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珍
[摘 要] 在中職院校的舞蹈教學中,對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培養(yǎng)是尤為必要的,其不僅能夠凸顯出現代教育的人文核心,同時也是助推舞蹈教學更為豐富多元的有效舉措,并且鑒賞能力培養(yǎng)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學生審美能力的高低?;诖耍Y合教學實踐,對中職舞蹈教學中提升學生舞蹈鑒賞能力的策略進行著重分析。
[關 鍵 詞] 中職;舞蹈教學;舞蹈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2-0036-02
舞蹈作為一門舞臺藝術,在一定的時空當中,動態(tài)人體形象的流動蘊藏著一定的美感,主要體現在動作、韻律、表情、音樂、舞美、服裝的整體效果中[1]。所以,舞蹈教學實際上也是一項發(fā)現美、表現美、傳達美的教育活動,以肢體動作為具體表現形式去震撼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當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中職學校對舞蹈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加以重視,并將其納入了舞蹈教學當中,使舞蹈教育課程體系更為完善且豐富。
一、當前中職舞蹈教學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素質不均衡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絕大多數的初級中學學生在畢業(yè)之后都會選擇繼續(xù)就讀高級中學,也就造成中職學校不僅生源有限,且整體質量嚴重下滑,選擇學習舞蹈專業(yè)的學生也有大部分沒有舞蹈基礎。此外,中職學生之所以喜歡舞蹈,大多數是因為追求時尚潮流,而對教材中的舞蹈知識與課堂中所教的舞蹈并不感興趣。同時,由于舞蹈基礎的匱乏,也導致部分學生面對艱苦舞蹈學習而選擇放棄。
(二)學校重視不夠
在部分中職院校中,雖有開設有舞蹈技能課程,但卻沒有設置舞蹈鑒賞課程,也有部分中職院校雖然順應時代變化增設了舞蹈鑒賞選修課,但其教學內容過于淺顯,僅僅停留在認知階段,同時課程安排、教材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環(huán)境都無法及時跟上,導致舞蹈鑒賞課程流于形式,完全無法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
(三)重技能輕理論
舞蹈藝術教育講究循序漸進,同樣也需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中職學校的舞蹈教學中,有許多教師對舞蹈技能實踐非常重視,但對學生的舞蹈理論知識卻選擇性地忽視了,以至于學生對舞蹈藝術的美感理解匱乏且認識不足,也正因為無法領悟其中蘊藏的內涵美,導致學生的舞蹈學習僅僅停留在模仿表層,難以實現美感的傳遞。
二、提升學生舞蹈鑒賞能力的重要意義
欣賞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不僅有助于人們認識生活,同時也教會人們以正確的態(tài)度與眼光看待生活,促進人們良好道德品質的養(yǎng)成,激發(fā)人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2]。其中,舞蹈作為一門舞臺藝術,進行舞蹈鑒賞同樣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一部優(yōu)秀、健康、積極的舞蹈作品,往往能夠喚醒人性的美好,從中體會到美的享受,進而陶冶情操、感化心靈,懂得以樂觀的心態(tài)去體驗生活、感知生活,進而熱愛生活。
為有效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許多中職院校都紛紛增設了舞蹈鑒賞課程,主要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進行舞蹈作品賞析時,不僅能夠感受到精神的愉悅享受,同時也激發(fā)學生對舞蹈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審美能力與藝術情操,而避免出現舞蹈技能學習過程中一知半解的情況。唯有學生舞蹈鑒賞能力的提升,才能夠通過觀察、分析作品而得出客觀的評價,促使學生懂得如何用心去體會、去捕捉作品中的美感,對舞蹈作品中的優(yōu)缺點進行評判,進而反觀自身在遇到相似情況時要如何完善,并想方設法在舞蹈實踐中做到盡善盡美,提高舞蹈專業(yè)能力。
三、中職舞蹈教學中提升學生舞蹈鑒賞能力的相關策略
學生舞蹈鑒賞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教師的悉心指導,而舞蹈鑒賞教學同樣是一個需要不斷實踐與探索的過程。結合當前中職院校的舞蹈技能教學與舞蹈鑒賞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在舞蹈鑒賞中滲透舞蹈的歷史人文背景
舞蹈的起源要追溯其特定的歷史人文背景,而舞蹈的產生正是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勞動生產、戰(zhàn)斗等生活場景的模仿重現,同時也是人們進行內心情感交流的外在表現。[3]基于此,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并且讓學生的舞蹈知識結構能夠進一步完善,教師在舞蹈鑒賞教學中可將舞蹈的歷史人文背景進行詳細介紹,在該舞蹈的特定歷史人文時代背景中去對舞蹈進行全面且系統(tǒng)的分析鑒賞,進而讓每一位學生能夠充分感知舞蹈的內涵表達,將自己置身于舞蹈起源的年代和環(huán)境當中,有助于學生緊緊圍繞其人文環(huán)境特點去領悟舞蹈的思想核心。
比如,在我國的漢代時期,其舞蹈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樸拙渾厚的泱泱風格,能夠感受到明顯的剛柔并濟的力量。教師在簡單地向學生講解了漢代的文化特征之后,便讓學生自主鑒賞《盤古舞》,讓學生的感性認知得以進一步強化。又如許多學生對中國古典舞的內涵認知不足,實際上中國古典舞是一種集戲曲與舞蹈于一體的表現形式,甚至被人們稱作為“戲曲舞蹈”。基于此,教師可讓學生對古典舞《愛蓮說》進行欣賞,該作品源自宋朝詩人周敦頤的散文詩《愛蓮說》,學生在鑒賞時便可首先對該文章進行一定的了解,進而透過演員行云流水、欲訴還休的肢體語言去感知我們東方女性的古典之美、婉約之美,感受其所表達的荷花潔身自好、傲然獨立的君子品質。如此一來,在歷史人文背景的結合之下,學生對舞蹈作品中的寫意手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其舞蹈鑒賞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二)在舞蹈鑒賞中滲透對不同類型作品的分析對比
若根據作用性與目的性來區(qū)別,舞蹈可劃分為自身生活所需而跳的“生活性舞蹈”與表演給觀眾欣賞的“藝術性舞蹈”;若根據風格特點來區(qū)別,舞蹈可劃分為民間舞、古典舞、芭蕾舞、現代舞等[4]。而針對不同類型的舞蹈作品,鑒賞者所持有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因此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方法去有效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是教師在舞蹈教學中較為常用的教學方式,并且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
舞蹈鑒賞切不可執(zhí)行“一刀切”的標準,在鑒賞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了解所欣賞的舞蹈屬于哪一類型。比如秧歌、廣場舞等生活性舞蹈,是人民群眾都可參與其中的群眾性舞蹈活動,針對這一類舞蹈的欣賞,無需對舞者的專業(yè)技巧和素養(yǎng)過分苛求,這與欣賞芭蕾舞有著非常大的區(qū)別。
再如,即便同樣是民族舞,不同的民族所特有的舞蹈一定有著不同的風格特點。比如傣族舞中其動作婀娜多姿,節(jié)奏舒緩,但能夠感受到外柔內剛的內在力量,其造型特點在于屈伸動律所形成的手、腳、身體的“三道彎”,而風格特點便是剛柔并濟、動靜結合等。維吾爾族舞蹈則又不一樣,從昂首挺胸、立腰拔背的動作中向觀眾傳達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覺,頭部與手腕的動作居多。為了讓學生在鑒賞舞蹈時能夠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師可首先將上述傣族舞與維吾爾族舞的特點予以說明,再讓學生去對比鑒賞《雀之靈》與《掀起你的蓋頭來》兩部舞蹈作品,進而讓學生在不同類型舞蹈的強烈對比中,深化對舞蹈的直觀感悟,進而提升舞蹈鑒賞能力。
(三)在舞蹈鑒賞中滲透舞蹈技能教學實踐
舞蹈是人類的智慧結晶,可將其視作為特殊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主要是通過人類身體動作去進行信息情感的傳達,讓身體以特有的律動去創(chuàng)造美、表現美[5]。中職學生不僅僅是舞蹈作品的欣賞者,同時也是舞蹈技能的學習者,在舞蹈鑒賞的同時滲透舞蹈技能學習,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不僅能夠引導學生踏足于舞蹈美妙的情感世界當中,感受舞蹈藝術的美感,并且能夠在動作分解、技能學習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何謂美感,動作如何表達更具美感,從而實現學生舞蹈鑒賞能力與舞蹈技能水平的同步提升,可謂一舉兩得。
比如,在進行東北秧歌《歡天喜地秧歌情》的舞蹈鑒賞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對秧歌舞者的體態(tài)特點、秧歌中的膝蓋動作、手絹花等逐一分解,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進行示范教學,通過課堂直觀性的加強,能夠讓學生快速習得動作要點。實際上,筆者認為舞蹈鑒賞課應當與舞蹈技能實踐課結合,并且貫穿中職三年的教學始終,否則難以真正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
(四)在舞蹈鑒賞中加強學生的交流互動
對舞蹈作品的鑒賞實際上屬于一種開放性的行為,所以舞蹈鑒賞教學也具備開放、活動的特點。作為舞蹈鑒賞的評判者以及對舞蹈藝術之美的直接體會者,學生在舞蹈鑒賞教學中要充分展現出主體地位。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在舞蹈鑒賞完成之后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并且將組內討論結果以組代表的形式進行發(fā)言,同時還可組織學生將自己的鑒賞心得以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學生之間形成對舞蹈鑒賞的良好互動氛圍,進行思想感悟的火花碰撞,以共同的力量促使舞蹈鑒賞能力的同步提升。
綜上所述,中職院校開設舞蹈鑒賞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舞蹈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提升其藝術情操。相關教師應意識到舞蹈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方式會對學生綜合素質高低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在舞蹈鑒賞教學中應結合舞蹈教學實踐,與舞蹈的歷史人文背景、作品類型以及技能教學相結合,同時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不斷的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梁紅梅.中職舞蹈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的策略[J].中國培訓,2016(8):187.
[2]姜曉楠.如何在中職舞蹈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J].廣東教育(職教),2014(4):117-118.
[3]王原珍.中職舞蹈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J]. 考試與評價,2017(8).
[4]楊帆.淺談中職舞蹈教學中學生舞蹈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J].長江叢刊,2017(2):31.
[5]歐陽喜媛.論中職學校學生舞蹈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