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路英
[摘 要] 青年大學生在在心理和年齡上都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當生活中出現(xiàn)問題,或在社會上同他人產(chǎn)生沖突后,無法理智、合理地解決問題和沖突,防止產(chǎn)生不良影響,主要分析青年大學生的回避心理形式,分析其發(fā)生的原因,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從而培養(yǎng)出合格的大學生。
[關 鍵 詞] 青年學生;回避心理;校正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2-0232-01
一、正確認識青年大學生的回避心理和表現(xiàn)形式
回避心理就是在生活中同社會和他人發(fā)生矛盾時,不能合理地處理和解決,防止危害發(fā)生的心理現(xiàn)象。青年大學生一般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對正面教育的厭煩
由于正面教育是嚴肅、正式的過程,青年大學生不能理智地認識和分析事物的善惡,所以當出現(xiàn)這樣特別正統(tǒng)和無趣的正面教育時,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分析和領悟其中的精華,最終產(chǎn)生非常消極的情緒,對正面教育有了躲避心理,還可能出現(xiàn)“唱反調”的現(xiàn)象。
(二)對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和沖突有躲避心理
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當學習成績不理想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壓力,這時若家庭和學校再給予壓力,學生會形成很大的抵觸情緒,開始厭煩學習。其次是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時,很多學生面對很小的困難就產(chǎn)生退卻態(tài)度,害怕不能完成工作任務,最后放棄一些工作機會。最終喪失了很多自我鍛煉的機會,影響了身心的快速發(fā)展和進步。
二、找到產(chǎn)生回避心理的原因,并進行合理校正
青年大學生回避心理可能是多方面造成的,可以簡單概括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方面。
(一)主觀因素
(1)過分自信或自負心理。青年學生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在父母和長輩的呵護下成長,容易造成青年大學生有過分自信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出現(xiàn)一些問題時不能虛心請教他人,選擇回避。(2)不斷增長的需求無法充分得到滿足。大學階段的人生需求包括生理、心理、求知等諸多內容,青春期會有沖動心理,這樣就會形成回避心理。
(二)客觀因素
(1)家庭教育不恰當。過分溺愛和過分嚴厲,都會造成孩子有封閉自己的行為,躲避現(xiàn)實,和家長出現(xiàn)代溝。(2)傳統(tǒng)、古板的教育和管理方式。(3)社會正面教育的不得當,負面影響嚴重。學校教育形式化現(xiàn)象嚴重,青年學生沒有很好的分析判斷能力,使得對正面教育厭惡和回避,樂于學習一些負面的東西。
三、改變回避心理的策略
青年大學生的回避心理降低了教育質量水平,對青年的身心健康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導致青年不能很好地進步和成長,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學校是青年學生主要的活動地方,應當提起高度的重視,從下面幾點嘗試改變回避心理:
(一)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課堂吸引力
課堂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大量實踐表明,那些知識豐富多彩、生動、嚴謹?shù)恼n堂教學,對任何階段的學生都有影響作用和吸引力,會引導學生形成一些興趣,提高學習成績。這樣無形中也增進了師生交流。
(二)設計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大膽使用“嘗試”方式
學校應當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不斷嘗試各種多姿多彩的形式,教師再進行適當?shù)囊龑Чぷ?。不斷嘗試新事物才能了解更多知識,學會適應各種變化的環(huán)境,提高自身價值。
(三)學校和家庭及時交流,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學校教育需要社會的支持,校方可以走訪、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同家庭及時聯(lián)系和交流。學校和家庭聯(lián)合共同建立一個溫馨、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不斷形成團結、活躍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學習中敢于提出問題,形成不懂就問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這樣就能養(yǎng)成勤奮好學、艱苦樸素的風氣,對學生產(chǎn)生激勵作用,提高其綜合能力。
(四)增加心理教育力度,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質
對青年大學生來說,需要親情、友誼和關愛,并且自尊心很強,讓學生學會交朋友,學會傾訴、表達。在這方面的教育中,教師應身體力行,給學生做榜樣,先與學生交朋友,啟發(fā)他們交友,教給他們交友的方法。
要教育學生勇于面對困難,形成強大的心理承受力。因為當前青年學生處于一個特殊階段,大多都是獨生子女,要對他們經(jīng)常鼓勵,教育學生面對困難要勇往直前,并要有信心一定能夠克服各種難題。
將專業(yè)心理素質教育與潛移默化的教育相結合,再設計困難挫折的機會,有意識地讓學生鍛煉,從正面引導,逐步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稱其為完整的教育,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吳迎春.青少年回避心理障礙校正的幾點體會[J].時代教育,2014(14):81.
[2]林樂迎,歐陽娟,仝宇.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的影響因素調查[J].教育界,2015(10):105.
[3]楊思宇.淺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速讀旬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