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 伯特·威納是飲譽全球的數學大師和科學家,在此之前他是公認的神童。他7歲便開始閱讀但丁和達爾文的著作,12歲進塔夫茨學院,14歲大學畢業(yè),18歲取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在自傳中,威納就本人的經歷指出,所謂神童,是指那些在求學之年(中學或以前)已達到成人智力標準的兒童,而過分吹捧神童是錯誤的。因為在社會環(huán)境的壓力之下,神童往往會產生一種幻覺:我的事業(yè)一定要有巨大的成就,否則便是失敗。事實上,事業(yè)成功的神童很少。
由于才能出眾,威納12歲便被送進塔夫茨學院攻讀。在體質和心理上,他還是兒童,所以置身于成人之中使他感到苦悶。父親嚴厲的督促,師友熱切的期望,都對他造成很大壓力。在畢業(yè)典禮的時候,他雖然分享了快樂,但內心卻存在兩大問題:將來干什么?成功的希望有多大?
社會環(huán)境的壓力會使神童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進而導致精神及肉體的崩潰。威納在自傳中講述了和他同期進入哈佛大學的四位神童的遭遇。西斯迪進哈佛上一年級時只有11歲。不幸的是,在哈佛學習了兩三年,獲得有限的成功后,他便立即接受聘請,前往新成立的休斯敦萊斯學院任職。由于思想未成熟,工作能力弱,西迪斯極不適應,在人際關系中碰得焦頭爛額。在這重重打擊之下,西迪斯崩潰了,變成一個毫無進取心的普通人,得過且過地混日子?;纛D因身體衰弱,在大學畢業(yè)那一年患闌尾炎去世。伯利畢業(yè)后被法蘭克福集團招募,成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律師和政客。塞欣斯最后成為普通的樂師。
總結幾個神童的遭遇和結果,威納認為,負責雕塑人類靈魂的藝術家應該給予其作品正確的形象,并應認識到一個天才的生殺大權就操縱在他們手上。他又以另一比喻指出,一種強力藥物也是一種強力毒物,開處方的大夫一定要確實了解其劑量。
威納比其他的神童幸運,因為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便抓緊對他的教育,希望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學者。考取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后,老威納又準許他在英國及德國進修,擴展了他的眼界,并使威納受到當代大師如羅素、哈迪、穆爾等人的熏陶,為他將來成為數學大師和偉大的科學家打下雄厚的基礎。
威納以其切身體會向科研和教育界人士呼吁,培養(yǎng)素質優(yōu)異的兒童是一項謹慎而長遠的工作,決不能希望短期內即有成效。輿論與大眾不應過分強調和吹捧天才和神童,免得他們和社會割斷關系,或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
(王嘯林)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