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 要:本文將從體驗式教學的本質(zhì)特征,中學語文詩歌體驗式教學發(fā)展的必要性出發(fā),重點論述在詩歌體驗式教學過程中,對體驗式詩歌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詩歌 體驗式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082-02
1 中學語文詩歌體驗式教學的理論概況
1.1體驗式教學的內(nèi)涵與特征
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 通過創(chuàng)造實際的或重復經(jīng)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xiàn)或再現(xiàn)、還原教學內(nèi)容, 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gòu)知識、發(fā)展能力、產(chǎn)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以人的生命發(fā)展為依歸,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蘊含著高度的生命價值與意義。它所關心的不僅是人可以經(jīng)由教學而獲得多少知識、認識多少事物,還在于人的生命意義可以經(jīng)由教學而獲得彰顯和擴展。
體驗式教學在早期有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活動中心,經(jīng)驗中心,兒童中心的“新三中心論”體現(xiàn)了體驗式教學內(nèi)涵,還有萊文的社會哲學,以及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上世紀80年代美國人大衛(wèi)·科爾伯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之上提出了體驗學習理論,用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主動實踐(積極嘗試),這四個步驟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huán)。學習者將自己在體驗中的感受和所處的情景結(jié)合起來綜合分析,從中提取精華,形成觀點或抽象概念,然后又用這些新發(fā)展的概念來檢驗行為的積極性并作為行動的指南來指導將來的行為,建立新的目標,主動嘗試及承受新的挑戰(zhàn),從而再產(chǎn)生新的體驗。
體驗式教學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fā)展的過程,它的特點有:(1)體驗式教學具有強調(diào)身體性參與。(2)體驗式教學重視直接經(jīng)驗。(3)體驗式教學是一種團體學習。(4)體驗式教學是一種效果持久的教學方式。
1.2 中學語文詩歌進行體驗式教學的原因
1.2.1 教師思想落后,能力不足
首先,隨著三維目標的確立,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大量的語文教師對于新課標的要求了解不多,在詩歌教學過程中仍是進行教師的領讀分析,學生只是進行筆記,以及機械的背誦,教師們很少采用誦讀指導,點撥引導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法學法,最終導致課堂效率低下,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無法實現(xiàn),學生根本無法獲得詩歌的審美體驗。
1.2.2 應試第一,學科本位
通過觀察近期的詩歌高考題,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高考詩歌大致有實詞虛詞釋義,句子翻譯,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意象分析等四大方面,再加上名句默寫,所以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大多都是根據(jù)這幾個方面進行單純的技巧訓練和機械背誦,忽略了詩歌的美學作用,學生學習詩歌只是單純?yōu)榱丝荚?,只想把詩背過,不用知道其中的內(nèi)涵,詩歌教學單純的成為了應試和學科成績采分點而已。
1.2.3 教學方法滯后
通過研究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很多學校的詩歌教學都會采用單一的“串講”的方式,老師全程講解,無論是任何詩體都要采用這種模式化的方法,使得課堂氛圍沉重,嚴重違背了詩歌教學的初衷和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主體地位遭到破壞。
1.3 中學語文詩歌體驗式教學的特征
1.3.1 發(fā)揮個性,各抒己見
首先,詩歌的體驗式教學注重發(fā)揮個性,各抒己見。以前的詩歌教學是老師用盡方法讓學生聽從自己的想法,最終獲得統(tǒng)一的答案。而體驗式教學則注重學生的自我理解,然后通過老師的引導達到一個共性的理解,而不是“準確”的答案。
1.3.2 運用誦讀,體驗音樂美
詩本身的音樂美使得我們可以從誦讀中體味詩人在詩中注入的感情,同時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而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嚴重忽略了朗誦詩歌的重要性,體驗式教學會讓學生通過誦讀詩歌更充分的理解詩中的意蘊,同時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寫作能力。
1.3.3 切身體驗,感受意境
詩歌中的意象是體現(xiàn)詩人思想的關鍵部分,通過理解意象可以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到詩文的深處內(nèi)涵,而在平常詩歌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大多時候是用自己的講解來讓學生了解到意象中所表達的內(nèi)涵,與此同時,再教授一些技巧性的方法來解讀詩中的意象,這樣就把詩歌學習過程切分了,完全是為了應試而設定的學習過程。體驗式教學還是通過老師的點撥引導,讓學生們自己感受意境,分析詩中意象,注重讓學生們親身體驗之后,將所分析的意象相綜合,最終獲得本詩的意境感受。
1.3.4 自主探究,舉一反三
詩歌的體驗式教學并不是只重視學生自身體驗,而忽略了考試。而是通過體驗來串聯(lián)學習其他的詩文,在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之后,已經(jīng)達到了對詩歌的初步分析水平,這時候就要進行自主探究的形式讓學生解讀新詩,結(jié)合課堂學習過的類似的詩進行比較分析,最終對新詩解讀成功。從應試教育角度看,舉一反三是體驗式詩歌教學最大的優(yōu)點。
體驗式教學聯(lián)系實際,注重主體,把詩歌學習的整體連貫性的性質(zhì)重視了起來,運用多種方法來讓學生領略詩歌的藝術特色。
2 中學語文詩歌的體驗式教學的教學策略
2.1 設定情境,激起學生興趣
情境的設定非常有利于學生融入的詩歌學習課堂當中,制造出一種適當?shù)恼n堂氛圍,設定情境主要要采取一些資料來進行引入詩文,主要有文本資料,圖片資料,音頻資料和視頻資料幾種。下面我們就結(jié)合案例分析一下這些方法的好處。
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文字資料的記載也很多,如果能夠把文字資料的記載和詩歌教學結(jié)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參考,將有利于課堂詩歌的學習。比如,李白的《蜀道難》,學生大都知道李白有著“詩仙”的稱號,其實詩仙的稱號和《蜀道難》這首詩有著一定的淵源,“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jiān)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資,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見日,由是稱譽光赫?!?
由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蜀道難》與李白的詩仙的稱號有著直接的關系,正是賀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難,才大呼“謫仙人”。用前人的文字資料評價與李白的稱號的來源相結(jié)合,引出本堂課所要講的《蜀道難》,這就不失為一個出色的文字資料情境導入的途徑。
隨著現(xiàn)代化科技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習慣看到有色彩的,立體的事物來滿足自己的審美。因此在詩歌體驗式教學過程中,也要采取圖片資料教學的方式進行情境導入,例如,魯人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詩文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就可以先向同學們展示一組現(xiàn)代湘江的圖片,并且問同學們看到這些圖片都有什么樣的感受,在同學們各述己見之后再拋出如果毛澤東同志看到湘江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來導入本篇課文,如此導入可以營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通過圖片引起學生的想象,引起學生的興趣,可以使得學生獲得更好的教學體驗。
體驗式教學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體驗,所以他會很注重學生聽覺體驗,尤其是詩歌本身就會具有音樂美,所以用音頻資料來設定情境會有更為直接的體驗。《蜀道難》一詩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誦讀,給予一定的朗讀指導后,再給同學們播放名家的誦讀音頻,使同學們獲得感官的直接感受。再如《錦瑟》一詩,可以給同學們在課堂上播放有關于瑟的音樂,讓同學們領略到傳統(tǒng)音樂的藝術美的同時更有利于同學們了解本詩文作者所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音頻資料設定情境非常顯著的體現(xiàn)了體驗式教學的優(yōu)點。
要說集聽說讀于一身的資料那莫過于視頻資料了,它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立體的享受。學生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立體化電視電影的沖擊,運用視頻資料對學生的感官沖擊是最大的。
2.2 品讀詩文,深化體驗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表演可以發(fā)揮學生的特長,并且現(xiàn)場的小品表演可以營造出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孔雀東南飛》一詩,在學習本詩的過程中,就可以穿插幾幕短劇表演,文章大致分為蘭芝被休,仲卿尋愛,再到最后的雙雙殉情,在讓同學們給詩文分段的同時,每一部分進行一小幕的劇本演出,把焦母,劉蘭芝,焦仲卿三個人物角色分配給學生們,老師自行設計劇本,通過這種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讓同學們近距離而又立體的得到課堂體驗,使得學生們不再覺得詩歌學習是一個枯燥的過程,而是一個互動的,親身體驗的一堂自主學習得過程。
2.3 課后鞏固,完成體驗
首先體驗式教學強調(diào)的學生主體性,要求我們應打破常規(guī),進行師生的身份互換,讓學生變成老師的身份,進行課前鞏固,老師在下面聽講并提出意見。課前鞏固的內(nèi)容應該為上節(jié)課所講的主要內(nèi)容。
3 結(jié)語
體驗式教學順應了時代的需要,符合詩歌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總的來說,這種教學方式雖符合三維目標的要求,但是并沒有在我國普遍實施,而且教學策略上也還有很多改進之處,所以教育工作者們應該勇于探索,尋求進步,找到既能夠讓學生獲得知識,又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的方法策略,為體驗式教學的未來發(fā)展邁出堅實的一步。
參考文獻:
[1] 李曉文,王瑩.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