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愛國
【摘 要】許多班主任老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頭痛醫(yī)頭”或者“家長式”的管理作風,使班級管理散、亂,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建立自主性的班級管理,以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而“自主性的班級管理”需要班主任根據(jù)《小學生守則》的要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制訂并遵守“班級守則”,從而讓學生自主發(fā)展。
【關鍵詞】班主任;班級管理;班級制度;自主管理;班級守則
現(xiàn)代班級管理注重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在“自主性的班級管理”研究過程中,筆者研究了“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這個課題。在班級管理中,許多老師只是著眼于某一次活動,讓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方案,自主組織與參與活動,從中獲得成功與發(fā)展。筆者認為要讓班級真正成為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營養(yǎng)土壤,還應該從班級管理的全局出發(fā),讓學生自主地制訂與遵守“班級守則”,讓此過程成為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集體教育、集體發(fā)展的全過程。
一、班級管理呼喚“班級守則”
1. 班級管理的現(xiàn)狀是“頭痛醫(yī)頭”
一個班總會有那么幾個小頑皮,喜歡惹是生非,打架斗毆,甚至“為非作歹”,弄得班里每天都會發(fā)生那么幾件不大不小的事,等著班主任去處理。這些事好像還有“傳染性”,班主任若不及時處理,明天就有一大群人學著干,小問題很快就變成了全班性的大“問題”。班主任每天就圍繞著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喋喋不休??墒?,問題總是層出不窮,今天處理完了,過了幾天,同樣的問題又發(fā)生了,甚至連班干部也沒起到帶頭作用……班主任老師埋怨著、訓斥著:“你怎么屢教不改呢?”面對四五十個學生的班級,班主任確實煩得很,慨嘆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2. 班級管理應以“制度管人”
“頭痛醫(yī)頭”的班級管理就像彈鋼琴,這里按下去,那里又彈上來了。根本原因就在于班級沒有制度,沒有“班級守則”,老師說了算,學生心中無章可循。管理學認為任何一個群體,任何一個管理單位都應該依章辦事,制度管人,正所謂“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班級管理也一樣,應該讓學生自己制訂、自己實施、自己遵守班級守則,讓他們成為班級的主人翁,這樣就能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
3“班級守則”是養(yǎng)成教育的橋梁
有的人會說:《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不就是班級制度嗎?確實,它們是約束小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但是《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帶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性,難以有效地解決每個具體的班級的實際問題;其次《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的內容條條框框比較多,帶有道德規(guī)范的色彩,學生難以理解。我們應該以它為依據(jù),根據(jù)班級的實際,再制訂《班級守則》,這樣它就成了《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細化、通俗化、生活化,它具有針對性、易理解、易操作。
目前,很多學校都制定了“文明班級評比標準”,有的班主任就讓這帶有全?!肮残浴碧卣鞯臉藴蕘碜鳛榘嗉壍墓芾碇贫?。這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缺乏班級管理的“個性”與特色,也未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動性。有的班級會制訂一些“班級公約”、但大多是老師制訂的,而且比較零散。這些都不能很好地搞好班級管理;只有帶有自主性、針對性、系統(tǒng)性的《班級守則》才能有效地管理學生。
二、讓學生自主制訂《班級守則》
1.《班級守則》制訂的要求
大家會看到一種現(xiàn)象:《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是自上而下制定的,老師要求學生執(zhí)行,學生總是口服心不服,帶有一些“逆反”心理。因此《班級守則》就必須以《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為方向,以學生生活為依托,師生共同討論、自主制訂。這樣符合學生自身興趣、需要與學習、生活實際的“條條框框”,學生就會很容易接受,就能很好地將道德規(guī)范變成班級每個成員的自覺行動,從小就萌發(fā)“民主意識”、“法治意識”。
2.《班級守則》制訂要貼合實際
自主制訂《班級守則》的過程就是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過程。
很明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針對本班的現(xiàn)象擺事實,講道理,進行是非對錯的分析、爭辯,使大家明白道德規(guī)范,最后制訂成《班級守則》與規(guī)定。這就是學生道德意識觀念的提升過程,也是班級正確輿論的導向過程。
3.《班級守則》制訂的具體操作
那么,該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制訂、遵守《班級守則》呢?
(1)堅持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制訂《班級守則》的過程中。
一方面,班主任老師必須把握全局與正確的思想、方向,富有教育能力與調控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充分地交流、討論、發(fā)表意見,讓那些壞現(xiàn)象、壞事情成為眾之所惡。
(2)注意學生的年齡層次性。小學低年級,教師指導、把握的成分應多一些;小學高年級,教師在把握大框架的前提下,應盡可能組織學生討論倡導什么、貶斥什么,讓學生自主地制訂《班級守則》,而不能包辦代替。
(3)內容宜細不宜粗?!栋嗉壥貏t》不應泛泛而談,而要切中班級的時弊,每一條、每一款都有針對性、制約性;語言生動、簡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使學生易記、易背、易接受。
(4)把握教育事件的“隨機性”?!栋嗉壥貏t》不能一成不變,就像任何法律制度都應該逐步發(fā)展完善一樣。班主任老師必須善于抓住“隨機事件”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并把相應的條款寫進《班級守則》。
(5)保證集體監(jiān)督,注重過程與發(fā)展性評價?!栋嗉壥貏t》自主制訂以后,教師就應該讓它成為全班的行為規(guī)范與輿論導向,引導學生集體遵守,相互監(jiān)督、相互教育,并且依章辦事,防微杜漸、決不孤息;教師還應該關注學生遵守“守則”的全過程,并作出發(fā)展性的評價,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總之,引導學生自主制訂、遵守“班級守則”是“自主性班級管理”的需要,它將促進學生觀察分析、語言表達、是非辨別、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等各種能力的發(fā)展,使班級成為學生集體教育、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搖籃。endprint