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幾年沒有航海,這次遠(yuǎn)游,在舟中日日和那無限的空際相對,幾片白云,自由舒卷,找不出它的來由和去處。晚上滿天的星,在極靜的境界里頭,兀自不歇地閃動。天風(fēng)海濤,奏那微妙的音樂,侑我清睡。日子很易過,不知不覺到了哥倫波了。
哥倫波在楞伽島,這島土人叫它作錫蘭。我佛世尊,曾經(jīng)三度來這島度人,第三次就在島中最高峰頂上,說了一部楞伽大經(jīng)。相傳有許多眾生,天咧,人咧,神咧,鬼咧,龍咧,夜叉咧,阿乾闥咧,阿修羅咧,都跟著各位菩薩阿羅漢在那里圍繞敬聽。大慧菩薩何了一百零八句偈,世尊句句都把一個非字答了,然后闡發(fā)識流性海的真理。后來這部經(jīng)入中國,便成了禪宗寶典。
我們上岸游山,一眼望見對面一個峰,好像四方城子,土人都是四更天拿著火把爬上去禮拜,那就是世尊說經(jīng)處了。山里頭有一所名勝,叫作坎第。我們雇輛汽車出游,一路上椰子檳榔,漫山遍谷,那葉子就像無數(shù)的彩鳳,迎風(fēng)振翼。還有許多大樹,都是蟠著龍蛇偃蹇的怪藤,上面有些瑣碎的高花,紅如猩血。經(jīng)過好幾處的千尋大壑,樹都滿了,望下去就像汪洋無際的綠海。沿路常常碰著些大象,像位年高德劭的老先生規(guī)行矩步地從樹林里大搖大擺出來。我們渴了,看見路旁小瀑布,就去舀水吃,卻有幾位黝澤可鑒的美人,捧著椰子,當(dāng)場剖開,翠袖殷勤,勸我們飲椰乳。劉子楷新學(xué)會照相,不由分說,把我們和“張黑女碑”照在一個鏡子里了,他自己卻逍遙法外。走了差不多四點鐘,到坎第了。原來這里海拔已經(jīng)三千尺,在萬山環(huán)繞之中,潴出一個大湖。湖邊有個從前錫蘭土酋的故宮,宮外便是臥佛寺。黃公度有名的錫蘭島臥佛詩,詠的就是這處。
從前我們在日本游過箱根日光的湖,后來至瑞士,游過勒蒙四林城的湖,日本的太素,瑞士的太麗,說到湖景之美,我還是推坎第。它還有別的緣故,助長起我們的美感:第一件,它是熱帶里頭的清涼世界,我們在山下,揮汗如雨,一到湖畔,忽然變了春秋佳日;第二件,那古貌古心的荒殿叢祠,喚起我們意識上一種神秘作用,像是到了靈境了。
我們就在湖畔宿了一宵,那天正是舊歷臘月十四,差一二分未圓的月浸在湖心,天上水底兩面鏡子對照,越顯出中邊瑩澈。我們費(fèi)了兩點多鐘,聯(lián)步繞湖一匝。蔣百里說道:“今晚的境界,是永遠(yuǎn)不能忘記的。”我想真是哩!我后來到歐洲,也看了許多好風(fēng)景,只是腦里的影子,已漸漸模糊起來,坎第卻是時時刻刻整個活現(xiàn)哩。
中間有一個笑話,我們步月,張君勱碰著一個土人,就和他攀談。談什么呢?他問那人:你們?yōu)槭裁床桓锩??鬧得那人瞠目不知所對。諸君評一評:在這種瀟灑出塵的境界,腦子里還是裝滿了政治問題,天下有這種煞風(fēng)景的人嗎?
閑話休提,到晚上三更,大眾歸寢,我便獨自一個,倚欄對月,坐到通宵,把那記得的楞伽經(jīng)默誦幾段,心境的瑩澄開曠,真是未曾得有。天亮了,白云蓋滿一湖。太陽出來,那云變成一條粗練,界破山色,真?zhèn)€是“只好自怡說,不堪持贈君”哩。
程期煎迫,匆匆出山,上得船來,離拔錨只得五分鐘了。
(作者梁啟超,選自《死亡,你不要驕傲》,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
寫作借鑒
本文寫得自然流暢,瀟灑自如。寫游記,最關(guān)鍵的有三點,一是有順序,二是寫出所游之地的特點,三是突出重點。本文結(jié)構(gòu)嚴(yán)密,首尾呼應(yīng)。按游覽順序,寫了航海、游山、夜宿、出山返航等事情。寫出了錫蘭島奇異的異域風(fēng)光:“椰子檳榔,漫山遍谷”,許多大樹蟠著怪藤,沿路常常碰著些大象大搖大擺,黝澤可鑒的美人勸我們飲椰乳,坎第大湖是熱帶里頭的清涼世界,湖畔月色瑩澈,湖畔黎明的風(fēng)光奇美……重點寫了山中所見的奇異景象和湖畔風(fēng)光,表現(xiàn)了作者在這佛教圣地感到心境開闊的愉悅之情。
本文的敘述,采用似乎帶著讀者游玩的方式,親切地交流和介紹,如話家常,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諸君評一評:……天下有這種煞風(fēng)景的人嗎?”“真?zhèn)€是‘只好自怡說,不堪持贈君哩”。
本文的語言優(yōu)美,寫美景,用了較多簡潔傳神的比喻修辭,如大象“像位年高德劭的老先生規(guī)行矩步”等?!叭毡镜奶?,瑞士的太麗,說到湖景之美,我還是推坎第”,運(yùn)用對比襯托的手法表現(xiàn)坎第大湖湖景之美。語言有趣味,如“劉子楷新學(xué)會照相,不由分說,把我們和‘張黑女碑照在一個鏡子里了,他自己卻逍遙法外”。稱黑美女為“張黑女碑”,比喻獨特;說朋友“逍遙法外”,幽默詼諧。至于文字中所蘊(yùn)含的文化和見解,那是作者長期修養(yǎng)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