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代女性寫作的過渡地帶

    2017-07-12 09:41:08廣東王曉華
    名作欣賞 2017年10期

    廣東 王曉華

    當代女性寫作的過渡地帶

    廣東 王曉華

    在世紀之交,中國女性寫作曾經像沖向最高處的過山車,以大膽的言說引發(fā)連續(xù)的歡呼和質疑。然而,張揚的話語狂歡過后,它勾勒出的拋物線開始迅速下滑。過渡意味著尚未完成。主人公被擱置在精神上的空白地帶,此刻,命運將她們從背景中凸顯出來:宇宙浩瀚無垠,她們卻只能獨自前行。

    女性寫作 過渡 精神空白

    在世紀之交,中國女性寫作曾經像沖向最高處的過山車,以大膽的言說引發(fā)連續(xù)的歡呼和質疑。然而,張揚的話語狂歡過后,它勾勒出的拋物線開始迅速下滑。如今,其聲勢和形貌都不再醒目。

    什么阻礙了女性寫作的持續(xù)攀升?為什么它偏偏在新世紀被忽略乃至遺忘?是寫作的內部邏輯使然,還是遇到了外在障礙?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小說《到歇馬河那邊去》中的一句話擊中了我:“她太冷了,她想跑,卻不知道該對著哪個方向?!?謝絡繹:《到歇馬河那邊去》,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所引該作者作品皆出自本書)此處的“她”只有十六歲,大體上與21世紀同齡,自然也折射出時代語境的變化。毫無疑問,“她”也是迷惘的符號,周身洋溢著青春的沖動,卻不知道向何處去。對于熟悉女性寫作的人來說,這個形象并不陌生,在199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一個人的戰(zhàn)爭》中,林白曾借多米之口發(fā)出感慨:

    她唯一的出路是逃跑。

    逃跑的路途遙遠曲折。

    逃跑的路上孤獨無助。

    由于路途艱難,多米找不到專屬于自己的洞穴,所謂的逃跑也不過是象征性的騷動。最終,她沒有獲得真正的獨立,而是帶著累累的傷痕嫁給了“一個老人”,重新回到了男性主宰的世界。經歷了千山和萬水,她收獲的并非自信,而是感慨和迷惘。在此后的女性敘事中,這種情緒始終揮之不去。五年后,寫作《上海寶貝》的衛(wèi)慧又喃喃自問:“是啊,我是誰?我是誰?”這不是一種堅定的表達。它所敞開的不確定性曾經糾纏著多米,俘獲了前衛(wèi)的倪可,困擾著《北去來辭》中的海紅:“事情實在古怪,一個收入比丈夫高的女人,一個自以為是的自由女性,她這樣處理自己的生活。娜拉走后怎么辦?不是墮落就是回來,但娜拉是經濟不能獨立的女人,海紅你,可不是?!?四個人物,三個年代,一個共同的形象:仿佛面臨著移動的深淵,小說中的女性都表現出猶疑之態(tài),時刻準備后撤到安全地帶。冥冥之中,一個幽靈似乎潛入了數代作家的內心,不斷復制自己的魂魄,展示凍結時間的力量。從批評家的角度看,這個系列形象的存在不無諷刺意味:經過多年狂飆突進的啟蒙運動,無數的“她”依然沒有完全站起來。顯然,當代中國女性寫作具有明晰的未完成品格,還未走出曖昧的過渡地帶。要走出當下的間歇狀態(tài),作家就必須直面無數當代女性的困境,診斷蕓蕓眾生的精神癥候。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謝絡繹的作品凸顯出來。她筆下的女性幾乎全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男—女(陽—陰)的二分法,渴望體驗琴瑟和鳴的美妙,卻都被拋入錯綜復雜的迷宮之中:《到歇馬河那邊去》的圓圓(“她”)情竇初開,尚未正式進駐兩性交集的地帶,便目睹了一個撲朔迷離的情欲事故;《鳥道》里的曹多芬是女人里的男性中心主義者,時刻準備迎合他們的真心和假意,又總是被排斥到情場之外;《無名者》中的香遠、阿珍、趙菲進入了男人的世界,卻發(fā)現后者絕非曹多芬想象中的理想國,內心深處的危機感則同樣揮之不去。這些故事再現的不是“一個人的戰(zhàn)爭”,而是陰陽對峙的復數化體驗。它沒有前者激烈,但卻遠為復雜,更能重構轉型時期的精神嬗變和困境。

    從根本上說,小說中的困境源于轉型期的“斷裂”。隨著時代的推移,男人性本身開始變得模糊,不再總是對應著固定的社會意象(如“天空”“頂梁柱”“大丈夫”)。折射到女人眼中的他們常常飄忽不定,難以琢磨,無法依靠。原有的性別界限至少部分地消失了,萬物似乎不再負陰而抱陽。對于許多個體來說,那個原本完全由男人支撐的世界已成追憶。從林白推出《一個人的戰(zhàn)爭》開始,男人就已經由宇宙的中心蛻變?yōu)橐粋€不確定的X:“N一時臉色煞白,他不由自主地往墻角退一步,他不知道眼前這個瘋狂的女人將要拿出一枚炸彈還是一把匕首,他想今天必死無疑了。但是多米只是掏出了一臺相機,她抓住時機拍了一個N的狼狽鏡頭,她說我無論如何要留下一個紀念,我不能什么都沒有。”小說中的“N”無疑是男性的代名詞,但他所牽連出的卻是一連串否定性的語義學判斷:朝三暮四、游移不定,滑稽可笑等。此后,女性小說的乾坤出現了意味深長的顛倒:“我野心勃勃,精力旺盛,世界在我眼里是個芬芳的水果,隨時等待被咬上一口,而他沉默寡言,多愁善感,生活對于他仿佛是一只撒上砒霜的蛋糕,每吃一口就中毒愈深?!?衛(wèi)慧:《上海寶貝》)在某些時刻,女性甚至可以站在云端,俯視谷底的男人:“一個人待在谷底,另一個,站到了云端。底下那個和上頭那個,一個抬頭望,一個低頭看——萬丈懸崖,深不見底——無論是要跳下去還是攀上來,都非人力所能及?!保职祝骸侗比磙o》)這種位置意識解構了原有的性別秩序,揭示著新的陰陽格局:女人開放、進取、勤奮、四處游走、生機盎然,而部分男性則萎靡、退縮、滑稽、固守舊的世界(如《上海寶貝》中的天天和《北去來辭》中的道良)。雖然性的等級制并未被完全消除,但“平分世界”的前景已經展現出來。在傳統(tǒng)陰陽體系已經失衡的情況下,女人倘若遲遲不愿走出新舊交替的門檻,就必然體驗到轉型階段的特殊苦惱:舊的坐標系已經失效,新的路徑圖還有待繪制,她們喪失了原有的位置意識和方向感,被拋入了懸念叢生的過渡地帶。這正是謝絡繹樂于正視的悖謬:當時代將圓圓、曹多芬、香遠、阿珍、趙菲等人拋入陰陽體系的裂口處,這些算不上前衛(wèi)的女性困惑、迷惘、猶豫不決,試圖走向前方卻總是被某種力量所拖滯,遲遲難以完成精神上的成年禮儀式。

    過渡意味著尚未完成,它是一種間隙狀態(tài)。主人公被擱置在精神的空白地帶,必須勘探、定位、尋找、發(fā)現、祈禱、跨越。此刻,命運將她們從背景中凸顯出來:宇宙浩瀚無垠,她們卻只能獨自前行。關鍵的情節(jié)同樣是“一個人的戰(zhàn)爭”,但文學的版圖卻擴大了。地點不僅僅是臥室、酒吧、沙龍,對象也不單單是自己的身體,相反,女性被卷入更為宏大的生活場域,不得不應對更為復雜的情境。以《無名者》中的香遠為例,我們不難發(fā)現女性精神地理的迅速擴展:這個鄉(xiāng)下女性來到城市,周旋于不同的雇主之間,目睹了五花八門的情欲事件,感受到了迷惘、戰(zhàn)栗、恐懼,卻始終獨自應對錯綜復雜的沖突;在迷宮般的世界里,她的目光像探照燈般射向遠方,身體不停地組織周遭事物,有如卑微而勤奮的君王;雖然還難以始終維持堅強的形象,但她已經能夠支撐個人的宇宙。與她一樣,《鳥道》中的曹多芬也展示了獨立的動姿:這位年逾四十的女教授前去參加婚禮,新郎是自己的前夫,其余均為懸念;為了應付可能的尷尬,她試圖尋找一個男伴,但始終未能遂其所愿;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她的膽子有時會變得很大,甚至偷偷地“盯著他看”。于是,他和她的位置被翻轉:女人升格為審美和享受的主體,男性則被她們的目光對象化了。薩特曾說,看就是“用眼睛吃”,主動打量、凝視、欣賞男性是女性進取的標志,它使男性由宇宙的主宰變成了“芬芳的水果”。相對于前衛(wèi)作家所描繪的“我”,曹多芬似乎喪失了張揚的勇氣,但依然繼承了女性的主動性:她不是一幅靜物畫,不再以嫻靜為美德,而是四處游走,尋尋覓覓,攝取萬象。作為大學教授,她也至少部分地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這是女性站起來的前提。由此獲得的自信使她覺得自己與前夫具有“精神上的重疊”,遇到陌生男人時則喜歡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這個“她”屬于一個歷史并不短暫的性別譜系:在文藝復興以后的西方,女性開始經商和參加生產,“物質獨立使她在生活作風上有很大的自由”,“下層婦女可以出門,經常出入小酒店,差不多像男人一樣支配自己的身體;她是丈夫的合作者和同等的人?!保úǚ蓿骸兜诙浴罚?。自晚清起,女性獨立的序幕也被拉開,有關“出走”的言說一度不絕于耳。事實上,拖著紅色拉桿箱四處游走的曹多芬是自由的象征:大學教授的身份、穩(wěn)定的收入、簡單的家庭結構,都使她可以“說走就走”。 在行進的過程中,她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向世界開放,隨時準備攝入動人的面孔和美麗的風景。當她改變方向時,世界也隨之旋轉。她同樣是世界的樞紐,是對自己而言的中心,是各種關系之網的編織者。隨著身體的移動,世界不斷被重新組織起來。她是這個世界的共同作者。她變換的表情、敏捷的步伐都是無聲的宣諭。不知不覺中,她的身體已經悄然站了起來,她的靈魂也不再步履蹣跚。于是,女性寫作向著全新的可能性開放:在先鋒者的后面,原本默默無言的個體涌現、行走、發(fā)聲、成長、導演屬于自己的生存戲劇。此后,她們將有一個嶄新的名字:主體。

    然而,意味深長的錯位出現了:小說中的女性雖然已經站了起來,卻依舊試圖順應性別的等級制。與《一個人的戰(zhàn)爭》所描述的多米不同,她們均是堅定的異性戀者,從未想過完全超越傳統(tǒng)的陰陽之道。其中,曹多芬的形象分外具有代表性。盡管受到了丈夫的持續(xù)冷遇,但她始終在尋找“一個男人”:男人,唯有男人,才是生活完滿的標志。這似乎是來自上天的命令,是不可違背的陰陽之道。在她看來,自己的婚姻之所以充滿磨難,是因為“他們沒有舉行過婚禮”,“親友們陸陸續(xù)續(xù)才知道他們結合在一起了,可老天爺到現在都不知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親友……他們違背了這個傳統(tǒng),只好領受厄運”(《鳥道》)?!袄咸鞝敗笔歉笝嘀频南笳?。對老天爺的信仰使她恪守傳統(tǒng)的性別秩序,而時代早已賦予了她新的身份。于是,荒誕的情節(jié)出現了:早已不是男人心目中的傳統(tǒng)女性,卻刻意去迎合男性的期待。這是一種新的時差:內心深處的她落在了后面,追趕不上真實的自己。這是未被意識到的自我矛盾:兩個“她”之間出現了沖突,站在深淵的兩邊相互眺望。這是注定難以遂愿的籌劃:自己的存在出現了致命的裂痕,卻堅信 “女人……唯一的光榮就是使男人心動”(波伏娃:《第二性》)。內在的自我不斷進行勸誡,要求她保持優(yōu)美的姿態(tài),展示雅致的舉止,維系必要的矜持,但經濟自足的她卻完全不擅此道:“曹多芬根本不聽他在說什么,撲上去抱住他的腰,哭著說你不要走,你走了我怎么辦?我的心在你那里,你走了就是把我的心拿走了?!?《鳥道》)“撲上去”是一種強悍的動作,有悖于傳統(tǒng)的女性身體美學。在男性主體眼里,這不是順應,而是挑戰(zhàn)。由于不懂得示弱的藝術,她的所有努力都具有無法掩飾的荒誕意味:她越是試圖順應男權社會的法則,就越被男性拒絕。為了迎合男人的目光,她幾乎動用了所有的身體技術(如笑的時候會“用手去提眼角”),時刻準備發(fā)表屈從的宣言,但結果只有一個:多情反被無情惱。盡管她精心化妝,反復排練,卻總是踏上空蕩蕩的舞臺:他不是處于缺席狀態(tài),就是即將踏上逃離之路。每當她開始展示魅力時,哈哈鏡就會準時出現,放大一個滑稽的形象。為了展示這種荒誕的狀態(tài),小說動用了包括反諷、對照、夸張在內的修辭學手段:“他翹起腿踢了她一腳”,“稍后的關門聲把她拍死在地板上”。于是,“她希望的事情從來就沒發(fā)生過”。在她最渴望被融化的時刻,無形的深淵悄然生成,迎接她的是忽略、排斥、拒絕、暴力,甚至,她連順從的權利都喪失了:“這真讓人沮喪,當你想順從一個人時,他卻一副渾然不覺的樣子,看起來并不是很需要你?!保ā而B道》)盡管如此,她依舊試圖順應陰陽之道,心仍然在男人那里。離開了男人,她就是空的器皿、被廢棄的洞穴、荒涼的土地、“一首詩的空白之葉”。她期待來自天空的閃電,渴望被撕裂、侵入、占有。每當遇到合適的男人,她就會“生出花朵遇到蝴蝶的想象”。這是一種對異性戀的持續(xù)渴望。猶如行走著的探測器,她隨時隨地準備捕捉男人的暗示,還原他們眼中的自己,以便悄悄修補自己的形貌。男人掌握著衡量她的尺度,是時刻會出現在她對面的仲裁者。他們的態(tài)度往往難以琢磨,她只能站在男人的對面等待。她喜歡這種懸而未決的狀態(tài),仿佛墜入了充溢著可能性的深淵,備受煎熬但又似乎隨時會獲得盛開的機緣。由于屢戰(zhàn)屢敗,掩飾就成為一種必備技:“曹多芬迅速看了一眼那個男人,努力控制自己不去貪戀他眼睛里流露出的意味深長……”(《鳥道》)荒誕嗎?是的。然而,這不正是眾多當下女性的縮影嗎?在現實生活中,性別的等級制從未被完全消除:男人如天空,女性則是被俯視的大地。男性的目光無所不在,女性則被觸摸、包圍、挾裹,必須隨時破解它所蘊涵的意圖,接受未曾言明的無聲指令。正因為如此,固守傳統(tǒng)性別哲學的女性是永遠的猜謎者,只能接近正確答案,注定無法抵達彼岸。當這種姿態(tài)被延續(xù)之際,主體的輪廓變得模糊,一個性屬還沉沒于潛意識的幽冥之中。于是,悖論誕生了,女人性發(fā)生了分裂,個體被困在新舊交織的過渡地帶。顯然,屬于她們的精神成年禮尚未完成。

    那么,是什么力量拖住了女性?她們中的大多數已經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但其心靈為什么柔弱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在林白的小說《北去來辭》中,女主人公海紅曾經追問過這個問題。按照魯迅的樂觀預測,擁有“和男人同等的經濟權”之后,女人的地位就會隨之升高,完全不必“一飲一啄”都“聽命于別人”??墒?,經濟上的獨立不一定對應著心靈上的自足,精神上的成年禮往往耗費時日?!兑粋€人的戰(zhàn)爭》中的多米是作家,衣食無憂,卻從未享受過獨立行走的快樂。她曾“把自己看成一個奇女子”,心中充盈著“渴望冒險的個人英雄主義”,時刻準備說出“只身一人”這個偉大而英勇的字眼,但首次遭遇男人就輕而易舉地被誘騙了。隨后,“保衛(wèi)科的干部、他的妻子、小姑姑以及我的同學”紛紛而至,編織出一張細密的羅網,將她重新卷回由男人掌控的現實中:“多米一碰到麻煩就想逃避,一逃避就總是逃到男人那里,逃到男人那里的結果是出現更大的麻煩,她便只有承受這更大的麻煩,似乎她不明白這點?!憋@然,多米是當代女性敘事中的一個原型:早已出發(fā),但卻還遠遠沒有抵達新的天地,時常處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狀態(tài)。與她一樣,倪可的形象也分裂為二:既強調自己不是“第二性”,又迷戀情欲場上的“法西斯分子”(衛(wèi)慧:《上海寶貝》)。于是,解放的渴求與被征服的慣性共存,現代意識與前現代思維彼此糾纏,兩個自我相互沖突。這種矛盾穿越時空,迫使曾經熱愛超現實主義的海紅承認“現實是不可超越的”?,F在,它又俘獲了香遠和曹多芬:她們窺探、等待、掩飾,試圖表達而又欲言又止,渴望走向前方卻總是心存顧慮。在被拉長的曖昧時分,荒誕感誕生了:“她嘟囔著,兀自抬起頭來,目光仿佛要刺穿頭頂上那滿滿當當的黑,又很快被它的空無一物弄得空虛,轉移了目光?!保ā而B道》)“香遠望了一眼那里,模糊的那里,幾朵云罩在上面,看不見任何具體的東西?!保ā稛o名者》)然而,天空模糊乃至空無一物,不再發(fā)出明確的指令,迷惘的女性不能不進行自我審視:“她一片空白的腦海里突然生出類似于燈光照射下的海棠葉那樣活生生的存在——她自己的臉,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那會是怎樣一張明亮而凄惶的臉!”(《鳥道》)經過漫長的跋涉,女性終于站在了自己的對面,接受自己而非男人的打量。她們的眼睛不再僅僅折射男人的目光,猶如行走的鏡子,她們需要映現出真實的自己。此刻,女人既是主體,又是對象,開始變得完整,有可能成為自足的宇宙。此后,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為自己定向:是重新回到男人的領地,還是與前者“平分世界”?是半途而廢,還是繼續(xù)前行?經過漫長的出走、反抗、探尋之后,《一個人的戰(zhàn)爭》中的多米和《北去來辭》中的海紅都嫁給了“一個老人”,依賴于后者的蔭庇:當年的先鋒隕落了,隱身于蕓蕓眾生之中,不得不重演臣服的儀式。曹多芬會重蹈覆轍嗎?或許是,或許不,懸而未決,這正是未來的迷人之處。最終,她的選擇令人欣慰:經過瞬間的猶疑,“她馬上睜開眼睛,將手里的東西奮力扔了出去”。此處,“東西”包括耳環(huán)、鏈子、發(fā)簪。它們是裝飾身體的工具體系,也是女人性的一部分?!叭印笔巧釛壍膭幼鳌T趻伒粼械墓ぞ唧w系之后,女人會向可能性開放,完全可以重新定義自己。

    在經歷了喧嘩和騷動后,《上海寶貝》中的倪可最終被一個問題反復擊中:“我是誰?我是誰?”此語出現于這部“反叛”之作的最后,頗為意味深長。對于曹多芬來說,答案曾經不言而喻:她是女人,是被男人規(guī)定的物種,是被天空包圍的大地。在此之前,男人的世界曾是女性理所當然的歸屬?,F在,烏托邦業(yè)已塌陷,曾經明晰的地平線變得模糊,她無法再追隨他人的足跡。事實上,機緣已經出現:當她將精心準備的飾品扔出車外時,精神上的成年儀式已經再次被啟動,新的個人形象已經顯現出其朦朧的輪廓。毫無疑問,此刻的她是無數女性的縮影:在先鋒者的后面,原本默默無言的個體放射自己內心深處的光亮。無論是《到歇馬河那邊去》中的圓圓,《鳥道》中的曹多芬,還是《無名者》中的香遠,主人公都是不可替代的個體,她們體驗到的是專屬于自己的激情與惰性、渴望與無奈、恐懼與戰(zhàn)栗。站在混亂的過渡地帶,她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每時每刻都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tài),但卻嘗試著站立起來。這不正是女性獨立的前奏嗎?顯然,曾經在先鋒文學中激蕩的女性主體性又部分地復活了,其血脈沒有枯竭,相反,它獲得了增值,具有了復數化的形態(tài),屬于更多的平凡女性。后者生活于世界的褶皺處,不能像鋼鐵機器一樣隆隆推進,而是滑行于存在和虛無之間,但因此承載著女性的普遍命運,其精神上的成長則更意味深長。

    過渡地帶是行動的場所。它提供了這樣的空間,把過去和未來、舊與新、影與光聚集在一起。對于無法走出它的人來說,這樣的場所意味著阻隔和擱置,但善行者卻會由此出發(fā)。當文本中的人物普遍完成了精神上的成年禮儀式,這個過渡地帶將成為起飛跑道。為了迎接這個光榮時分,中國女性寫作必須同時創(chuàng)造文字之境和語言之燈:既是敘事,又是啟示;既重構已經發(fā)生的轉型,又培育內在的曙光。

    作 者:

    王曉華,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 輯:

    張勇耀 mzxszyy@126.com

    黑山县| 陆丰市| 沭阳县| 武冈市| 麦盖提县| 张家口市| 永春县| 彭阳县| 连云港市| 黔南| 云阳县| 东阿县| 资兴市| 湘潭市| 松溪县| 大同市| 会昌县| 垫江县| 望江县| 确山县| 宝清县| 浦江县| 平原县| 乐亭县| 涿州市| 卓资县| 高碑店市| 孝昌县| 灯塔市| 伊春市| 宜黄县| 民县| 客服| 礼泉县| 玉林市| 襄垣县| 石台县| 温州市| 铁力市| 临泉县| 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