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香
小學語文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內容當屬習作教學了。然而從小學升初中的作文閱卷中明顯地感覺到學生習作水平沒有全部達到課標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學生一提作文就產生厭倦感,覺得無物可寫,無情可發(fā),這是現(xiàn)今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大難題。那么,學生習作興趣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對策又如何呢?筆者結合一線教學的實踐做出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
學生缺乏習作的興趣,筆者認為同以下幾方面有密切的關系。
一、缺乏觀察生活的“五官”和學習生活單調乏味
觀察,不僅僅指"視”,用眼看,還有“聽、嗅、味、觸”的意思。要想獲得足夠的寫作材料,寫出充滿生命,充滿真情實感的好作品,僅僅依靠視覺是不夠的,還要調動其他器官,也就是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一齊工作。通過各種渠道去完全認識事物,這樣才能在腦海中構成了完整、統(tǒng)一的畫面。
現(xiàn)在很多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大,生活得并不舒暢。在家里,父母是緊壓的,一些家長錯誤的認為“只有課堂才是學習知識的殿堂,只有課本才是知識的源泉?!币浑x開課堂和課本就無所適從,惶恐不安。在學校里,有的孩子學習能力弱,他們會感到作業(yè)和練習的壓力較大,尤其不適應老師在紀律上的嚴格管理,讓學生感到很壓抑。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兩點一線,周末再加個補習班。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越發(fā)感覺生活枯燥乏味,很難產生寫作的興趣。
二、課外閱讀少,不善于思考和積累
現(xiàn)在的孩子可以說面對娛樂方面的“誘惑”太多了,尤其是玩網絡游戲占用了不少時間。大多學生心情浮躁,極少有人能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讀會兒書。對作文而言,閱讀很重要,閱讀不但會激發(fā)學生產生習作的愿望,而且還會在選材取材、確定中心、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對學生習作產生多方面的深刻影響。在課堂上,教師是很重視課本的閱讀,但時間有限。在課外,目前學生的閱讀狀況真是令人堪憂,很多小學生課外閱讀時間不足,閱讀量不達標,大多學生沒有養(yǎng)成讀課外書的好習慣,有的學生雖然讀了,也沒有積累,如過眼煙云,沒有留下深刻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掉了。詞匯匱乏、內容單調是習作與表達的致命傷。自然孩子在上作文課的時候,對作文要求和老師的啟發(fā)無動于衷,無言以對。
三、基礎知識不牢固,錯別字多,語句不通順
與說話相比,作文這種書面表達形式具有一定的難度。難點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寫作過程中沒有言語對話的場景和對象等因素的支持,它完全依賴于記憶的線索;二是一定要熟悉一定數量的詞匯和語法,要嚴格按照語義和語法規(guī)則表達。這兩個方面,都是學生的寫作遇到的很大困難,特別是那些語文基礎差的學生,感覺更是難上加難。例如有些學生錯字、別字較多,語言顛三倒四,啰嗦重復,不著重點,久而久之,自然會挫傷作文的積極性。
那么,面對以上這些種情況,如何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呢?
一、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產生習作的欲望
任何言語活動都是一定情境的產物。恩格斯曾提出"勞動創(chuàng)造了語言”的重要命題。在這里,“勞動”不是個人的經營,而是集體的工作。在普通勞動中,在特定的情況下,需要交際,所以語言就會產生,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因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把習作和生活相結合,是培養(yǎng)學生作文能力的最基本的途徑,一般采用三種方式。
(1)把少兒節(jié)目的話題引入課堂
從電視臺“開學第一課”、“新聞袋袋褲”和“大風車”等欄目選擇內容,有計劃定期組織學生觀看,討論。例如:筆者每天堅持利用午護導的時間組織學生收看“新聞袋袋褲”,學生經常看到這樣的欄目,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一種思考的意識,表達的欲望。例如有一期節(jié)目是小主持人暢談“暑假去了什么地方玩”這個話題,我就順勢啟發(fā)學生說說自己的暑期生活,也許也是受到了同齡小主持人的熏陶和感染吧,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幾個學生竟然也打開了話匣子。
(2)幫助學生開掘他們的“內在能量”
具體的做法是重現(xiàn)學生所經歷過的生活場景,使他們活躍、興奮、激動,使他們的表達欲望被充分開掘出來,暢想暢說。例如筆者指導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父母的愛》,首先是這樣一段開場白:世界上最廣博、最無私的愛就是父母之愛,然而有的學生并不能體會到,他們認為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然后筆者又感情誦讀了幾個父愛母愛感人的故事,幫助他們挖掘父母慈祥的笑容,親切的話語,熱情的鼓勵和嚴格的要求,開掘他們的“內在能量”。學生們在筆者的引導下,既動心,又動情;于是在這種“潤物細無聲”感染之下,學生的精神世界悄悄地發(fā)生了變化,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欲望。有的學生在談起父母在平日里對自己關愛的點點滴滴的往事時,眼里竟噙著淚水。
(3)學生的習作話題要貼近生活,讓孩子寫生活中的事物
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體驗,學會積累,學會練筆。無論是平時在日常生活中的“小”觀察,還是組織活動中的“大”觀察,都會使學生對習作產生激情。生活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教師應該盡量把孩子的視線引向校園外更廣闊的天地。春天,可帶孩子去郊外踏青;夏天,可以一同去迎接那初升的太陽和落日的余暉;秋天,可來到田間果園,感受那份收獲的喜悅;冬天,可以盡情地欣賞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的世界。平日里動員學生參加各項活動、勞動:如跳繩、踢毽、拔河;洗衣、做飯、收拾房間。還要引導走向社會,感知人間的冷暖,豐富情感體驗。從生活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學生們就會慢慢體驗到“處處關注,方成文章”的道理。
二、潛心閱讀,在積累中啟迪智慧,激發(fā)表達熱情
閱讀對學生發(fā)展的意義重大深遠,閱讀可以豐富人的精神長相,使人的氣質變得更加優(yōu)雅。從作文方面來講,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讓他們在潛心閱讀的過程中去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在與作品溝通和撞擊的過程中,燃起寫作的熱情。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潛心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作文興趣的又一重要策略。
除了大量閱讀作品外,還要善于摘錄優(yōu)美詞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和搜集科普知識,因為這些可以為文章增色不少,但這一點是經常被忽視的。有的同學讀了不少書,但不善于積累,結果如蜻蜓點水,在頭腦中什么痕跡也沒留下。"知識用時方恨少”,等到作文時再去搜集積累材料已為遲晚矣!筆者動員學生編寫《采蜜集》,搜集好詞佳句,利用早護導的時間進行交流,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勤做積累的好習慣。
三、夯實語文知識,為學生表達奠定扎實的基礎
學生語文基礎差,必然會給作文帶來困難,字構成詞,詞構成句,句構成段,段構成篇。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分割。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地基打得愈深,樓才愈堅固。課標要求習作要文從字順地表達,書寫規(guī)范整潔,還有標點使用要正確等等,這些要求就是需要把語文基礎知識夯實住了。試想一個錯字連篇,病句百出的學生怎會保持住對習作的熱情?因而,在平日的教學中,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尤其是學困生的基礎知識的教學。
作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學生普遍缺乏習作興趣的現(xiàn)狀,只要我們積極想辦法,并努力去實施,學生的習作一定會出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