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桔丹
【摘 要】針對第二學段學生習作中忽視對話描寫或是對話描寫單調(diào)、不恰當?shù)葐栴},教師要鼓勵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對話,聚焦文本中的對話描寫,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對話描寫的巧妙之處,通過記錄和演繹對話,在讀寫遷移中學習言語表達的方法,訓練學生運用神態(tài)、動作描寫等補充對話,力求對話描寫符合人物的身份,契合特殊的情境,改變單調(diào)的言說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對話描寫 指導 訓練 策略
第二學段的學生能夠用簡單的語言敘述一件事,但是往往忽視人物對話。有的通篇沒有人物的對話描寫;有的對話描寫很單調(diào),不能讓人感受到說話者的心理變化;有的對話描寫不恰當,不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當時的環(huán)境。如何讓學生筆下的人物開口,說出契時宜、合身份的話?為此,教師要聚焦文本中的對話描寫,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對話描寫的巧妙之處,通過記錄生活中的對話、豐富細節(jié)描寫、變換對話的形式等策略,提高學生的對話描寫能力。
一、錄對話:直面生活,提取對話片段
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或正在發(fā)生的事,都是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的,蘊含著學生豐富的人生體驗。教師引導學生錄下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對話,并有意識地重現(xiàn)對話,想象畫面,感受說話者的情緒和個性。
(一)記錄生活中的對話
首先,直錄對話。細化時間,擴展空間,借助電子媒介,記錄學生在家里、學校、路上親歷的或聽聞的、感受最深的對話片段。其次,原音復現(xiàn)。學生挑選自己認為最有趣、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對話,并借助照片,用自己的話說清對話,盡量描述出當時各人的態(tài)度、情緒等。最后,記錄對話。學生結(jié)合對話者的講述,適當想象對話人的神態(tài)、動作,記錄下自己印象最深的對話片段。
(二)在情境中演繹對話
生活中的鏡頭稍縱即逝,有些看似平淡的事情,可用上“擴音器”,在眾人面前呈現(xiàn)出來。
1.創(chuàng)情境。教師用語言描述一個生活情境,如媽媽去市場買菜。講清情境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用敘述性的語言描述情境中的對話。
2.演情境。以小組為單位,還原情境,討論情境中的人物會做什么、說什么,生生合作,表演情境。
3.說情境。讓學生說一說。如表演的學生是否把媽媽與賣菜阿姨之間討價還價的一幕表現(xiàn)出來了,動作、神態(tài)是否恰當,提出自己的意見。
4.錄情境。學生結(jié)合情境表演和自己的想象,進行對話片段的練習。
二、補對話:把握細節(jié),豐滿人物形象
在對話描寫中,如果把說話人的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出來,就能增強立體感,“錄音機”就變成“錄像機”。因此,我們要讓對話與人物的身份、個性相聯(lián)系,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補”對話,塑造出一個獨特、鮮活的人物。
(一)挖掘經(jīng)典,習得言語方法
在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對話描寫反映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直接彰顯人物的性格特征。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陶罐和鐵罐》中,一系列的對話描寫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陶罐的謙遜和鐵罐的傲慢。
“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鐵罐說,帶著更加輕蔑的神氣。
“住嘴!”鐵罐惱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我卻永遠在這里,什么也不怕。”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傲慢”“輕蔑”“惱怒”等描寫神態(tài)的詞,通過品讀、表演,進一步感受陶罐和鐵罐的內(nèi)心活動,體會課文具體而傳神的描寫方法。
人物所說的話都反映了他們的立場,彰顯著人物的身份。什么人說什么話,對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齡、經(jīng)歷、學識以及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和思考,不僅要留心人物說了什么,還要想想他們?yōu)槭裁催@樣說。
(二)學用相融,遷移言語表達
在進行對話描寫時,我們可以通過補充動作神態(tài)的提示語、添加標點符號等方式,來進行專門的語言描寫訓練,在讀寫結(jié)合中,遷移言語表達。
1.動作神態(tài)豐形象。在一次日常習作中,一個學生寫了這樣一件事:小明遲到了,他來到了教室門口,喊道:“報告?!崩蠋焼枺骸澳銥槭裁磥磉@么晚?”小明回答說:“我生病了?!崩蠋熣f:“你進來吧,趕緊回到座位上?!睂υ挶旧頉]有問題,但是,遲到的小明是什么神情,老師是什么態(tài)度,要聯(lián)系當時的情景,運用動作、神態(tài)去補充。
▲嚴厲的老師形象。
小明走到教室門口,輕輕地喊道:“報告!”
“你怎么遲到了?”老師扭過頭,盯著他,嚴厲地問。
“我生病了?!毙∶鞯拖骂^,小聲地說,“剛才去醫(yī)院了?!?/p>
▲溫和的老師形象。
小明走到門口喊道:“報告!”
“你怎么遲到了?”老師走過去,撫摸著他的頭問。
“我生病了?!毙∶魑嬷亲樱欀碱^,低聲說,“剛才去醫(yī)院了?!?/p>
“知道了。”老師溫和地說,“要是不舒服,及時告訴我?!?/p>
第一處中,扭、盯的動作描寫讓我們感受到老師對小明的遲到極為不滿,神態(tài)更是直接表現(xiàn)了老師的嚴厲;第二處中,老師增加了“撫摸”的動作,慈愛的形象躍然而出,“溫和”一詞點明了教師的和善、溫柔。人物品質(zhì)具有穩(wěn)定性,表現(xiàn)在外在的動作神態(tài)上,并決定了他的語言表達方式。
2.標點符號增內(nèi)蘊。在對話描寫中,有一些人物的感情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這時候就可以借助標點符號,來呈現(xiàn)人物的語氣、語調(diào),使語言符合當時的語境和人物心情。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灰雀》一課中,列寧發(fā)現(xiàn)灰雀不見了,詢問那個抓走灰雀的男孩時,男孩說:“沒……我沒看見?!贝藭r,他的內(nèi)心是忐忑的,怕列寧知道責怪他,想隱瞞真相,復雜的滋味都在這省略號中。
在學生的習作中,曾出現(xiàn)這樣一個片段:
小明垂頭喪氣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的書包里裝著那份打滿叉叉的試卷。一到家,媽媽問:“這次的考試卷子發(fā)下來了嗎?”小明不敢正視媽媽的眼睛,低著頭說:“還沒有。”
從“垂頭喪氣”“不敢正視”可以看出小明的心虛,然而,“還沒有”這句話并不能體現(xiàn)出他的心理活動。如何用語言體現(xiàn)出他的心虛呢?讓學生明白,省略號就可用來揭示小明心中的忐忑:小明不敢正視媽媽的眼睛,低著頭說:“還……還沒有。”標點符號表情達意,淋漓盡致而不著一詞,含蓄委婉又不用一語,但卻能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和長久的回味。
三、改對話: 合情應境,豐富對話形式
不同性情的人會有不同的言語方式,還會受到時間、地點、場合、人物心情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對話描寫的修改時,力求對話描寫符合人物的身份,契合特殊的情境,適當?shù)馗淖冋Z言的形式,盤活對話描寫。
(一)合身份,各人說各話
《一件小事》的習作訓練中,有學生寫了這么一段話:
值日時,兩位拖地的同學用拖把當“武器”互相“攻擊”,最后把墻壁弄臟了。圍觀的同學議論紛紛。
同學一說:“你們把墻壁弄臟了!”同學二回答:“沒事,我們不會告訴老師的。”同學三不同意:“不行,你們還是去老師辦公室吧!”這時候,值日班長來了,說:“這是你們干的?不像話!跟我走!”
這段對話中,人物形象不夠生動、立體。教師引導學生先將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寫出來,再根據(jù)這個人的性格和身份,為“他”設計語言。
同學一:“嘿嘿,你們把墻壁弄臟了,這下該倒霉了!”這是幸災樂禍的人。
同學二:“沒事,這里就我們幾個,沒人知道是你們干的!”這是不誠實的人。
同學三:“我看你們還是去自首吧,老師以此會‘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這是誠實的人。
同學四:“你們在干什么?是你們倆把墻壁弄臟了嗎?跟我去辦公室吧?!边@是正直、負責的值日班長。
如此,人物語言描寫凸顯出人物的性格特點,言簡意賅地表現(xiàn)出更豐富的內(nèi)容。成功的語言描寫,需要具體、生動、形象,精確而凝練,體現(xiàn)個性化。
(二)應情境,各境生各語
對話描寫是由事而生的,只有在具體的事件中,才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特點。也就是說,人物的語言要有明確的中心,有目的的對話,才能使對話描寫凸顯人物性格。如:小明的鋼筆不見了,他肯定非常著急,他會怎么說?
上課時,他翻遍了書包,又在抽屜里摸索著,嘴里喃喃地說:“鋼筆呀鋼筆,你跑哪去了,快出來呀!”
下課時,他把書包翻了個底朝天,又把抽屜里所有的東西都搗鼓了出來,大聲叫:“我的鋼筆不見了!我的鋼筆!你們見到了嗎?各位大神幫忙找一下!”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所說的話是不同的。因此,對話描寫必須把握好特定的場景和情境,指導學生明確當時的“語境”,弄清環(huán)境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使人物語言符合此時此刻的情緒,讀來“如見其人”。
(三)調(diào)次序,變換多樣化
為了使對話描寫更加生動活潑,可以使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對話描寫的提示語可以在前,可以在后,可以在中間,也可以省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小攝影師》一文中,提示語的位置變化顯著。
“是你扔的紙團嗎?”高爾基問。
“是的。”小男孩站起來,鞠了個躬,“請讓我進去吧!”
小男孩擺弄了很久很久,說:“一切準備停當?!?/p>
讀讀:看這三個句子,發(fā)現(xiàn)了什么?標標:圈人物,畫語言。說說:提示語放在前、中、后不同位置時,標點符號有什么變化。議議:為什么不都用一種方式來寫對話?聊聊:不同形式的人物對話,讓文章讀來富有變化。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了解到提示語的變化能帶來語言形式的多樣。提示語在中間,拉長了語言的時間感,同時動作、神態(tài)、表情糅于語言之中,對話時的情景感更加清晰。在人物的對話持續(xù)進行時,省略說話人的身份、神態(tài)、動作,也可以給對話描寫留出更多的空白點。
(四)換說法,是說不用說
學生習慣于用“說”開啟人物語言。但“說”字,表意過于籠統(tǒng),缺乏藝術表現(xiàn)力,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尋找更符合人物心理性格的替代詞。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巨人的花園》中,巨人與孩子的對話沒有一處用到“說”,而是用類似“說”的詞語來代替——“喂!你趕快滾出去!”巨人大聲斥責?;蛘呤÷粤恕罢f”,代之以“巨人很生氣”“巨人又發(fā)脾氣了”。學生積累大量“說”的同義詞后,就可根據(jù)不同的語境使用不同的提示語。如:
小強這次沒考好,爸爸批評他,可他很不服氣,還振振有詞:“誰都有失手的時候,一次沒考好,也不能說明什么?。 ?/p>
很多時候,還可以不出現(xiàn)類似于“說”的詞,而是用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心理和語言特點來代替。例如:
媽媽突然上前,一把抓起我的作業(yè)本,猛地拍在了桌子上:“都幾點了!還沒做完!”
“都幾點了!還沒做完!”媽媽的眼中滿懷關切,滿臉憂心。
對話描寫不單單涉及人物的對話,而是要寫出人物說話時相應的表情與動作,這樣既可以加強對話的表達效果,還可以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性格。為了使對話形式更活潑,還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對話形式,改變提示語的位置。當然,如果讀者能從人物的語言中體會到是誰說的話,也可以把提示語省略掉。
進行對話描寫前,要先確定描寫的目的,圍繞目的選擇恰當?shù)恼Z言,并運用神態(tài)、動作描寫豐富對話,寫出個性。最后,再推敲合適的標點符號、提示語的位置等。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習作遷移,既關注言語的形式,又注重言語的內(nèi)核,落實指導和訓練,從而提高學生對話描寫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張相銀.讓人物躍然紙上——淺談小學作文人物語言描寫[J].課程教育研究,2015(14):92.
[3]倪云利.讓人物語言“活”起來——關于提高小學高年級段學生語言描寫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2014(3):66-68.
[4]高修軍.依托文本情境,凸顯語言訓練——《半截蠟燭》教學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2(15): 46-47.
[5]楊保鴻.聚焦語言描寫 滲透表達方法——《賣木雕的少年》(第一課時)教學構想[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5(5):29-31.
(浙江省杭州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聽濤小學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