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2017-06-05 任志琴 音樂周報
一般人以為只要會演奏樂器就會識譜,就會有音樂思維,就會有對音樂的理解、體驗,這是一種假象。其實只要讓他視奏或視唱一首新樂曲,假象就會暴露:視奏得很慢或錯誤百出,唱的音調(diào)不知所云,這就驗證了他沒有音樂思維和對音樂的理解、體驗。
說話不只是出聲就行,首先要想好要表達的思想才能按內(nèi)心的要求說出來。演奏也是,先要內(nèi)心有了音樂,才能引發(fā)感情,沒有內(nèi)心音樂,感情也是蒼白的。他們只是靠手指的記憶、老師的理解,完成了樂譜的再現(xiàn),好的作品旋律通常也好聽,所以一般人聽來也不錯。
器樂再現(xiàn)樂譜的方式有許多種:
一、聽覺模仿、口傳心授。二、按樂譜信號將音符機械再現(xiàn),雖內(nèi)心沒有音樂,但可以再現(xiàn)樂譜原生的美。三、將樂譜轉化為自己的內(nèi)心音樂再現(xiàn),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再現(xiàn)了個人的理解、體驗、情感。四、音樂思維能力不夠好,前三者兼有。
我觀察器樂演奏的過程中,經(jīng)常碰到再現(xiàn)樂譜基本方式一、二、四,這樣的人。以前有個同事的孩子是個小神童,聽爸爸拉琴自己很快就學會了,拉琴沒有緊張的概念較自然,進展很快,被國際音樂學校錄取,但沒學多久就回來了。我想他就是這個問題,這和心里沒有音樂不無關系。因為音樂是心靈的聲音,沒有心靈的引導手指是不會有感情的。一些沒學過視唱練耳先學琴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及時補上了視唱練耳課。猶如臨渴掘井,趕不上趟。識譜、思維不是幾天就可以解決的。雖然他手指很靈巧,但識譜很慢、對音樂各個調(diào)上的琶音唱名記不住,記不住也就拉不出,有時拉出了又不知是什么唱名。讓他背會三、四、五度音程,由于心里缺少音程的圖示,或不夠?qū)Wⅲ嫌绣e誤。這樣對識譜、記憶都會很費力。這充分證明了沒有音樂的基礎教育,直接學習器樂操作是多么有害。許多學生不會唱自己演奏的樂曲,或唱不成調(diào),這說明他胸無成竹。胸無成竹,怎么畫竹?它是靠動作指法完成任務的。這樣的人學器樂即便拉得很快,只能是雜技,不能感人。為什么一些學生背譜很困難,拉琴沒有激情?我們教視唱練耳的看出來的是音樂思維的問題,而器樂老師看出來的是拉得少、聽得少的問題。就如一個植物學家看樹,看到了它的年輪、分類。一個畫家看樹,看到了它的線條、色彩及同周圍景物的關系一樣。
業(yè)余學習音樂是為了什么?老師的任務不是把每個人都培養(yǎng)成音樂家,而是為了開發(fā)孩子們的智商、情商,讓他們多才多藝、觸類旁通,因此老師的文化根基、修養(yǎng)至關重要。倘若老師只教演奏而不將其與音樂常識理論、美學、文化廣泛聯(lián)系,就是培養(yǎng)了一個匠人。不學音樂思維學一點手指體操受益是不大的,至多是個心靈手巧的人。等將來中斷了器樂學習,因為缺少音樂感受力、思維力,以后也不會成為音樂鑒賞家、愛好者。因此,培養(yǎng)音樂思維是每一個專業(yè)老師應有的責任。
有了音樂思維,音樂才是藝術,是按照我們的想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chǎn)品。學生就算以后不學音樂了,也可能是各行各業(yè)多才多藝的專家,他們雖然生疏了演奏樂器,但喜歡唱、聽,也能成為音樂愛好者、鑒賞家。所以我們除了關心學生的演奏,還要關心學生是怎么聽的是怎么想的,是想的指法、想的樂譜?內(nèi)心音樂是首調(diào)的,還是固定唱名?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發(fā)展他的思維能力。
在熙熙攘攘急功近利的社會,學習各種器樂不講過程只重結果,是許多家長和琴童所追求的。一些老師把小提琴指板上綁上指法線,像學打字一樣打出字符就完成了樂曲。老師不管學生心里是怎么想的,首調(diào)、固定調(diào)、哼名,指法、說唱名等,只要演奏出來就是好的。以老師的表象反復處理樂曲,學生的演奏也將看不到激情、動力,只剩人為的雕琢。這必然會弱化主體的自我判斷、自我選擇和自我決策的能力,阻礙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種對老師的依存性又表現(xiàn)在,首先考慮的并不是個人的需要與情感,而是老師的要求與期待。個人的成功失敗,依賴于他人的評價,我們的演奏成了他律的產(chǎn)物,而不是自律的結果。以前音樂人才少,在素質(zhì)方面要求不敢過高?,F(xiàn)在音樂院校眾多,學習者上萬,就業(yè)都困難,再不要求素質(zhì),會浪費許多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