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東 莉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193)
·國家重點實驗室·
合作交流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陳 東 莉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193)
“開放、流動、聯(lián)合、競爭”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新型運行機制。通過合作交流,進一步拓寬國內外合作交流渠道,豐富合作交流的內容和形式。以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介紹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交流的形式和內容,分析了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聘請國際高端人才作為客座教授、國內外訪問與交流、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開展國際合作和設立開放課題等取得的成效,闡述了合作交流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發(fā)展的巨大推動作用,為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交流工作并促進實驗室發(fā)展提供依據和參考。
植物病蟲害國家重點實驗室; 合作交流; 植物保護
我國確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農業(yè)科技發(fā)展面臨著重大的戰(zhàn)略機遇和全新挑戰(zhàn)。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圍繞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儲備、重大成果培育、重大平臺推進和卓越團隊培育5個方面。合作交流對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順利開展各項工作、提升研究水平、改善實驗室科研環(huán)境、不斷提高運行和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作用[1]?!笆濉逼陂g,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內外合作、人員交流、對外課題開放等途徑開展了廣泛深入合作交流活動,并積極主辦和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通過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活躍了學術氣氛,解決了研究工作中的關鍵問題,提高了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擴大了重點實驗室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基本形成了“開放、流動、聯(lián)合、競爭”良好學術環(huán)境[2-4]。
1.1 聘請國際的高端人才作為實驗室的客座教授
植物病蟲害是威脅農業(yè)生產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tài)安全的嚴重生物災害,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針對國家農業(yè)生產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大需求,為了提升自身的研究實力、加強團隊建設、提高在國內的學術影響力,加強實驗室的國際影響力度,聘請了12名國際知名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妥淌诿磕甓ㄆ谶M入實驗室工作,在實驗室工作期間,對實驗室的學科建設、研究方向、成果評價及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指導性意見;與實驗室的專家探討具體學術問題、構思新的研究課題;與研究生進行交流,包括學術思想傳播、具體的研究技術和論文寫作指導與論文修改。每年客座教授都定期來實驗室工作數(shù)周,帶給實驗室最新的學術思想,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對實驗室的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5]。
1.2 國內外學術訪問及學術交流
國內外學術訪問及學術交流可以有效地推動學科建設,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滲透;加速了科研人員學術思想更新,提升了研究技術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對學科領域的發(fā)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開辟新的研究方向、形成新的交叉學科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6]。
1.3 舉辦、承辦(協(xié)辦)、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術會議是科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科技發(fā)展的組織基礎。為進一步促進實驗室科研工作與國際接軌、擴大國際影響和提高學術地位,實驗室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專家交流互訪,開展學術交流,展示了實驗室科研實力,提升了學術地位,宣揚了實驗室文化,增強了國際影響力[7]。通過國內外學術會議給科學家提供零距離的學術交流,將國內外高端、優(yōu)秀科學家聚集在一起,通過學術報告使科學家能夠發(fā)現(xiàn)新問題,通過信息交流大家相互學習,開闊視野,對于提高科研效率和研究水平大有益處。
1.4 開展國際合作
合作研究是科學研究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科技發(fā)展的必然趨勢[8]。國際合作是科研院所提升科研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手段,對提高學科發(fā)展、增加科研成果起著重要作用[9]。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開展國際合作有助于提升在全球范圍的掌控和調配資源的能力。我室立足國家重大需求,瞄準植物病蟲害生物學領域國際學科前沿,結合實驗室研究方向,積極參與國際重大合作項目。開展國際科研項目合作使實驗室成員與國外的科研機構及高校直接接觸,進一步將國外先進的科研資源和研究技術帶回本實驗室[10]。
1.5 通過開放課題吸引國內外專家參與合作研究
開放課題是促進實驗室建設的重要舉措, 隨著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中定位的變化而發(fā)展[11]。開放課題的設立是重點實驗室貫徹落實“開放、流動、聯(lián)合、競爭”方針的重要手段,對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合作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2.1 聘請國際知名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取得重大學術成果
客座教授作為在專業(yè)領域中較活躍的專家學者,不斷通過各種國際交流掌握前沿知識和技術,并不斷跟蹤、引領專業(yè)前沿。近5年來實驗室聘請了美國科學院院士、杜克大學的Xinnian Dong教授,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墨爾本大學Ary Hoffmann教授,美國總統(tǒng)科學委員會顧問科羅拉多州立大學Jan Leach教授,英國皇家學院院士John Pickett教授等12名國際知名專家為實驗室客座教授,通過這些國際知名專家指導與合作,為我室搭建了一個對接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及重大成果培育平臺。學術成果有了重大突破, “十二五”期間SCI論文在Nature、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ISME Journal、PLoS Pathogens等高影響水平的雜志上均有突破。發(fā)表論文與“十一五”期間對比增長了24.19%,SCI論文與“十一五”期間對比增長了58.31%(見圖1),其中“十二五”期間與國外專家合作發(fā)表SCI論文273篇,由此說明這些國際一流的學者每年來實驗室工作,極大活躍了實驗室的學術氛圍,開闊了實驗室成員的視野,促進了植物保護學科的發(fā)展,提升了國際影響力。
圖1 “十一五”與“十二五”期間實驗室發(fā)表論文情況
2.2 出訪交流,促進實驗室的高水平論文的產出
訪問交流是科研信息有效傳播與共享的方法之一,縱向對比“十一五”期間和“十二五”期(見圖2)我室出訪、來訪情況及合作發(fā)表論文成效,可以看出,我室出訪和來訪人數(shù)逐年增長,同時合作發(fā)表SCI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總量也隨之增加,“十二五”期間我室來訪人數(shù)增長了28.8%,出訪人數(shù)增長了33.87%,合作發(fā)表的SCI論文增加了53.87%,其中IF≥6的有20篇,比“十一五”期間增長了4倍。由此說明出訪來訪不僅可以增強科研人員的之間的交流,更能夠有效提高實驗室成果的產出,還有效提高了論文的質量。
圖2 “十一五”與“十二五”期間實驗室出訪與來訪及
2.3 舉辦學術會議,提高實驗室的國內外影響力
實驗室通過主辦和承辦國際性、地區(qū)性和全國性等學術會議和高層專家論壇,通過開展四大講堂,即“植物保護大講堂”、“植物保護青年科技論壇”、“植物保護博士論壇”和“植物保護道德講堂”等不同層面專題講座。5年來,我室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主辦或承辦國際大會、地區(qū)性和雙邊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共8次,全國性學術會議17次,實驗室間的學術交流6次。其中我室主辦了第一、二、三屆北京國際分子植物病理學術研討會,協(xié)辦了第13屆國際禾谷類銹病和白粉病會議、第二屆國際生物入侵大會等國際會議等,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有效促我室科研工作與國際接軌、擴大我室在國際影響力和在國際的學術地位。國內與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植保學科研究前沿交流平臺,定期進行實驗室間的學術交流,通過跨學科合作和交流,引領本領域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資源配置,鞏固了實驗室在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影響。
2.4 開展國際合作項目研究,提升實驗室國際影響力
近年來,在國家基金委、科技部、留學基金委的支持下,與3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并開展了科技合作。5年來,我室承擔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81項(含重點合作研究項目34項),其中歐盟援助項目2項、歐盟第七框架計劃項目2項、中比科技合作1項,歐盟地平線2020項目1項、英國牛頓基金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地區(qū))合作與交流項目2項、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11項,科技部、農業(yè)部、基金委對外交流與合作項目7項,與跨國公司合作項目7項,明顯提升實驗室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與國外專家合作發(fā)表SCI論文;在國際學術機構和國際學術期刊任職45人次,提高了我室在國際上知名度與話語權;其中CABI瑞士中心主任Ulrich Kuhlmann博士獲得“2012年中國政府友誼獎”。通過“歐盟項目”的合作實施,將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轉移到朝鮮、老撾、緬甸、盧旺達、蒙古等發(fā)展中國家,實現(xiàn)了我國植??萍肌白叱鋈ァ保浞终故玖宋沂业闹脖?萍荚趪H界的影響力,加速了實驗室的國際化。
2.5 開放課題申請質量明顯提升
開放課題的設立是根據我室的研究領域范圍提出的科學命題,近5年來,開放課題申請逐年增長,資助開放基金課題83項,資助課題經費704萬元,申請者來自全國44個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法國、意大利、丹麥、3個國家。 “十二五”期間比“十一五”期間(見圖3)開放課題獲得的成果顯著增長,國內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增長58.3%,SCI論文增長47.5%,申請專利增長88.2%。在開放基金支持下,國際著名的Bt分子生物學家法國農科院(INRA)Didier Lereclus教授與實驗室合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微生物學主流刊物上(ISME Journal),比利時烈日大學的Frederic Francis教授榮獲“2015年中國政府友誼獎”。開放課題不僅僅促進實驗室的開放交流,同時提高了實驗室的科技產出。
圖3 “十一五”與“十二五”期間實驗室開放課題研究成果情況
3.1 提升了實驗室的科研實力
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一支重要的創(chuàng)新科研團隊,是站在國際科研的最前沿國際大舞臺上,能夠將國家重大、重點項目與國際合作相結合,積極投入到廣泛的合作交流中[12]。通過項目的合作、參加國際會議、出訪交流等形式,將國際上一流的科研技術引進來,我室通過歐盟援助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項目、自然基金國際合作項目等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加強了國際之間的合作交流[13]。顯示了我室在國際上的科研實力水平,提高了我室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3.2 為科學研究搭建了交流平臺
高水平的公共研究平臺不僅是科研創(chuàng)新的重要支撐、也是提升科研院所的學術水平重要臺階、更是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和高水平科學研究和國家重大項目完成的重要支撐和保障[14-15]。進一步加強合作平臺建設,通過實驗室間的合作,實驗室與高校合作等方式建立合作平臺。例如,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旱區(qū)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搭建的植病學科研究平臺,與農業(yè)蟲害鼠害綜合治理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有害生物控制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搭建的昆蟲學科研究平臺,經過幾年的合作研究與交流,無論在學術還是在合作研究上,均取得了良好進展。
3.3 人才的聚集平臺
一流的、穩(wěn)定的科研技術團隊是實驗室順利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隨著新形勢的發(fā)展和科研的需求,已經充分意識到建立一流的國際化人才隊伍,是維護實驗室發(fā)展的重要渠道[16]。十二五期間我室1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引進3位中青年高層次專家。培養(yǎng)3位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占同期國內植物保護領域的30%。由此說明這些高層次人才的培養(yǎng)、引進,是建立一流的國際化人才隊伍基礎,是維護實驗室發(fā)展的重要渠道。加強國際性的學術交流、鼓勵與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是加強實驗室研究團隊的方法。
合作交流對我室研究水平的提高、支撐業(yè)務的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室將繼續(xù)通過合作交流,進一步拓寬國內外合作交流渠道,豐富合作交流的內容和形式。圍繞國家農業(yè)生產的重大需求,聚焦國際植物保護學科前沿發(fā)展,在病蟲害綜合治理、外來入侵生物防控、轉基因生物安全性評價等方面,為我國農業(yè)的生產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tài)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團隊,培養(yǎng)和匯聚一批高層次的學科領軍人才。
[1] 張美冬, 袁德軍. 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實驗室國際地位[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9, 28(7): 147-149.
[2] 危懷安, 王炎坤. 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機制問題與對策[J]. 研究與發(fā)展管理, 2006, 18(4): 104-107.
[3] 楊曉秋. 關于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的思考[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5,34(9): 141-148.
[4] 姜 涵.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機制和評估制度的分析[J].中國高??萍寂c產業(yè)化, 2010(3): 55-56.
[5] 葉秉良, 戴文戰(zhàn), 楊蔚琪. 高教園區(qū)實驗室資源共享現(xiàn)狀與對策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6, 25(11): 1469-1472.
[6] 蘇丁丁, 熊興耀, 程 鵬, 等.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現(xiàn)狀與思考[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1, 30(6): 88-9.
[7] 熊玉英, 吳佳潔. 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提升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J]. 學科探索, 2016(19): 64-65.
[8] 姜永鑌, 呂 磊. 高校國際科技合作管理中的統(tǒng)籌問題[J]. 研究與發(fā)展管理, 2010(4): 127-129.
[9] 科技部基礎司. 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國基礎科學, 2003(5): 25-30.
[10] 朱玉華, 龐 潔. 國家重點實驗室對外開放和交流合作的探討[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3, 32(5): 198-200.
[11] 伍 揚. 高校實驗室開放管理機制的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2, 29(8): 178-181.
[12] 唐 弼, 游 雯, 蔣唱順, 等. 對農業(yè)科研單位提高國際合作項目立項率的探討[J]. 農業(yè)科技管理, 2014, 33(5): 34-37.
[13] 李燕萍, 郭 瑋, 夏義堃. 高校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對策[J]. 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11, 9(5): 150-155.
[14] 聞星火, 郭英姿, 魏 婧.高校大型儀器共享系統(tǒng)建設實踐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0, 27(9): 1-5.
[15] 張顯明, 陳 新. 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整合發(fā)展的思考[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6, 35(7): 240-243.
[16] 張家棟,路 勇. 加強實驗室開放管理促進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 28(8): 167-168.
The Role of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CHENDongli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Biology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193, China)
“Opening, mobility, union, competition” is the new operating mechanism of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Taking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Biology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cooperation and academic exchange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through inviting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experts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visits and exchange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pen projects and so on were also analyzed. The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was then illustrated. These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tate key laboratories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work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state key laboratories;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lant protection
2016-09-25
陳東莉(1983-),女,山西萬榮人,碩士,助理研究員,植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行政秘書,主要從事實驗室日常運行管理工作。
Tel.:010-62815921; E-mail: dlchen@ippcaas.cn
G 482.0
A
1006-7167(2017)06-02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