價方法體系四個主要的方面。教師在測評過程的不同階段,要根據不同的要求和重點選擇合適的測評方法。
概念測評法:學習信息技術應該識記理解相關的基本概念。該測評主要采用的是客觀題題庫測評的方式,即題目是按照學習階段來進行分類的,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不同的分類測評。當題庫中題量不斷增大時,這種方式可采用網上測試的形式,一方面能使不同測試中試題的重復率低,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體現(xiàn)測評過程的客觀性、結果的準確性,以確保有效地達到目的。
基本技能測評法:這種方法是對學生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術熟練程度進行評價。其重點是在實際操作時要求學生操作熟練,既要保證操作的正確和可行,還要保證效率高且錯誤少。因此,在測評中要用一個測評過程反映出學生操作能力的提高程度,以此來激勵學生。
創(chuàng)作能力測評法:這種方法旨在評估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信息技術學科重點培養(yǎng)的目標之一就是創(chuàng)作能力。在測評時可以隨著學習不同的工具軟件分別進行測評。例如,學習如何使用畫圖軟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上機自己創(chuàng)作一幅心中的美景,可搭配優(yōu)美文字。實踐中,學生們的作品多種多樣,有的采用文字下面配有底圖的方式,有的作品卻意味深長。這也正是信息技術教育中多元化的教育思想,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在掌握知識與技能之后應用它去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
綜合應用能力測評法:這種測評法重點檢測的是學生主動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教師教完運用word文檔學習連環(huán)畫的制作方法后,可以通過要求學生用自制的連環(huán)畫,在全班就自己的故事主題進行演說的方式來進行測評。需要注意的是,測評是對學生的整個講解過程進行評定,學生的作品僅僅是作為演說的工具。在測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們評價標準,并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講,按照評價標準為講演者打分,這樣一來,在評分的過程中也可以吸取其他同學的優(yōu)點,它要兼顧教與學兩個方面,因為兩者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同時,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全面信息能力評價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評價的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創(chuàng)新能力。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