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磊 (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 610021)
淺析設計的構成要素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xiàn)
周 磊 (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 610021)
工業(yè)革命的來臨導致了設計方式的質變。由于機器大生產代替了手工生產,資本主義工廠體制代替了行會作坊,因此,本文以工業(yè)革命作為設計演變的坐標,從設計的三大構成要素出發(fā)分析設計在不同時期的特征及其表現(xiàn)。
功能;結構;形式
設計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地創(chuàng)造性活動。它首先要實現(xiàn)人類的某種目的,即設計的功能;而實現(xiàn)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是賦予設計以某種物化的結構;同時,任何設計又都有一定的形式,它包含著造型和色彩諸因素,設計師的審美追求往往通過形式發(fā)揮出來。因此構成設計的要素有三:功能、結構、形式。這三個要素之間既有邏輯的聯(lián)系又有不同的內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
可以說到18世紀蒸汽機出現(xiàn)以前的長達上萬年的時間都屬于人類的前工業(yè)化時期。這個時期以手工生產為主,設計還沒有獲得獨立的地位,功能往往是設計最重要的構成要素。比如墨子就說過:“故所為功,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保ā赌?魯問》)把設計的功能作為評判設計好壞的標準,并使之具有道德內涵。而對于結構,手工生產的特點使得像結構這種技術性很強的構成要素一般都只在本行業(yè)內部流傳,即便成書也只作為純粹的技術性讀物供專業(yè)人士參考。像曾被后世奉為經典的中國第一部手工業(yè)專著《考工記》,就從來沒有被列入經史子集中去。對于形式,古人往往把它作為附屬的裝飾來看待,甚至成為等級地位的象征。正是因為把功能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所以古人反對無謂裝飾,追求的是“質真而素樸"的設計審美志趣??傊肮I(yè)化時期設計的構成要素彼此分離,既沒有穩(wěn)定的關系又缺乏相互的聯(lián)系。
工業(yè)化時期是設計最為動蕩的時期。在工業(yè)化初期,工業(yè)產品在許多人看來根本就沒有藝術性,完全不考慮產品的形式問題;即便給予工業(yè)產品以形式上的關注,也不過認為就是一個裝飾問題,把產品的功能、結構、形式分離開來看。隨著工業(yè)化的進一步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功能、結構、形式對于設計的重要性。但此時功能與結構是作為技術性范疇被統(tǒng)一認識的,而形式則被認為屬于審美性范疇,在對設計構成要素的認識上采取的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產生于19世紀末美國的建筑設計學派“芝加哥學派”。這個學派主張建筑設計“形式永遠服從功能的需要,這是不變的法則”,“功能不變,形式也不變”,把功能作為設計的第一構成要素來看待。由于形式是不同于功能的另一個范疇,因此形式在設計中就必須被單獨看待。也就是說,當設計師在完成了功能的設計以后,還必須就形式進行設計。如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沙利文就企圖將羅馬風格的建筑形式加于現(xiàn)代鋼框架建筑中。他于1885年設計的芝加哥家庭保險公司大樓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座按照現(xiàn)代鋼框架原理設計的建筑,但這種新的建筑結構被古典風格的形式所掩蓋。建筑的承重柱被設計成古典的柱式結構,整個建筑看起來就如同一座擴展的羅馬宮殿。這種所謂用美學隱藏結構的設計方法不單出現(xiàn)在建筑設計領域,可以說廣泛流行于十九世紀末的整個西方設計界。
進入20世紀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風生水起,在設計構成要素的認識上,現(xiàn)代主義設計繼承了“芝加哥學派”的形式服從功能的思想。但又認為以前的形式無非是一種裝飾而已,它違背了批量化、大規(guī)模生產的工業(yè)原則。因此,現(xiàn)代主義設計不再把結構和形式看作兩個不同的范疇,而是認為結構本身也具有審美意義,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就等同于形式。例如,被稱為德國現(xiàn)代設計之父的彼得?貝倫斯1909年設計的電水壺,都是由標準零件構成,可以自由裝配、組合,表面處理采用不同材料,如鍍鎳或銅以取得不同的外觀效果,并有三種容量可供選擇。在貝倫斯看來,設計的功能決定了設計的結構,而結構本身就具有形式美,再去考慮形式完全是多此一舉。
貝倫斯的設計思想為工業(yè)化時期的設計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到一戰(zhàn)以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最終得出了純幾何形式的設計方法,其中以貝倫斯的學生后來成為建筑設計師的米斯?凡德洛的設計思想最具代表性,即 “少則多”原則。另一位學生后來成為包豪斯設計學校創(chuàng)始人的格羅佩斯,通過教育的方式進一步實踐了這個貫通20世紀的設計方法。至此,工業(yè)化時期的設計在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產生以后走向成熟。但由于過度強調設計的功能而忽視形式,使得各要素之間彼此對立。
二戰(zhàn)以后,美國取代歐洲成為設計中心?,F(xiàn)代主義設計較為單一的設計原則以及過分強調功能的思想,在面對中產階級個性化的設計需求時變得水土不服。由于美國產生了世界上最繁榮的大眾消費文化,在設計上表現(xiàn)為: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功能上都最具商業(yè)性,從而使設計各要素之間開始走向融合。
到1970年代出現(xiàn)的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其起點就是對現(xiàn)代主義原則和價值的批判。比如,馬歇?布勞耶在1925年設計的世界上第一把鋼管椅--瓦西里椅,設計時考慮的是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如何把結構簡單化,以適應工業(yè)化的批量生產,在選擇材料時也是選擇廉價的工業(yè)原料,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使用。瓦西里椅因此被作為現(xiàn)代主義家具設計的象征。但到了70年代,意大利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師蒙迪尼以瓦西里椅為參照進行了重新設計。蒙迪尼的目的就是把現(xiàn)代主義設計當中的一些經典設計予以后現(xiàn)代主義改造,以表明自己的設計思想。其實,蒙迪尼設計的椅子跟布勞耶的相比,在功能和結構上并沒有任何變化,變化的只是在椅子的坐墊和靠背加上了一些類似于迷彩圖案的裝飾條。但這一形式上的改變一下子就使之前冷冰冰的、毫無個性的工業(yè)產品充滿了情趣。因此,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的出發(fā)點就在于強調設計的個人因素和個性差別,以及設計對象與接受者的有機生成關系,但這樣的出發(fā)點又是建立在現(xiàn)代主義設計的基礎之上的。
從設計的構成要素來看,工業(yè)化時期的設計,結構和形式雖然發(fā)生過轉變,但功能始終被看做是第一位的,這就使得設計的三個構成要素之間有著明確的層級關系。而后工業(yè)化時期的設計,是試圖取消由功能主義帶來的這種層級關系,尋求功能、結構、形式之間動態(tài)的融合??傮w來說,后工業(yè)化時期的設計打破了之前設計所追求的秩序、簡單、穩(wěn)定的原則,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復雜、變化。
由此可見,設計的三大構成要素功能、結構、形式之間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歷了一個分分合合的過程,從分離、對立到融合。但要看到,三大要素中,功能始終是設計的第一要素。因為設計的本質首先是要滿足人們的功能性需求,只有以此為前提才會去追求設計的審美性,這就是所謂“實用化求美法則”。正如美國當代設計理論家金克斯所認為的,“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只不過是“現(xiàn)代主義設計”的延續(xù),因為即便在五花八門的設計思潮蜂擁而至的當代,功能也是設計首先要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