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虎將 吳永娟
【關(guān)鍵詞】 學生;問題;成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9—0082—01
一、學生存在的幾種問題
1.思想品德上存在偏差。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打架罵人、欺負弱小同學、有小偷小摸行為、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師長、抵觸老師和家長的教育等。他們多數(shù)學習成績不好、不守紀律、思想行為存在潛在的危險性,如不加約束和引導教育,將來很可能會危害自身、危及社會。
2.心理不健康。如,自閉、憂郁孤僻、遇到事情退縮、或者躁動不安、無法集中注意力、性格多疑、無法與他人溝通等。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不違反紀律,看似品德無問題,但實際上和同學難以溝通,不合群,而且學習成績大多不好。
3.有厭學、輟學傾向的學生。這類學生的主要問題是厭學、不聽講、不寫作業(yè)、有的迷戀網(wǎng)絡、有的干脆輟學等。他們品德方面無大問題,只要不談學習,就是好孩子。
4.有不良習慣、紀律差。他們的主要問題是行為習慣差,不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不服從老師管教,對班級影響較大。這些學生一般學習成績不差,品德方面也沒有大問題。
5.言行表里不一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是公認的“好學生”,問題常常處于隱蔽狀態(tài)。他們在學校是“老師的好幫手”、“學生的好榜樣”,但在家是“小祖宗”、“小皇帝”。遇事以自我為中心、虛榮心強、抗挫折能力極差,家長往往因長期嬌慣縱容而束手無策,其思想、行為存在很大的危險性,有些學生面對家長的批評會出現(xiàn)離家出走、逃學等情況。
二、成因分析
1.社會因素。學生大多數(shù)時間是在學校和家庭中度過的,離不開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社會中存在的不良風氣也會不時地影響到學生。比如,網(wǎng)絡上各種不良信息的沖擊;成人價值傾向的顛覆對孩子間接的影響;虛擬游戲、不良書籍對孩子精神的侵蝕;各類媒體的信息影響……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無法有效地過濾掉這些不良信息,無法保證孩子獲得一個相對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一些偏激的思想、暴力的行為、違法違紀的現(xiàn)象等等,都會對學生身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2.家庭因素。家庭是人與社會最早的接觸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使部分學生心理異常。這部分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家長溺愛嬌慣孩子。家長對孩子一味地溺愛,使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孩子有了成績,家長過高評價,做了錯事,縱容包庇。父母這種盲目的溺愛會使孩子逐漸形成好吃懶做、蠻橫胡鬧、自私自利和缺乏獨立性等許多不良品質(zhì),不利于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
(2)家長導向錯誤,孩子壓力過大。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的引導下,孩子感到自己身負重望,不能辜負了家長的期望,學習成績稍有下降,便覺得心中有愧,無形之中給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3)單親或組合家庭,孩子缺少關(guān)愛。隨著社會離婚率的增高,單親家庭或組合家庭成為普遍現(xiàn)象。這些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溫暖,甚至受到他人的歧視和虐待,孩子心中會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和孤獨感,導致情感性心理障礙。
(4)父母的不良言行對孩子造成的直接影響。 父母的言行舉止粗野、滿口臟話、酗酒、賭博、偷盜等,這些言行會對未成年子女的心靈產(chǎn)生毒害,甚至使他們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5)農(nóng)村“留守兒童”多,形成隔代教育。這些孩子由祖輩代為照看,要么過于溺愛;要么因缺少教育而難以和孩子溝通,想管管不了。由于父母與孩子平時缺少情感交流,父母偶爾教育也易使孩子抗拒,導致孩子有不時的情緒異常。
3.學校因素。(1)錯誤的學生觀。如果教師對待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偏愛優(yōu)等生,冷落后進生,認為后進生是朽木不可雕的、是不可救藥的,那么,這些學生一旦被貼上“后進生”的標簽,就會破罐子破摔,進而造成師生之間的矛盾和對立。(2)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當學生出現(xiàn)一些違紀行為的時候,教師還沒有調(diào)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盲目做出處理。這樣自以為是的處理方式不但不能幫助解決問題,而且還會嚴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降低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3)課堂教學單調(diào)枯燥。教師平時不注意自己的教學方法,采取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忽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使學生對授課內(nèi)容失去興趣,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心理。(4)心理健康教育滯后。目前,學校對學生的心理教育還不夠重視,雖然根據(jù)學生的需求開設了健康教育課,但觀念滯后,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流于形式,不涉及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只談理想、情操,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不能給予行之有效的指導。(5)教育評價方式單一。目前學校對教師、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仍以學習成績?yōu)橹?。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注重成果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由于學??陀^條件上的局限,主觀思想上的傾向,我們的“問題學生”本來有的“閃光點”也難以持續(xù)閃光。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