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漢斌
“苦讀”還是“樂學”
文︳肖漢斌
走近某高中,紅色橫幅掛滿教學樓,分外顯眼?!笆旰翱嘧x,六月一朝夢達”“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眾多勵志標語,幾乎離不開一個“苦”字。更有甚者,打親情牌,像“家中的父母吃苦受累,盼的是捷報頻傳”,還是與“苦”緊密相連。總給人一種“不苦就不叫讀書,不苦就不是好學”的感覺。
臨近高考如此,平常教育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喜歡用“聞雞起舞”“程門立雪”“懸梁刺股”“鑿壁偷光”等苦情故事來激勵學生,都注重“吃苦耐勞”“勤學苦練”思想的宣揚。不是說這樣做不可以,苦讀,一直以來都是激發(fā)學生戰(zhàn)勝學習中的困難,在學業(yè)上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方法。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每天背著沉重的書包,在汪洋的題海中苦苦掙扎,在接二連三的考試中苦苦支撐,感受不到讀書的樂趣,也是學生厭學甚至輟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苦讀”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學生不厭學、不輟學,甚至提高學習效率,身心健康發(fā)展呢?有,那就是“樂學”。
樂者趣也。“樂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對學習感興趣,覺得學習過程有樂趣,能體會到學習的理趣、妙趣,并從中涵養(yǎng)自己的情趣?!靶臉分?,必會“伐竹取道”,積極地去探尋“尤清冽”的源頭活水。
“樂學”思想古已有之??鬃泳驼f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的“說”就是快樂、愉悅。不單如此,在孔子看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才是學習的高境界,他自己也?!皹芬酝鼞n”。歷代諸多教育家也都重視“樂學”,實踐“樂學”,“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凡習禮歌詩之類,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
令人遺憾的是,現(xiàn)在許多學校、教師并不重視“樂學”,總是喜歡強調“苦讀”。為什么?因為要求學生“苦讀”比引導學生“樂學”要容易得多?!翱嘧x”的重點在知識,教師通常只要讓學生通過反復背誦、做題、考試來掌握就可以了,以教定學,教法單一。而“樂學”則反之,“樂學”的重點在學生,需要教師以人為本,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與生命的節(jié)奏,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方法來確定教的內容和方法,以學定教,教法靈活。而且教師課前除了備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備學情、備學法;課中除了講授,更重要的是啟發(fā)、引導、互動;課后除了檢查、考試,更重要的是交流、反思、提升。與“苦讀”相比,“樂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對教學的過程更為注重,一句話,更難。
只是,《為學》開篇就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教師須認識到,讓學生“樂學”是自己的責任,“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來把教學工作由學生沉重的負擔變成歡樂鼓舞和全面發(fā)展的源泉”。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樂教”者,并用自己的樂觀來營造歡樂的氣氛感染學生,使心與心更近,樂與樂相隨。要設樂境、激樂趣,引導學生體驗成功之樂,感受成長之樂,領悟生命之樂。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不興其藝,不能樂學?!辈徽撌墙處煹慕蹋€是學生的學,都不能囿于課堂之中,限于書本之內,要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藏息相輔,勞逸結合,張弛有度。這樣,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能獲得更大的快樂,身安心順,陶然自得。
如此看來,“苦讀”雖有“苦讀”的功效,但從學生視角出發(fā),還是“樂學”更好。期待有更多的教師“樂教”,希望每一個學生都“樂學”。
(作者單位:新邵縣坪上鎮(zhèn)洪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