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彌渡,普通村民家通常會于臘月殺年豬的時候制作卷蹄、香腸和臘肉。村民們把這些葷食或腌制于土罐內(nèi),或懸掛在廊檐下,儲存到第二年,用來招待客人。彌渡寅街大莊村的彩云餐館則不一樣,這里的卷蹄從年頭做到年尾。
一大早,施恩朝便從市場上買回了豬腿肉和豬蹄,準(zhǔn)備制作卷蹄。施恩朝開始切肉時,他的妻子陸續(xù)備好了草果粉、茴香粉、胡椒粉等10 多種調(diào)料,這些調(diào)料將會同紅粬米粉一起,被均勻地涂抹在切好的肉條上,然后填塞于豬腳內(nèi)。
加入紅粬米,是制作彌渡卷蹄的一大特色。
“紅粬米是純天然染色調(diào)味劑和防腐劑,是我們彌渡果子園村用幾百年祖?zhèn)鞴に嚿a(chǎn)的?!奔t粬米,用72 種天然中草藥配制成粬種,然后將煮熟的大米按一定比例與粬種混合,再放入專制粬倉中發(fā)酵。
施恩朝將紅粬米粉和純糧白酒混合攪拌,盆內(nèi)滿是鮮亮的紅色,他按開打火機(jī),引燃紅粬米。紅色的粬米上燃起了一圈藍(lán)色的火焰,酒香裹著粬米香慢慢散開。趁火燒著,施恩朝不停攪拌紅粬米,讓粬米粉全部都接觸到火焰,這樣粬米會變得更紅,而且香味更濃,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的作用。
施恩朝轉(zhuǎn)身從隔壁房間拿出了一根繩子,站到房中間。只見施恩朝手拿繩子一端,大力朝前一甩,繩子隨即被掛在了房頂?shù)膾煦^上。要開始剔骨了。施恩朝就坐在一邊,手握著倒掛的豬腳,一刀刀將除腳骨外的骨頭去掉。
剔骨后,再將短暫腌制的豬肉全部塞入豬腳內(nèi),就像手術(shù)縫合一樣,用錐子和棉線把豬皮縫合,然后用清洗好的糯谷稻草裹綁腿似的裹緊豬腳,放入蒸籠里蒸熟。待卷蹄完全冷卻后,就可以切片食用。在彩云餐館一隅,幾個大土罐子被整齊放置在角落。土罐里都是按古法腌制的卷蹄,卷蹄間隙用大米炒面拌蘿卜絲搭配,味道偏酸。
相較彌渡的其他美食,卷蹄的制作工藝有些復(fù)雜,要將一只豬腳剖開,剔去除腳骨以外的骨頭和皮下脂肪,往里塞入用多種香料腌制過的豬肉,用棉線縫合豬皮,重塑出一只全新的豬腳。
施恩朝家還有卷皮——制作方法與卷蹄大同小異,只是把塞進(jìn)豬腳內(nèi)的豬肉換成了豬皮。
在陽光照射下,卷皮透亮晶瑩,其上的紋路像極了樹樁上的年輪,一圈一圈從內(nèi)向外延展開來,吃起來也是嚼勁十足。
除了卷蹄和卷皮,彌渡還有一“卷”名聲在外,那就是卷肚。
陶艷芬是紅巖餐館的創(chuàng)辦人。30 年過去了,如今,她的兒子和女兒也追隨著她做起了卷肚。
“說來也奇怪,我在其他地方按照同樣的原料和配料都做過,做出來的味道就是不對。紅巖卷肚的味道好,可能跟紅巖的水土有關(guān)?!碧掌G芬說。
卷肚的做法和卷蹄類似。首先要選用優(yōu)質(zhì)的豬肚,豬肚需要保持完整,是不能被劃開的,里里外外要經(jīng)過多次的揉、刮、漂洗,直到?jīng)]有一點(diǎn)異味, 然后去除肚內(nèi)的油脂,把它晾起來。
“清洗豬肚要用香油、蔥、小麥面、醋,反復(fù)洗,反復(fù)去味?!碧掌G芬一邊切肉一邊向我們介紹道:“好賣的時候一天賣兩三百斤肉都不是問題,所以我們幾乎都到下關(guān)去買肉,如果在彌渡買的話,可能把整個市場的豬后腿買光都還不夠。”由于購買人數(shù)過多,陶艷芬家已經(jīng)做出了自己的包裝,每個豬肚還需過稱,定量制作。
預(yù)先燒過的豬皮和豬肉用香料和紅粬米腌制好后放入豬肚內(nèi),塞緊,再用棉線縫合口子?!柏i肚有兩個開口,所以一定要將兩個口都封起來?!?隨后把擠壓平實(shí)的豬肚放入鹵水中?!跋扔么蠡鹬蠓校儆脺鼗鹇? 小時左右?!碧掌G芬家的鹵水是自家延用多年的秘制老鹵水,一踏進(jìn)廚房門便可以聞到香味。煮好的卷肚會再經(jīng)重物擠壓定型,使整個豬肚里的肉分布均勻,不留空隙,又恢復(fù)出了一個豬肚的本來樣貌。
先人的智慧將豬肉制成了卷蹄, 讓肉食在物資條件匱乏的年代得以長久儲存。而延續(xù)至今,卷蹄所指代的早已不局限于此,它更是一種地域飲食文化的象征,一種當(dāng)?shù)厝说泥l(xiāng)愁。對彌渡人來說,無論何時何地,卷蹄代表的都是故鄉(xiāng)的味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