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瑛
[摘 要] 拓展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對音樂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是音樂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隨意的、看起來熱鬧實際無效的拓展教學現(xiàn)象。為了提高音樂拓展教學的效果,須關注拓展教學的尺度、厚度及深度,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同一性及體現(xiàn)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教學思想。
[關鍵詞] 音樂課堂;拓展教學;有效性;同一性
拓展教學是指中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在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上對相關教學內(nèi)容進行拓展的一種教學活動。《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與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要注重跨領域的學習,拓展音樂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音樂綜合運用能力。”[1] 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有效地開發(fā)、整合教材的課內(nèi)外資源,拓展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是新課程對音樂教師提出的要求。[2] 但在實際的音樂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隨意的、看起來熱鬧實際無效的拓展教學現(xiàn)象。為拓展而拓展,為延伸而延伸,表現(xiàn)出盲目性、形式化及無預設性。對教學內(nèi)容的盲目拓展,偏離了教學目標,弱化了教學重點、難點;拓展中追求“唱、跳、畫、說、創(chuàng)”等多形式,忽視了教學時間是否允許、教學目標是否能完成、教學對象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是否合適;拓展教學時沒有精心預設和藝術處理,導致拓展的生硬、教學的無效等。
一、關注有效性——教學拓展有“尺度”
“教師在備課時,既要鉆進教材之中仰視解讀,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審視并超越教材。” [3] 拓展教學是建立在教材基礎之上的拓展,拓展延伸應該圍繞教學的主題和教學目標,更利于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情感體驗、知識技能,同時擴展學生的思維。要提升拓展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得把握好拓展的“尺度”,使拓展適合、適量和適時。
1.適合是根本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可供教學拓展的資源越來越豐富。音樂課的拓展教學應建立在“以音樂為本”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在深入研究教材時,要“慧眼識料”,把與教學目標相符、與學生現(xiàn)有知識水平相符的資料篩選出來,然后進行加工、設計和融入。
在設計七年級上冊《辛德勒的名單》影視金曲欣賞教學時,一位教師準備了交響樂團演奏的《辛德勒的名單》視頻、“我該救更多的人”的影視片段、“小女孩走在充滿血腥的大街上”演唱童聲合唱的影視片段、2014年索契冬奧會俄羅斯“小陀螺”花滑演繹《辛德勒的名單》視頻及影片故事等資源。在教學中,設計了“傾聽——討論音樂特點——影片簡介——觀看影片片段——討論 ‘音畫同步、音畫對位的影視音樂表現(xiàn)形式——欣賞索契冬奧會花滑”等主要環(huán)節(jié)。
以上的教學設計,是以“影視音樂——辛德勒的名單”欣賞為教學主線,一切的拓展都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影視音樂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影視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辛德勒的名單》音樂的內(nèi)涵及在影片中的作用。如“我該救更多的人”影視片段中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殺戮的場景跟影視主題音樂絲絲入扣,不僅讓學生更深刻地體驗主題音樂的深刻內(nèi)涵,也明晰了“音畫同步”的影視音樂表現(xiàn)形式;又如“索契冬奧會花滑”視頻中,利普尼茨卡婭用溜冰技術動作將戰(zhàn)爭中猶太人的那種悲傷和堅強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從另外一個視角讓學生進一步體驗《辛德勒的名單》音樂本身的藝術魅力。
2.適量是基礎
所謂適量,就是少而精,精而有效。曾有文章形象地描述道“文字創(chuàng)編過了頭,音樂課成了語文課;表演活動過了頭,音樂課成了表演課;注重興趣過了頭,音樂課成了游戲課;教師介紹過了頭,音樂課成了歷史課;學生探究過了頭,音樂課成了科學課?!庇纱丝梢?,音樂教學要充分發(fā)揮音樂本體特有的魅力,不要盲目補充課外知識,拓展資源選擇一定要適量,超越了量的界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在實施七年級上冊《第五(命運)交響曲》管弦樂欣賞教學時,一位教師從貝多芬生平入手,通過故事形式介紹了貝多芬一生,用圖片和文字介紹了貝多芬的代表作、貝多芬使用的鋼琴和助聽器等,并讓同學們復習了歌曲《歡樂頌》,然后介紹管弦樂通常使用的樂器組分類、交響曲四個樂章組成和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的結(jié)構(gòu),最后進入傾聽《第五(命運)交響曲》環(huán)節(jié)。此時,一節(jié)課的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一半,等完整傾聽樂曲一遍后,再分段賞析了呈示部主題,展開部還未開始賞析,下課鈴就響了。
這位教師想通過故事讓學生了解貝多芬生平、拓展學生知識面、激起傾聽音樂時的情感共鳴,通過復習已學的歌曲拉近學生與作曲家的距離,通過管弦樂隊編制中不同樂器組的介紹以便學生傾聽樂曲時更能感受到不同樂器所表現(xiàn)的音樂情感,通過曲式結(jié)構(gòu)的分析幫助學生理清欣賞音樂的脈絡、提高賞析能力。
3.適時是關鍵
怎樣有效地發(fā)揮課堂拓展教學的優(yōu)勢,關鍵是拓展教學切入口的選擇,要順時、順勢,在教學最需要的時候及時呈現(xiàn),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使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九年級下冊黃梅戲《對花》歌唱教學中,有位老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導入場景?!皫煟和瑢W們好!生:老師您好!師:這樣的問好大家非常熟悉,今天我們用音樂來相互問好。
師:剛才我們用了五個音,即中國民族調(diào)式五聲徵調(diào)式中的主干音進行問好,現(xiàn)在我把問好歌變得更有流動感,但主干音不變?!眴柡煤螅處熯M入正題,“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一種起源于湖北黃梅縣、流行于安徽和湖北等地的黃梅戲,曲名叫《對花》,它的演唱特點就是像剛才我們師生問好一樣,我說一句你接一句,旋律的特點也很像,現(xiàn)在馬上來欣賞歌曲?!?/p>
這位老師就是從學生已有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在課堂一開始通過“自創(chuàng)問好歌”的拓展教學,在融洽的師生問好歌中自然引出本課的主題“對花”,并且用音樂性的、學生積極參與的方式開門見山地引出本課重點,即“一問一答”的演唱特點和黃梅戲的旋律特點。學生對歌曲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同時在歌唱學習前就明晰了歌曲的演唱特點和旋律特點,為后面的歌唱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保持同一性——教學拓展呈“厚度”
一節(jié)好的音樂課的拓展材料不是單一、零散、孤立的,不是各內(nèi)容的簡單混合,也不是唱、跳、奏、編、演的大雜燴,而是目標統(tǒng)一、相互聯(lián)系、前后呼應的一個整體,它們猶如一條絲線串起的珍珠,緊緊相依,光彩迷人。因此,拓展教學要保持教學主題的同一性,使教學拓展呈厚度。
一位教師在設計七年級下冊《青春舞曲》歌唱教學時,搜集了新疆人文資料、王洛賓改編的新疆民歌、新疆手鼓節(jié)奏及《青春舞曲》不同版本的演唱音像,然后對相關資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課前,教師把王洛賓改編的多首新疆民歌剪輯制作好音樂,再拍攝好有手鼓伴奏、有舞蹈表演的視頻。導入課時,讓學生欣賞視頻、學習舞步、演奏手鼓節(jié)奏,使學生上課伊始就感受到新疆民歌和舞蹈的韻味、手鼓節(jié)奏的特色,緊接著進入《青春舞曲》的歌唱學習。在學生學會歌曲演唱后,教師提供了兩個版本的《青春舞曲》音像(一個是具有民族韻味的合唱版本,一個是青春、時尚的表演版本),同時把同學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自己選擇表現(xiàn)的方式。同學們通過欣賞、討論、準備,在展示中,有的小組用聲勢表現(xiàn)手鼓節(jié)奏邊伴奏邊演唱;有的小組為歌曲創(chuàng)編了新疆舞蹈動作邊唱邊舞;有的小組把“美麗小鳥……”放慢速度和放柔聲音、“別的那樣喲”改成輪唱進行演繹……最后,教師推出王洛賓這位中國民族音樂家、“西部歌王”簡介,引導學生課后更深入地了解他、欣賞他的作品。
以上課例中,王洛賓生平、民族舞蹈、典型手鼓節(jié)奏、不同版本歌唱音像的學習,都緊緊圍繞《青春舞曲》歌唱學習主線。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了“了解、感受、表現(xiàn)、創(chuàng)作”等過程,充分展示了拓展內(nèi)容的同一性,使課堂內(nèi)涵顯厚度。它就如一篇優(yōu)美的詩作,首尾呼應,氣韻貫通;又如一首美妙的樂曲,音律和諧,渾然一體。
三、把握“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教學思想——教學拓展見“深度”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新課程標準中倡導的音樂基本教學理念。課程標準中提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強調(diào)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jù)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xiàn)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xiàn)形式和情感內(nèi)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4] 所以,拓展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拓展時機的切入、拓展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等都要緊緊圍繞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的目標,使教學拓展更有“深度”。
1.“形”中見“神”
音樂課堂的拓展既要有外在的“形”,即有拓展的材料,更要有內(nèi)在的“神”,即通過拓展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現(xiàn)力。只有形神兼?zhèn)?,才能使課堂獲得最大效益。
在《第五(命運)交響曲》欣賞教學中,一位老師是這樣組織教學的:首先,讓學生回顧奏鳴曲式結(jié)構(gòu),然后進行呈示部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的欣賞。教師從音樂本位出發(fā),讓學生在“聽、唱、畫、動”等實踐中體驗兩個主題的不同特征及相互聯(lián)系。其中主部主題教學設計為:直接引出“命運動機主題”,通過“畫旋律、唱旋律、動作表現(xiàn)”等手法深刻體驗悲劇命運來臨的情感,接著讓學生完整傾聽主部主題。在討論主部主題音樂特征時,教師提問道:“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這部交響曲前就已經(jīng)患了耳疾,他已經(jīng)感覺到不幸的命運加快腳步向他走來。貝多芬是怎么說的呢?”緊接著教師出示主題譜讓學生再次傾聽音樂,此時教師通過指揮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音樂所蘊含的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后,以貝多芬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向它屈服”結(jié)束主部主題的教學。在展開部的教學中,重點關注音樂力度的變化。教師邊讓學生聽音樂邊用指揮手勢幫助學生明晰音樂力度的變化,然后出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四個小節(jié)的總譜,從音符標記中再次看到貝多芬作品強烈和豐富的力度變化,從而告訴學生,是貝多芬最先把“戲劇性”融入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中。
以上案例,所選的拓展材料很簡潔,分別為奏鳴曲式結(jié)構(gòu)知識、貝多芬失聰病體描述、貝多芬的一句名言、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四個小節(jié)的總譜。這些內(nèi)容通過巧妙的呈現(xiàn)方式適時地點綴在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在實踐中感知、體驗、表現(xiàn)音樂,在討論中深化情感體驗,在“節(jié)奏、旋律、力度、聲部、曲式結(jié)構(gòu)”等音樂本真的學習中升華審美體驗,整個教學過程就像一場跌宕起伏的電影,美感中顯深度。
2.“平”中見“奇”
看似平常的拓展教學,只要教師恰當引導,就會使課堂活力四射,這就是平中見奇、凸現(xiàn)深度。
還是以黃梅戲《對花》歌唱教學為例。執(zhí)教教師通過“師生用黃梅戲音調(diào)問好——傾聽《對花》音響并觀看戲曲表演——了解黃梅戲發(fā)源地及黃梅戲有特色的吐字發(fā)音——演唱歌曲”進行教學。而后進入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執(zhí)教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在你腦海中,還有你熟悉的黃梅戲唱段嗎?于是,《天仙配》《牛郎織女》的電影名就從學生口中流出。教師緊接著唱出《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的第一句,學生馬上接唱第二句。在接唱中,老師提示學生在吐字上注重黃梅戲的方言,行腔關注起拍明朗收尾輕柔。最后建議就用這個旋律來唱出今天的學習內(nèi)容,于是出現(xiàn)了以下師生對唱:
本堂課在學生自發(fā)的掌聲中結(jié)束。
這節(jié)課的拓展延伸部分,教師僅僅用了一個問題鋪設,不僅從理論上重溫了今天的學習重點,而且燃起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表現(xiàn)欲望,通過自創(chuàng)的歌詞用黃梅戲的演唱方式來表現(xiàn)。歌唱教學由先期的唱會歌奇跡般地上升到唱好歌、會唱歌、愛唱歌,達到了歌唱教學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華.音樂課堂拓展教學研究[J].教育評論,2016,(4).
[3]宋江帆.找回迷失的音樂課[J].中國音樂教育,2007,(7).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