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愛梅
小學作文教學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雖然已經(jīng)形成了許多有效的教學經(jīng)驗,“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的現(xiàn)狀已經(jīng)得到很好的改觀,但在當前的作文教學中,特別是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作文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提及作文,無論教師還是家長,總是在一味地認為,寫起來必須洋洋灑灑,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謀篇布局,都要講究,都要寫得精彩叫絕。于是,在這樣一種期望中,剛步入三年級的學生初次執(zhí)起創(chuàng)作的筆,就有一些小心謹慎,抑或畏難懼怕,好像從低年級的說話寫話到現(xiàn)在的作文,陡然間出現(xiàn)了一道屏障。
教師如何讓學生消除顧慮,樹立自信,不怕作文甚至喜愛上作文呢?對于習作的起步教學,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精髓,解放思想,文不在長,須有“自我”,即“以我手,寫我心”,讓學生愛上習作,樂于表達。
一、巧設情境,開拓想象空間
如果學生感到這次習作無話可說,教師覺得學生習作言之無物,就要先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習作的需要,解決這種“無米之炊”的困境。
三年級的學生很喜歡聽童話,也愛講童話,那么自己來編童話定會讓他們興奮異常。課堂上,讓學生帶來幼時的玩具:絨布狗、機器貓、史努比等。教師啟發(fā)學生:“現(xiàn)在這些玩具是童話王國的臣民,它們中間會發(fā)生哪些精彩的童話故事呢?”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玩具的特點,自由組合成創(chuàng)作小組,編出一個童話故事,邊說邊擺,邊想邊演。就連那些表達能力弱的學生,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個角色,他們在集體創(chuàng)作中學習表達,也能得到同組成員的幫助。在匯報交流時,要分工明確,協(xié)作表演,集納眾人智慧,賦予玩具鮮活的生命。最后,再把這個故事寫下來,人人都是興味盎然。
二、讀寫結(jié)合,喚醒記憶積累
厚積而薄發(fā),教師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并如“新課標”所說要讓學生“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閱讀是學生獲得認知、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等語言材料,閱讀是一種吸收,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提高表達能力?!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教師要把閱讀和習作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
當然,生搬硬套好詞佳句,堆砌詞藻,都不是真正的結(jié)合,課文中好的構段構篇方式及深刻的立意等,都是應該模仿學習的。如,在教學《石榴》一課后,讓學生仿照寫石榴外形、味道的方法來寫桔子。取來一個桔子剝開皮,從外到內(nèi),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桔子與石榴的樣子是不同的,嘗一片感受它的味道,卻發(fā)現(xiàn)它與石榴有點相似,也有點“酸溜溜、甜津津”的。兩相比較,學生很容易就抓住了桔子的特點。此外,還可以調(diào)動學生在課外書中、在家庭生活中搜集關于桔子的營養(yǎng)、用途等知識,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特色。
三、體驗生活,倡導真情流露
1.讓習作成為一種習慣。
生活是習作的源頭活水,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的學生本身就有一種樂觀向上的表達欲望。教師除了在校內(nèi)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外,還要走出去,帶領學生親近自然,深入社會,擴展生活的空間,然后鼓勵學生在周記中記錄生活點滴、日月星辰、家庭生活、校園趣事、心中煩惱等。教師每天或每周都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收獲心得寫下來,甚至畫一畫,重在幫助學生養(yǎng)成習作的習慣。
2.組織多彩的活動,豐富精神世界。
需要是動機的源泉,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任何一件事情,先要愿意做,有興趣做,才能積極去做,認真去做。學生要寫好作文,寫作前的指導是關鍵的一環(huán),寫作前的指導的主要任務,就是利用活動來引導學生走近生活,使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熱愛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欲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歇。”為了讓生活的泉水不斷地流向兒童的筆端,教師就要把學生帶到廣闊的生活中去,這樣學生自然就會有言想敘,有感想發(fā),有情想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