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遠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2017年馬來西亞羽毛球公開賽林丹、李宗偉技術對比分析
吳志遠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本文旨在通過對2017年馬來西亞公開賽男單決賽林丹對李宗偉的比賽,對林丹和李宗偉的全場技戰(zhàn)術的使用進行對比分析,得到一些數(shù)據,提供一定的參考。
男單;林丹;李宗偉;技戰(zhàn)術;對比
世界優(yōu)秀羽毛球男單運動員林丹、李宗偉在2017年馬來西亞羽毛球公開賽決賽中的技術對比分析。
1.2.1 文獻資料法根據本文研究的需要,在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中國知網查找關于世界優(yōu)秀羽毛球男子單打技術對比分析的文章50余篇,從中摘取有利于本文研究的有用信息,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1.2.2 錄像觀察法通過Bandicam軟件將2017年馬來西亞羽毛球公開賽的視頻截取,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李丹、李宗偉2人的技戰(zhàn)術進行對比分析,首先從發(fā)球上對比發(fā)網前小球和后場高球的比例,從前場技術來對比分析2人搓放球、挑球、推球、勾球、撲球的比例,從中場技術來對比分析2人抽球、擋網、中場殺球、中場吊球、攔截、推球的比例,從后場技術對比分析2人高球、吊球、殺球、低抽、低吊、抽球的比例。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將統(tǒng)計的數(shù)據錄入Excel 2010表格中進行統(tǒng)計,通過統(tǒng)計的結果對林丹、李宗偉的全場技術進行對比分析,為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從發(fā)球技術來看,林丹發(fā)前場小球39個,占92.8%;發(fā)后場球3個,占7.2%;李宗偉發(fā)前場小球32個,占97%。從發(fā)球技術來看,兩人差異不大,林丹發(fā)后場球的比例略高于李宗偉。
從整場比賽林丹、李宗偉前場技術來看,林丹前場搓球67個,占53.1%;挑球119個,占53.1%;推球16個,占7.1%;勾球21個,占9.4%;撲球1個,占0.5%。李宗偉前場搓球67個,占36.8%;挑球62個,占34.2%;推球14個,占7.7%;勾球34個,占18.6%;撲球5個,占2.7%。從前場技術對比分析,李宗偉搓球、勾球和撲球的比例明顯高于林丹,而且從比賽的過程來看,李宗偉網前的搶網十分兇悍,網前球的質量很高,為自己的網前撲球和后場進攻制造了很好的機會,林丹在網前挑球的比例遠高于李宗偉,一方面林丹在網前搶網積極性很高;另一方面,林丹反復的挑后場球結合前場網前的停頓消耗了李宗偉體能,增加了李宗偉的跑動距離,加上林丹密不透風的防守逼得李宗偉經常主動失誤。李宗偉則是想通過網前高質量的搓放球為后場殺球制造進攻機會,無奈這場比賽林丹的前場挑球十分到位,加上林丹本場比賽的防守非常出色,李宗偉的網前優(yōu)勢并不是特別明顯。
中場技術的對比分析結果,林丹中場抽球11個,占14.5%;擋網50個,占65.8%;中場殺球9個,占11.8%;攔截1個,占1.3%;推球5個,占6.6%。李宗偉中場抽球14個,占16.7%;擋網52個,占61.9%;中場殺球6個,占7.1%;中場吊球1個,占1.2%;攔截5個,占5.9%;推球6個,占7.2%。從結果對比中可以得出,兩人在中場抽球、接殺擋網、推球的比例相差無幾,林丹、李宗偉的進攻實力都十分強大,后場進攻威脅較大變化很多,因此,2人在接殺球時大多選擇接殺擋網的方式。林丹在中場殺球的比例高于李宗偉,說明林丹后場第一次進攻的效果較好,而且林丹的后場不輕易進攻,抓住很好的機會利用殺上網得分,其落點比較刁鉆,殺球勢大力沉,威脅很大,李宗偉擋網過高造成好幾球林丹殺上網得分。李宗偉后場殺球制造的威脅并不大,因此中場殺球比例明顯不如林丹。
后場技術的對比分析結果,林丹后場高球21個,占19.4%;吊球25個,占23.1%;殺球45個,占41.7%;低點抽球4個,占3.7%;低點吊球7個,占6.5%;抽球6個,占5.6%。李宗偉后場高球32個,占24.1%;吊球41個,占30.8%;殺球43個,占32.3%;低點抽球5個,占3.8%;低點吊球3個,占2.3%;抽球9個,占6.7%。林丹后場高球和吊球的比例略低于李宗偉,林丹這場比賽主要通過網前挑球和帶有停頓的網前控制對手,后場高球和吊球的比例相對較低,李宗偉這場比賽后場進攻不夠堅決,很多該殺的球選擇吊球,即使有幾個球得分,但林丹防守能力太強,很多球都能救起來或者是被動球的過渡,林丹后場殺球的比例遠高于李宗偉,這場比賽林丹后場突擊十分果斷,而且突擊的效果很好,經常造成二次進攻,李宗偉在防守的時候特別被動,加上林丹的防守十分積極,李宗偉兇猛的進攻無法突破林丹,導致這場比賽最后的失利。
林丹前場挑球的比例明顯高于李宗偉,林丹利用挑球和網前帶有停頓的放網反復調動對手,加上中場頑強的接殺也為自己的前場控制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李宗偉則是利用網前高質量的搓球和勾對角為自己的進攻制造機會。
林丹的中場殺球明顯多于李宗偉,林丹這場比賽后場的進攻十分堅決果斷,很多的二次進攻機會,李宗偉后場進攻的威脅也十分強大,但這場比賽林丹準備比較充分,防守逼得李宗偉不斷的組織進攻,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李宗偉的體能,同時為自己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林丹后場殺球明顯較多,高球和吊球比例低于李宗偉,林丹很少和李宗偉拉高遠球而是通過前場挑球調動對手,逼得李宗偉后場的過渡高球增加,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李宗偉的被動,而林丹也在拉吊中不斷的尋求進攻的機會,多次為自己制造二次進攻的機會。
[1]葉生愛.羽毛球新賽制對男單后場技戰(zhàn)術影響分析[J ].運動,2010(6).
[2]蔡建.2011世界羽毛球錦標賽男單決賽主動技戰(zhàn)術特點淺析[J ].福建體育科技,2013(1).
[3]李金健.倫敦奧運會羽毛球男子單打決賽技戰(zhàn)術運用分析[J ].體育世界:下旬刊,2013(1).
G847
A
1674-151X(2017)17-01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7.007
投稿日期:2017-07-03
吳志遠(1993—),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