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戴冠青
美食書寫中的生命情懷——讀美籍華文女作家周芬娜《人生真滋味》
福建 戴冠青
2016年12月9日—10日,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在北京舉辦,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近二百位海外作家、評論家參加了這一盛會,本刊主編張勇耀參會并發(fā)言?!睹餍蕾p》一直以來就非常關注并努力推動海外華文文學的寫作與研究,目前已逐漸成為海外華文寫作者和研究者所倚重的發(fā)聲平臺。本次大會后,這種局面將得到進一步的拓展,我們也會致力于打通海內(nèi)外文學的邊界,力求讓更多用華文構(gòu)筑文學世界的海外作家被國內(nèi)讀者所了解,而他們成功的寫作經(jīng)驗,也能被國內(nèi)的寫作者、研究者所借鑒。本期推出三位旅美華文女作家周芬娜、張鳳、虔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推薦虔謙的施瑋也是一位旅美作家。向她們致敬,也向致力于推動海外華文文學繁榮的國內(nèi)文學研究者致敬。
——編者
美籍華文女作家周芬娜以美食記憶為線索,將豐富的生活閱歷、人生體驗外化于可感的美食書寫中,給讀者帶來了獨特的審美體驗。相比其他美食寫作,周芬娜在作品中寄予了更多的深情,她不光敘寫了美食,也表現(xiàn)出了深沉的家國情懷、溫暖的人生追求、獨特的審美趣味等百般滋味。通過充滿深情的美食書寫,周芬娜傳遞出了一種海外華人熱愛生活、心系家國的生命訴求,在帶給我們審美品位的同時,也帶來心靈的感動和啟迪。
周芬娜 美食書寫 家國情懷 生命追求 審美趣味
周芬娜是美籍華文女作家,曾擔任過“海外華文文學女作家協(xié)會”第九任會長。她著作頗豐,其中以散文隨筆寫作為主,重要代表作有《繞著地球吃》 《春之東京小旅行》 《飲饌中國》 《品味傳奇》《新上海美食紀行》 《帶著舌頭去旅行》 《人生真滋味:記憶中的美味與情懷》 《絲路》 《云南》 《舊金山》等。這些散文隨筆大多以美食書寫為主,在作品中她以美食記憶為線索,將豐富的生活閱歷、人生體驗外化于可感的美食書寫中,給讀者帶來了獨特的審美體驗,其中所透露出的家國情懷、生命追求和審美趣味深沉獨特而耐人尋味。本文試圖以美食隨筆集《人生真滋味:記憶中的美味與情懷》為例來探討周芬娜美食書寫的獨特內(nèi)涵和審美取向。
在周芬娜的美食隨筆集《人生真滋味》里,女作家通過一個個生活故事和美食品味追憶親人故友,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故土的眷念、對家人的牽掛、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其中所傳達的生命訴求和審美取向,深沉而厚重。相比其他美食寫作,周芬娜在作品中寄予了更多的深情,其中既有深沉的家國情懷,也有溫暖的人生追求和獨特的審美趣味。通過充滿深情的美食書寫,女作家傳遞出了一種海外華人熱愛生活、心系家國的生命訴求,在帶給我們審美品味的同時,也帶來心靈的感動。
在美食書寫中寄托家國情懷可以說是《人生真滋味》的一個重要特征。書中許多對美食制作的書寫,看似不經(jīng)意的如實描述,其實蘊涵了女作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厚感情。在《月桃粽與野姜粽》一文中寫自己包粽子不會包,不是包得葉斷米漏,就是形狀不周正,拿不出去;寫父母來美國看她,知道她對粽子的熱愛,特地從臺灣帶來粽葉、糯米和其他食材,在家里仔仔細細地包粽子,溫柔得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其中對小祖母制作粽子的過程有這樣一段描述:
她細細地將五花豬肉、香菇、魷魚切絲,以蔥油酥爆香,混炒成香噴噴的粽餡,有時還放咸蛋黃,一起包在混入花生的長糯里,裹入發(fā)軟的月桃葉中,包出一顆顆玲瓏的粽子,然后十個一串地放在大鍋里,大火煮熟,掛在通風處放冷。
在這一段描述里,我們看到了一個賢惠能干的小祖母形象,其中蘊含著她從廚房中建立起的在作者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者對她的尊敬。小祖母制作的是外鄉(xiāng)人很少見的月桃粽,而月桃粽正是她的故鄉(xiāng)臺灣屏東的特產(chǎn),由此也可以清晰地觸摸到作家對于故鄉(xiāng)的情感,對于家鄉(xiāng)美食的深沉眷念。而端午結(jié)粽又是中華民族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tǒng)習俗,所以作家以粽子這一美食來寄托她的家國念想,間接地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懷,粽子其實已經(jīng)成了這種故土情結(jié)的象征物。在周芬娜的書寫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相比海外風味,周芬娜更認同祖國美食,特別是對寓意團圓的除夕年菜更是念念不忘。在《小祖母的年菜》一文中她是如此描述灌香腸的:
她在半肥半瘦的豬肉里加點醬油,加點糖,加點五香粉,然后她在撐開腸衣,將鮮紅的肉餡慢慢灌進去,灌滿后打個死結(jié),再一條條地掛在屋檐下風干,風一吹進來迎風招展,紅紅火火的,揭開了過年的序幕。
灌香腸是中國人家庭過年常做的傳統(tǒng)美食,同年糕一樣,象征團圓幸福。而且,她不僅敘寫中國年菜的制作花樣之多,還敘寫了不同地域年菜的不同口味,說明飲食差異既是環(huán)境所別,也是地域的生活習慣所致。作家常年定居國外,年味較淡,思念家鄉(xiāng)的味道愈發(fā)心切。因此,與其說在國外欠缺的是年味,不如說欠缺的是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在這里,作家對年菜制作花樣和口味的細致描繪,不僅渲染了故鄉(xiāng)濃濃的年味,也傳達出作家對中國過年氛圍的熱切期盼。由此可見,作家寫包粽子,寫準備年菜,其實是在懷念小祖母,懷念媽媽,懷念她們做過的飯菜和粽子的美味,其中所透露的家國情懷可觸可摸,蘊藉而深沉。
周芬娜的美食書寫還蘊涵著她美好溫暖的生命訴求。在《媽媽的拿手菜》《小祖母的年菜》《父親之味》《外祖父的傳奇》等篇章中,作家寫賢惠的母親給孩子做照燒烤豬肉,寫能干的小祖母給一家人準備了一桌年菜,寫味蕾精準的父親帶一家人去吃的夜宵,寫讓人崇敬的外祖父狩獵帶來的野味。許多美食記憶儲存了幸福的味道,灌注著滿滿的愛和濃濃的親情。例如,因為她的老家在臺灣屏東,冬天溫暖清涼,她的媽媽喜歡在這個季節(jié)做油炸牛蒡天婦羅,涼拌馬鈴薯沙拉。在《媽媽的拿手菜》里有這樣一段描寫:
幾乎所有的魚蝦蔬果,都可以拿來炸天婦羅,媽媽認為牛蒡有種特殊的清香,牛蒡天婦羅的滋味不是其他蔬果比得上的,細長灰白的牛蒡從地底下挖出來,皮上總沾著許多泥土,她好整以暇地將牛蒡洗涮干凈,削皮切絲,蘸粉油炸,在油鍋前忙得滿頭大汗,卻樂在其中。
這是專屬于媽媽和她的孩子們的美食記憶,也是幸福與快樂的味道,看得出女作家在努力呈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讓人倍覺溫暖。雖然其中也蘊含著淡淡的憂傷,因為《人生真滋味》出版的時候,疼愛她的小祖母、外祖父都去世了,母親不久后也去世了,作品中許多關于幸福的描寫,都已成為過去時,但這更引發(fā)了她對親情的追憶和對親人帶給她的幸福的憶念,因而字里行間也充溢了對于美好溫暖的更深切的生命訴求,讓人分外感動和向往。
追求生活的品味和獨特的審美趣味也是周芬娜美食書寫的重要特征。在她的美食書寫中,我們看到她注重生活的品質(zhì),追求飲食的氛圍,講究飲食的器皿、風味乃至文化背景。她會在文中細述不同顏色的濃縮咖啡膠囊的不同風味:褐黑色的是意大利風情,香檳色的是哥倫比亞風情,金黃色的是巴西風情。也會透露制作鮮花美食的訣竅:新鮮的金蓮花可以拌沙拉食用,也可以當調(diào)味品、入藥、泡茶,還可以做金蓮葉美乃滋、煮湯,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相融相依。她還在每篇散文中都配上精美的圖片,圖文并茂地講述動情的美食故事,讓讀者感同身受,身歷其境,得到共鳴。她追求生活情趣,把日常生活過成了詩,追求詩意和精致,她寫道:“每一個清晨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一杯杯滋味各異的濃縮咖啡,為我揭開了四季清晨的序幕:金黃的深秋,蕭瑟的寒冬,鵝黃的早春,濃綠的夏日,都有了不同的風景……”由此可以捕捉到女作家精致高雅的生活態(tài)度。她還注重味蕾與嗅蕾的雙重感受和體驗,在這種感受和體驗中傳達自己力求完美的審美追求。在《咖啡與香水》一文中,她寫道:“世界上最幸福的兩件事:在女人的香水中睡去,在咖啡的香味中醒來。這兩種美妙芳香的濃縮液體,刺激著不同的感官,令人靈感勃發(fā)……”正因為對咖啡的厚愛,她還常常把生活品味的追求富于咖啡的品嘗之中,從中品出 “咖啡男孩”的故事,品出既苦澀又甜蜜的日本街頭飲食的味道,品出幸福的感覺,在懷舊的情懷中書寫生活的情趣,由此不難把握到作家美食書寫中的審美趣味及其獨特的生命追求。
周芬娜熱衷于中國的美食書寫,這與她熱愛生活、心系家國的生命追求是分不開的。她生在臺灣屏東,去臺北求學,有美國的留學經(jīng)驗,后又留在國外工作,近年來她又經(jīng)?;貒糜巍_@使她有機會遍嘗家常菜、屏東菜等各式各樣的正宗臺灣美食、各種外國風味以及博大精深的神州美食,感受到中西美食的不同風格和差異。豐富的多地生活經(jīng)驗同樣豐富了她的味蕾,也豐富了她的美食體驗,激發(fā)了她通過美食書寫來傳達自己人生感悟的愿望。特別是長居國外對西餐的不適應和排斥使她越發(fā)懷念家鄉(xiāng)的味道,這也促使她去書寫自己的美食記憶,來宣泄自己的家國念想,消解自己味蕾缺失的苦悶?!叭嗽谟蛲猓囟ǖ慕?jīng)驗對于這些華文作家來說是融入心靈的”,可以說,通過美食記憶來傳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中國美食的深情呼喚是周芬娜美食書寫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親人和故土家園的牽掛和憶念則是久居異國他鄉(xiāng)的女作家書寫家鄉(xiāng)美食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在周芬娜的美食書寫中,常會流露這樣的情感:寫母親,必然與母親有關的美食制作聯(lián)系在一起;寫小祖母,必然與小祖母生前的美味制作聯(lián)系在一起;寫父親,同樣與父親有關的美食故事相關。這三個人對她的一生都有著重要影響,思念著家鄉(xiāng)的美味,實際是在懷念自己的親人:那顆月桃粽承載著她對小祖母和媽媽的記憶,那半夜的日式料理配啤酒承載著她對父親的深情,那滿桌的年夜飯又是對家人團圓的殷切期盼。在周芬娜的美食書寫中,隱藏著賢惠的媽媽、慈祥的小祖母、挑剔的爸爸、傳奇的外祖父給予她的深深的愛。這些親人的愛,在她的心中沉淀,她是幸福的人;當小祖母、外祖父、媽媽相繼去世后,她感受到了深深的憂傷和痛惜,她希望通過書寫把生活中的美好分享給讀者,稀釋自己的憂傷和痛惜之情。因此,在美食書寫中,她回憶媽媽的味道,懷念已逝的親情,鉤沉親人的愛,分享童年的幸福,在傳達自己的美食體驗時,也釋放著她對親人、對家國的牽掛和溫暖美好的生命追求,字里行間,一個海外華人女作家深厚感人的親情、鄉(xiāng)情和家國情撲面而來,感人至深。
對中國美食的無限鐘情也是周芬娜書寫家鄉(xiāng)美食的另一原因。女作家熱愛中國美食,她在中國各地游歷,拜訪當?shù)孛斯示?,遍嘗神州美食,深切感受到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這是西餐所不可比擬的。她以祖籍為河南洛陽而自豪,在《洛陽女兒行》一文中她寫道:“難怪我雖土生土長于臺灣,卻總有人以為我是河南人或山東人,在洛陽街上行走,我也??吹揭恍┟寄枯喞c我酷似的當?shù)貗D女,幾度令我激動不已。”在這里,我們不難觸摸到她深沉的故土情結(jié)。她不僅鐘情中國美食,而且對中國美食文化進行了深入探究,在她的筆下,哪怕是各種地方的小點心都有著各自的生命或故事,如《品味傳奇2:大唐風范與民國味兒》一文就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歷史文化饗宴圖,她在其中講述了袁世凱與天津菜、林則徐與福州菜、周恩來與北京烤鴨等動人的名人軼事,讓我們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領略到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內(nèi)涵,把握到一個女作家力圖弘揚中國美食文化的用心。在《人生真滋味》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周芬娜所書寫的美食都是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體驗過也用心品味過的,每一道菜都貫注著她的精神投入和生命認同。在《飲饌中國》的自序中,她介紹說,正宗揚州“紅樓宴”四海皆知,福州聚春園“佛跳墻”名過其實,曲阜“孔府菜”驚喜連連……只有親身品味過,才會比較出這些菜的不同特點。因此,與其說她在書寫美食故事,不如說她是一個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使者。有學者認為:“這種經(jīng)驗并不一定有固定的形式,甚至不必講究任何形式,也能滋生出心靈的長度,于是新移民作家對生命、對生存、對夢想的體味擁有更多層面的深切理解。”可見,美食書寫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式,承載了周芬娜的家國情懷,表現(xiàn)出她對故土家園和親人的牽掛,對中華民族生活的認同,是久居異國的海外華人的人生經(jīng)驗與生命追求的獨特投射。
美食書寫是飲食文化的書面表達形式,當飲食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的標簽,它所具備的功能意義就會由簡單的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升華到了精神層面的追求。由此可見,周芬娜的美食書寫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首先,她給讀者提供了把握家國情懷的獨特視角。作為一個久居異國的海外華人,對故國家園總有一種積淀深厚的鄉(xiāng)愁情結(jié),與其他海外作家不同的是,周芬娜巧妙地把自己的家國情懷融入具體可感的美食書寫中,讓讀者通過舌尖上的感覺,去體會鄉(xiāng)愁的味道和作家深入骨髓的生命守望,真實而親切。在《人生真滋味》中,她試圖通過美食書寫守望有家的幸福,有故鄉(xiāng)的情緣,這種感情賦予具體可感的美食書寫,非常親切溫馨。吃粽子、包粽子等制作家常菜的過程既是對媽媽和小祖母等親人的懷念,也是對難忘的媽媽味道的堅守。而寫媽媽的味道、小祖母的味道其實都是在尋找一份丟失的親情,她們雖然都離開了,可是那親切的獨特的美食手藝,卻成了懷念家人的一種實實在在的方式,它可以懷念流逝的時光,可以紀念至親至愛的親人,還可以帶來心靈的慰藉,釋放自己的鄉(xiāng)愁情結(jié),由此給讀者帶來了獨特的共鳴和由衷的心靈感動。在中國文化里,家庭、故鄉(xiāng)、國家三者是相通的,親情是基于血緣關系的情感,鄉(xiāng)情的基礎又是親情,鄉(xiāng)愁可以升華為家國情懷,所體現(xiàn)出的歸屬感是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民以食為天,美食文化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根源意識,周芬娜通過美食書寫、舌尖上的感覺去守望親情、鄉(xiāng)情和家國情,給讀者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動。
其次,周芬娜也給讀者帶來了獨特的生活品味?!度松孀涛丁分械拿恳黄獔D文并茂的篇章都傳達出女作家自己對各地美食文化的審美判斷和情感訴求,都是自己獨特深入的生活體驗和審美考察的結(jié)晶,都體現(xiàn)出自己鮮明的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追求,真實親切又生動感人。在這些篇章中,讀者可以通過美食書寫把握到女作家所試圖傳達的生活品味和審美趣味,既樸實又精致,雅俗共賞,讓我們領略到了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又溫暖親切,感受到了親人的深愛和親情的可貴,領悟到了人生要用心用情去珍惜的真滋味。因此可以說,周芬娜的美食書寫,既生動演繹了她珍惜親情守望美好的生命訴求和審美追求,也給讀者帶來了獨特的生活品味。
總之,《人生真滋味》是一部書寫一個美籍華文女作家生命情懷的美食隨筆集。周芬娜以美食記憶為線索,將豐富的生活閱歷、人生經(jīng)驗外化于具體可感的美食書寫中,給讀者帶來了獨特的審美體驗,也別具匠心地表現(xiàn)出了女作家深沉的家國情懷、溫暖的生命訴求和獨特的審美趣味,體現(xiàn)出她珍惜親情追求美好生活的審美取向。這一美食書寫與女作家豐富的生活體驗、深沉的家國情緣和對中國美食的無限鐘情是分不開的,她通過充滿深情的美食書寫,傳遞出了一個海外華人女作家熱愛生活、心系家國的生命訴求,在帶給我們審美品味的同時,也帶來心靈的感動和獨特的審美啟迪。
①②③④⑤⑦周芬娜:《人生真滋味:記憶中的美味與情懷》,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版,第160—169頁,第160—169頁,第160—169頁,第160—169頁,第160—169頁,第256頁。
⑥許憶:《舊時光的味道》,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256頁。
⑧林乃燊:《略論中外飲食文化交流》,《海交史研究》1993年第6期。
作 者:
戴冠青,教授,泉州理工學院教授,泉州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已出版文藝學論著《批評的喧嘩》《想象的狂歡》《菩提樹下》《文本解讀與藝術(shù)闡釋》,短篇小說集《夢幻咖啡屋》,散文集《泡茶時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